裴建素
新聞是“新近發生的事實的報道”,陸定一先生下的這個定義已廣為人知,時效性是新聞的一個重要特征。但實際上,媒體并不全是這種“硬新聞”的呈現。首先,“新近發生的事實”是有限的,而媒體的容量是充裕的,最“新”的報道無法滿足媒體對“量”的需求;其次,在一些重要的時間節點,如紀念日或者節慶日,回顧性報道、成就性報道成為一種必然。因此,“已經發生過的事實”即舊題材也成為媒體報道內容選擇的一個重要方面。如何讓“舊聞”重新以嶄新的姿態走近受眾,并引發廣泛關注,這也是媒體面臨的一個課題。
2021年恰逢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回顧黨的光輝歷程,展現黨的偉大成就成為這一年度的重大主題報道。河北《石家莊日報》也推出多個大型報道,在編委會的領導下,由筆者策劃推出的“紅色旋律的石家莊故事”系列報道因為特色鮮明脫穎而出,受到廣泛贊譽。“紅色旋律的石家莊故事”以誕生于石家莊或從石家莊走出的音樂家創作的紅色經典歌曲為主線,重新梳理這些經典歌曲背后的故事,展現抗戰時期、解放戰爭時期以及新中國成立初期,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石家莊人民作出的突出貢獻。系列報道前后推出15篇重頭報道,6萬余字,配以豐富的圖片,甫一問世便引發社會極大關注,受到廣泛好評。
“78年前,《團結就是力量》從你們那里唱響,成了億萬人民廣為傳唱的一首革命歌曲。如今,你們帶領鄉親們傳承紅色基因,團結一心,苦干實干,摘掉了貧困帽子,我感到很高興。”2021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給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鎮北莊村全體黨員的回信,給小山村的百姓帶來莫大鼓舞,也給石家莊人民帶來莫大激勵。紅色經典歌曲《團結就是力量》再次走進人們的視野,煥發出新的生機。
在這一特殊背景下,《團結就是力量》再次在北莊村唱響,在全國唱響。70多年前的“舊聞”因為當下的關注具備了新的熱度。圍繞著《團結就是力量》的誕生、“團結就是力量”的內涵等報道、評論紛紛出爐。
“受眾的關注度”是評判新聞價值的重要標準之一。“紅色旋律的石家莊故事”就是依托歌曲《團結就是力量》的熱度,并從這一切入點,再引申一步,從單一歌曲到同類型紅色經典歌曲,以紅色經典歌曲為主線進行策劃。這種貼合“時下熱度”和“受眾關注度”的策劃,可以省去報道的預熱、受眾的逐漸適應階段,從誕生之初即與受眾的關注度契合,更容易引起閱讀興趣。
與“最熱點”相銜接,舊題材便具備了新關注的潛能。但是,潛能變成現實還須具備“必然性”。在實施層面,還要看石家莊是否具備以紅色歌曲來做策劃的必然條件,也就是說,石家莊的紅色資源中有沒有足夠的紅色經典歌曲來支撐這一策劃?
石家莊是片英雄的土地、紅色的熱土。抗戰時期,太行山一帶山區村落發生過許多重要戰役;解放戰爭時期,西柏坡成為我黨最后一個農村指揮所,新中國從這里走來;石家莊作為我黨領導下解放的關內第一座大城市,為支援全國解放及新中國成立作出了突出貢獻。在那個特殊的年代,一大批文藝工作者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戰斗過,創作出了很多激情澎湃、膾炙人口的經典歌曲。搜集挖掘這些經典歌曲,講述歌曲背后的故事,既是獻禮建黨百年,也是對石家莊紅色黨史的一次重新梳理,以嶄新的視角豐富石家莊黨史資料寶庫。
“紅色旋律的石家莊故事”系列報道突出兩個關鍵詞:“紅色旋律”緊扣《團結就是力量》引發的紅色歌曲熱,以字眼“鏈接”受眾心中的“熱點”;“石家莊故事”突出地域性,以接近性觸發受眾的親切感。
國歌《義勇軍進行曲》與石家莊有著緊密關聯:它的詞作者田漢的夫人安娥是石家莊人,而夫妻二人的部分遺骨、遺物也安葬在石家莊;軍歌《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的詞作者公木是從滹沱河畔走出的革命詩人,是石家莊市近代革命史上的“十大文化名人”之一;被譽為“頌黨第一歌”的《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它的詞曲作者曹火星是石家莊市平山籍人民音樂家。
這三首最具影響力的紅色經典歌曲都與石家莊有著深刻淵源,也廣為人知。關于這三首歌的報道在以往的相關紀念日也偶被提起,但以此支撐系列報道顯然是不夠的。作為建黨百年的系列報道要做出深度厚度、做出影響力,這是從策劃之初就設定的目標。
有關石家莊紅色歷史的報道很多,但多以革命人物或事件等來報道,以紅色經典歌曲為主線,需要從浩如煙海的革命史料中挖掘梳理,尋找素材。
一是從紅色文藝作品中尋找線索。在黨的百年歷程中誕生了很多經典文藝作品,有許多與石家莊有著深刻的關聯:經典歌劇《白毛女》是中國新歌劇的“開山之作”,“白毛女”的故事最早流傳于石家莊市平山縣天桂山一帶;戰火硝煙的年代,歌劇《團結就是力量》的創作和首演均在石家莊市平山縣北莊村;話劇《民主青年進行曲》1949年在中國人民大學的前身——華北大學創排和首演,而華北大學就位于石家莊;1949年,話劇《紅旗歌》首演后,引起轟動,并迅速傳遍大江南北,引發了全國性的演出風暴,后來又拍成電影,成為轟動一時的文壇盛事,而這部話劇就是以石家莊的大興紗廠為創作基地,以紗廠女工為創作原型的;《紅珊瑚》是中國歌劇史上的一部經典民族歌劇作品,其主創人員之一林蔭梧為石家莊人……《北風吹》《團結就是力量》《民主青年進行曲》《紅旗歌》《珊瑚頌》……這些紅色經典文藝作品中的插曲、主題曲也廣為人知,備受歡迎。
二是從革命人物報道中挖掘素材。石家莊革命女杰安娥曾創作過很多歌曲,《賣報歌》可謂耳熟能詳;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家喻戶曉,王二小的原型就在石家莊市平山縣,一首《歌唱二小放牛郞》曾唱響晉察冀邊區,唱響全中國,并傳唱至今;從石家莊走出的音樂家李遇秋等參與創作史詩級紅色經典《長征組歌》;傳唱至今的“榜樣”之歌《學習雷鋒好榜樣》,其曲作者、“一代音樂巨匠”生茂為石家莊人。
三是從歷史事件中梳理。1939年,華北聯合大學1500名教職學員來到晉察冀邊區,隨著這支“鐵的文化縱隊”的到來,邊區上空回蕩起一首慷慨雄壯的歌曲,它的名字叫《華北聯合大學校歌》;石家莊曾有過一首頌歌——《石家莊解放對口唱》,這首堪稱“全明星陣容”的超級金曲,由眾多解放區文藝名家創作、演唱……
通過從歷年的報道以及史料部門挖掘,線索日益清晰豐富。以紅色經典歌曲為“靈魂”組織起的一系列報道,使當年的故事以嶄新的面貌重新呈現在受眾面前,令人耳目一新,甚至完全忽略了這些內容是“舊聞”。豐富的內容、搶眼的版面設計、圖文并茂的推出形式受到廣泛好評,許多讀者表示:沒想到這么多重量級紅色經典歌曲跟咱石家莊有這么緊密的聯系!
在浩如煙海的紅色史料中,按照“歌曲”這一標準精挑細選、串聯成串后,一切都煥然一新。一個筐子里盡管裝的還是白菜蘿卜,但是,這個新穎別致的筐子還是讓人心生好奇,忍不住打開筐子來看一看。
筐子是新的了,但如果筐子里依然是舊有的、大家司空見慣的白菜蘿卜,那么,這種新奇只是一瞬間,失望會接踵而至。所以,如何讓筐子里的菜品也變得新鮮好吃,這才是最終吸引讀者的關鍵。
構成系列報道的一個個獨立篇章,其中的故事主干是早已成型的,并且歷經了許多年,再次挖掘出鮮為人知的內容實屬不易。這時候,講述方式上的突破就顯得尤為重要。
一是以嶄新的場景描述增加代入感。這些“舊聞”可能講過無數遍,但“舊聞”的發生地卻是日日變化的。每篇報道記者都尋訪舊地,而舊地場景的描述就成為區別于“往年”的獨特之處。人物、事件、場景是讓一篇報道鮮活的關鍵,尤其是開頭部分,真實場景的描述會瞬間拉近讀者與“舊聞”的距離,讓“歷史”變得不再遙遠,當下場景的描述也會使報道變成獨特的“這一個”。
二是以最新的采訪對象縮小距離感。講述一些久遠的故事常常會遇到當事人已不在或難以尋訪的問題,這時候切忌生搬資料,再豐富的史料堆積也逃不出枯燥的窠臼,也避不開與以前報道雷同的怪圈。隨著事件發生時間的不斷推移,事件、故事的親歷者、見證者也在不斷變化。要使報道做成獨特的、具有當下特征的“這一個”,尋找與當下受眾群體最接近的采訪對象可以增加受眾對報道的親切感。當年的房東、鄰居、同事等可能已尋訪不到,這些大多可以通過史料得以補充,房東的子女、鄰居的子女、同事的子女等,盡管這些人已經離當年的新聞故事核心更遠一些,但由于這些人更接近當下的受眾,從而使報道更接地氣。
三是以生動的講述增強吸引力。見人見事見場景,有敘述、有描寫、有人物語言,故事的講述要講究方式方法。史料類的報道一個通病是生硬枯燥,缺乏吸引力。“紅色旋律的石家莊故事”每篇報道都力爭出彩,以情節吸引人,以人物打動人,以故事激勵人。文中有大量白描手法的運用,使受眾閱讀故事的同時,也能感受到中國語言文字之美。
在新聞報道中,“舊聞”重提不可避免,但這種重提絕不是簡單的重復,而是要求新聞工作者隨時關注時事,尋找最新的結合點,確立具有高度的時代立意,在確保新聞主干科學真實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挖掘新意,以新的切入點、新的故事來源、新的講述方式等,讓舊題材煥發出新活力,成為新時代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