戶英杰
紅色文化是我國高校教育的寶貴資源。2021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一次集體學習時強調,用好紅色資源賡續紅色血脈,要“講好黨的故事、革命的故事、英雄的故事,設計符合青少年認知特點的教育活動……堅持政治性、思想性、藝術性相統一,用史實說話,增強表現力、傳播力、影響力,生動傳播紅色文化”。[1]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進歷程中所鐫刻出的精神圖譜,其內在特質與高校人才培養目標具有高度一致性。傳播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是高校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培養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天然使命和神圣職責。
紅色文化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年代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先進文化,它吸收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世界各國先進文化成果,具有階級性、民族性、先進性、創新性和傳承性等特點,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緊密相連。紅色文化在高校的傳播,對于大學生成長、成才具有重要價值。
紅色文化真實完整地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文化形態,印證了中國共產黨執政合法性、權威性的歷史和理論淵源,紅色文化形成、發展和傳承的過程就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和強起來的過程。高校是思想文化生產和傳播的集散地,校園社會思潮交鋒最為活躍,在落實黨的教育方針和意識形態工作方面,高校的位置顯得尤為突出和重要,幫助大學生樹立政治自信、塑造青少年政治信仰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紅色文化與中國共產黨的主流意識形態是內在統一的,展現了中國共產黨人的政治取向、政治追求,具有較強政治導向作用。傳播紅色文化,把紅色資源引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對于引導廣大青年矢志不渝聽黨話、跟黨走,嚴守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具有重要價值。
濃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和真摯的民族主義情感是紅色文化最鮮明的底色,紅色文化代表中國共產黨對中國傳統優秀文化與愛國傳統的世代傳承,紅色故事里的每一個人物都浸潤著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傳播紅色文化就是弘揚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青年學生的成長離不開愛國主義的熏陶,“對每一個中國人來說,愛國是本分,也是職責,是心之所系、情之所歸。對新時代中國青年來說,熱愛祖國是立身之本、成才之基”。[2]利用紅色資源把革命精神教育、英雄模范教育與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結合,在每位學生內心深處播撒下愛國的種子,使之生根發芽、開花結果,對于引導每個年輕人把個人成長和祖國未來緊緊捆綁,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之中具有重要價值。
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的根和魂,是紅色文化的核心內容。從土地革命時期的“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到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為有犧牲多壯志,敢教日月換新天”,再到改革開放時期“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擊水三千里”,無數革命烈士前赴后繼,用自己的青春與生命踐行和捍衛著“為共產主義奮斗終身”的入黨誓言。“實現共產主義是我們共產黨人的最高理想,而這個最高理想是需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奮斗的。我們現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就是向著最高理想所進行的實實在在努力。”[3]紅色文化是大學生理想信念教育最豐富的資源寶庫,傳播紅色文化,就是傳播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就是引導大學生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和共產主義的最高理想。
紅色文化吸收了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的道德理念和道德品質,創造了新道德理念和道德規范,即以集體主義為原則和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核心的革命道德,這也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革命團體成員道德狀況的集中體現。紅色文化折射出革命先輩高尚的道德情操,闡發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的基本道理,是開展大學生中華傳統美德教育的重要資源和生動教材。習近平總書記曾激勵青年要“自覺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革命文化、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培根鑄魂、啟智潤心,加強道德修養,明辨是非曲直,增強自我定力,矢志追求更有高度、更有境界、更有品位的人生”。[4]在高校傳播紅色文化,鼓勵大學生以革命先輩的高尚道德為前行的航標,做人做事崇大德、尚公德、修私德。
紅色文化具有激勵奮進的心理塑造價值,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5]而紅色精神是中國革命歷史價值和作用的最好證明。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各個時期所涌現出來的英雄、榜樣和模范,都是革命精神的卓越代表,他們展現出來的優秀品格包含了心理健康的所有必備特質。通過傳播紅色文化,以紅色精神引領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直面當代學生的思想實際,回應學生在學習生活、社會實踐乃至社會熱議中所遇到的困惑和問題,用革命英雄、仁人志士的價值情感和意志品格武裝自己。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要重視革命精神在個性發展、生活適應、學習提升和生涯發展等方面的積極作用,促進大學生健康心理和完整人格的養成。
紅色文化的傳播價值回答了“為什么”的問題,理論要落實于實踐,通過探討紅色文化的傳播策略解決“怎么辦”問題。哈羅德·拉斯韋爾的“5W模式”,從主體、內容、媒介、對象、效果等傳播要素入手,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策略的構建提供了相對合理的實踐路徑。
首先,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委是學校管黨治黨、辦學治校的主體,要肩負起主體責任,做好紅色文化傳播的“把關人”。誰可以充任傳播者、傳播什么內容、以何種形式傳播、傳播目標是什么等一系列關鍵問題需要由學校黨委整體設計、統一規劃。其次,要充分調動學校宣傳部門傳播紅色文化的積極性,提高宣傳人員的思想覺悟,增強政治站位,要始終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統一。再次,堅持紅色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政治教育課程,把思政課教師變成紅色文化的傳播者、紅色精神的踐行者,構建以老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課堂教學和校外實踐相結合的紅色文化立體教學模式。最后,積極組織和引導學生社團開展形式多樣的紅色文化活動,把社團活動變成自我展示、主動分享的舞臺,讓更多的學生從傳播對象變成傳播主體。
紅色文化傳播要堅持“內容為王”,弘揚主旋律,傳遞正能量。首先,充分挖掘當地紅色資源,搜集整理“不一樣”的革命先烈和英雄模范事跡,用學生身邊的人和事去講紅色故事,因為大家往往對當地熟知的事物有著天然的親和力和好奇感。其次,紅色文化接地氣才能有朝氣。紅色故事要貼近生活,在保證真實性和嚴肅性的基礎上,要對傳播內容和傳播話語進行生活化和通俗化轉換,避免靜態的、冷冰冰的敘事方式,講學生能聽懂的紅色故事。其次,紅色文化在歷史中產生,具有強烈的時代感,往往遠離當前生活,作為紅色文化的傳播者要對其進行創新加工,將歷史與現實相結合,創作出能夠吸引當前年輕觀眾的內容作品,激發當代年輕人的情感共鳴。
高校紅色文化的傳播需綜合運用不同途徑,堅持傳統媒介與新興媒介相結合,實現紅色文化的多方位傳播。一方面,要堅守傳統媒介在紅色文化傳播方面的重要陣地,因紅色文化明顯的意識形態特征,傳統媒介在需要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等邏輯嚴密的論證方式傳播方面仍具有較大優勢,廣播、報紙和電視等形式能盡量保證紅色文化完整性和理論性。另一方面,要積極擁抱新媒介,搶占新興媒體平臺的話語權,通過微博、微信、短視頻、直播等新方式,借助圖文、視頻、聲音等多種形式,以大學生樂于接受的認知圖式,全方位、立體化、多視角展示和宣傳紅色文化。同時,有關部門要加強新媒體公眾號的統一管理,注重整體規劃,明確定位,組建團隊,注重運營和推廣,保證推送內容有熱度、有溫度、可參與,對學生生活或學習有關、有用。
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要堅持“以學生為中心”,在把握大學生特點和需求的基礎上提高傳播針對性。首先,高校紅色文化傳播要堅持科學方法論,重視相關理論工作的研究,從國家教育方針和思想政治工作的高度把握紅色文化傳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傳播學和教育學等多學科角度把握學生的學習成長規律和教學教育規律,夯實紅色文化傳播的理論基礎。其次,高校紅色文化的供給要和學生需求偏好相吻合,傳播要講究精準化和個性化,堅決摒棄“無差異化”“大水漫灌”等傳統思維。廣泛開展學生調研,深入教室、校園和宿舍,對學生的整體情況進行摸底、歸類,了解學生的真實想法和價值偏好,做好學生需求的精準定位,針對不同學科、不同專業、不同背景知識的學生在傳播內容和傳播方式上要有所區別。
高校紅色文化傳播是有目的,要想達到傳播目的,就必須保證傳播的有效性。首先,注重線下意見收集,要不定期開始師生座談、教學代表訪談、問卷調查等活動,最大限度地暢通學生、學生代表、學生組織和傳播者之間的交流路徑,保證學生有渠道反映自己的意見。其次,重視線上數據收集工作,對新媒體紅色文化傳播文字或視頻的點擊量、點贊數、轉發及評論等數據進行系統收集,建立數據庫。再次,對學生意見和數據進行比對研究和分析,評估校園紅色文化傳播的整體傳播效果,找出不足及原因,提出改進方案,優化傳播策略。最后,通過對前幾步工作的系統開展,建立“收集-分析-改進”模式下的效果提升機制,循環往復、螺旋上升,不斷增強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的有效性,保證傳播目的的實現。
紅色文化是歷史留給我們的無形資產和財富,傳播紅色文化對青年大學生的政治導向、愛國教育、理想培養、道德教化和心理塑造等方面均有重要意義,因此,高校應該成為紅色文化傳播最堅定的踐行者。同時,我們也應看到實現紅色文化傳播目的、提升紅色文化校園影響力是一項長期且系統的工作,拉斯韋爾的傳播學“5W模式”為我們從傳播者、傳播內容、傳播媒介、傳播對象和傳播結果五方面出發,構建高校紅色文化傳播策略提供了可行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