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上杭縣第一中學(364200)傅美玉
探究式學習是指基于確立的主題在課堂上創設相應的情境,讓學生通過調查與研究、搜集與整理、表達與交流等活動掌握知識、提升能力。教師通過引導學生合理進行探究式學習,能讓高中語文課堂教學精彩無限。
《中國建筑的特征》的作者是梁思成。梁思成是我國著名的建筑歷史學家,他畢生研究我國古代建筑的發展與特征,是該領域的奠基者和開拓者。《中國建筑的特征》是一篇科普類文章,文中梁思成使用簡潔、嚴謹、明晰的語言,對我國建筑體系的地位、歷史意義、形成年代與分布情況進行簡單闡述,概括出中國建筑物在裝飾與結構方面的基本特點,還提出特殊的“文法”理論,以及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體現出他的建筑美學思想。
教師先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一組古今中外著名建筑物的圖片,包括中國故宮太和殿和岳陽樓、美國白宮、澳大利亞悉尼歌劇院、印度泰姬陵、韓國景福宮、日本東大寺、法國凱旋門和尼姆競技場等,再進行導入:“建筑猶如經典詩篇、優美音樂,體現了人們對美的追求,其是傳統文化的結晶。請大家觀察這些建筑物的圖片,說說它們分別給你什么感受。”隨后在學生有效思考的基礎上進行過渡:“這些建筑物各具特色,像太和殿和岳陽樓,我們只要看一眼就能認出這是中國的建筑物。今天我們一起來研究中國建筑物的特征。”這樣導入能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對新課學習充滿期待。
教師布置探究性任務——用簡潔的語言概括中國建筑的幾大基本特征,先獨立思考,再合作探究。學生結合文中的關鍵詞句,自主歸納出中國建筑的特征,如下所示。
1.單個建筑物由臺基、房屋本身和屋頂三部分構成。
2.在平面布置上以建筑群為主,講究對稱,主房坐北朝南,設有院子。
3.以木材結構為主要結構方法,利用橫梁、柱子來隔間,窗戶、門與墻壁的設計均較為自由。
4.斗拱,拱為弓形、斗為方形,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梁交接處的剪力,具有裝飾作用。
5.舉架使屋頂形成彎曲面。
6.屋頂四角翹起、四面斜劈,顯得極為壯麗。
7.色彩以朱紅為主,十分大膽。
8.構件交接的部分外露,成為建筑本身的裝飾部分。
9.講究裝飾,有磚雕、石雕、木刻等,還充分使用各色油漆與有色琉璃磚瓦等。
在此基礎上,教師提出問題:作者是按什么順序介紹中國建筑物的九大特征的?怎么把握全文的整體結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問題分析和研究。他們發現作者主要按照從總體到部分、從主到次的順序來介紹;該篇文章的特點是層次分明、結構嚴謹,因此一旦掌握文章的結構布局就能夠了解文章內涵。學生將課文劃分成四大部分,分別概括大意:第1—2 段簡單說明中國建筑物的影響;第3—13 段重點討論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第14—19段論述中國建筑物的手法與風格,是對主題的深化;第20 段基于“古為今用”的視角,倡導熟悉中國建筑上的“文法”與“詞匯”,傳承與發揚中國建筑上的優良傳統。通過劃分段落與歸納大意,學生能更好地了解中國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并初步體味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教師設置問題“從文章的一言一語中可以看出作者在抒發怎樣的思想感情?”,引領學生認真閱讀文章,找出蘊含作者思想情感的關鍵語句,并讓學生大聲朗讀,以使學生感受到作者傳達出的強烈的民族自豪感,認識到這種思想情感的源泉是對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認同。教師指導學生著重探索中國建筑物和中華傳統文化之間的關聯。例如,群體建筑特征是中國傳統等級制度的具體體現,如男女有別、尊卑有序與上下有別;庭院或者房屋的布局講究對稱美,這與中國人的傳統審美習慣有關;住房常坐北朝南,為的是能夠受到更多陽光的照曬,這涉及一定的風水因素;屋頂四角常翹起,為流線型,既可以接受更多陽光的照射,又有助于雨水的排泄,整體如大鵬展翅,顯得活潑輕盈,能增強建筑物的動態美;屋檐同正脊、坡頂形成十分美妙的曲線,使整個建筑物不呆板、不機械、不輕佻;屋身色彩以朱紅為主,遵循中國古代傳統用色的系統規律。這樣做能使學生掌握利用關鍵詞句獲取文章信息的技巧,有助于他們閱讀與寫作說明文。
之后,教師提問:怎么理解作者在文中提出的“文法”?學生通過分析與討論得出:這一“文法”指中國建筑物的手法與風格,是中國建筑方面通用的方式;這種“文法”有一定的拘束性,但是也不失靈活,因而中國建筑物不僅具有傳統的風格,還具有一定的個性特征。教師在此基礎上提問:怎么理解作者在文中說到的“各民族的建筑之間的‘可譯性’”?學生聯系先前的討論,發現各民族建筑物的主要性能或功能具有一致性和相通性,只不過表現的形式大相徑庭,就猶如不同民族使用的語言不同,但卻能表達相同的意義。教師引領學生深入探究文章內容,以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問題與處理問題的水平。
教師接著講述:本文題目為“中國建筑的特征”,“特征”主要是指事物的標志特色,這一題目展現出作者開闊的建筑研究視角以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文章利用“世界各民族數千年文化史”“分布到很廣大的地區”“至遲在公元前15 世紀”“一直保留到了近代”“3500 年來”等語言信息,引入“特征”概念,表現出作者宏觀開闊的歷史觀以及文化觀,同時從世界文化史的角度討論中國建筑特征,凸顯了視角的獨特;作者按照先總后分、先主后次的順序對中國建筑的九大特征進行闡述,使層次清晰嚴密,在介紹結構特征和裝飾特征時條理清晰。
教師繼續提問:文章在介紹完中國建筑的九大基本特征后應該就可以結尾了,但作者為什么還要續寫中國建筑的“文法”并提出各民族建筑之間的“可譯性”的問題?意圖究竟是什么?再通過課件呈現相關的背景知識:文章發表于1954 年,當時隨著北京新城建設的開展,很多古城門與城墻面臨拆除。教師以此帶領學生深入研究作者的寫作意圖:梁思成先生并非純粹、孤立地論述中國建筑的特征,而是通過介紹中國建筑的特征,呼吁繼承、發揚中國建筑的優秀傳統,以更好地建造中國的新建筑。
說明文的語言通常以平實為主。《中國建筑的特征》中有不少精彩的比喻句。在本課的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賞析這些語句,體會其敘述的生動形象。如“這些地區的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的建筑,或是屬于一個體系,或是大同小異,如弟兄之同屬于一家的關系”一句,運用兄弟關系比喻中國周邊國家建筑和中國中心地區建筑之間的關系,表明它們屬于相同的系統,同時也說明中國建筑的影響力遠超國家的范疇。再如“兩柱之間也常用墻壁,但墻壁并不負重,只是像‘帷幕’一樣,用以隔斷內外,或劃分內部空間而已”一句,用帷幕來比喻墻壁,形象生動地說明中國建筑中的一些墻壁是用來隔斷內外、劃分內部空間的,并不承重。教師引導學生品味文章語言,使其掌握相應的說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教師根據課文內容,結合學生對中國建筑藝術的了解,分析中國建筑在世界上占有獨特地位的原因。作者認為每個民族都有其獨有的建筑特色及建筑法式,中國建筑都是用中國建筑的“詞匯”如梁、柱、枋等,并遵循著中國建筑的“文法”建造的。
在課堂延伸環節,教師引導學生進行開放性討論。如“有的人認為本文題目擬得不好,過于籠統;也有人說本文題目邏輯嚴謹,專業性強。那么,你是如何看的?請簡單說明觀點”。學生結合自己的理解展開激烈的討論。教師則根據學生的論述,進行相應的歸納和總結。如有學生認為,本文題目擬得非常好,非常嚴謹,還指明了作者研究的專業學術領域,表現了作者宏觀的視野。有學生認為,本文題目擬得過于籠統:文章題目為“中國建筑的特征”,但是文中并沒有提及現代建筑的特征,因此,應在題目中添加“古代”一詞。有學生認為,本文有文不對題的嫌疑:文中所概括的中國建筑特征并不是所有中國建筑的特征,如橋梁、道路以及城防等也屬于建筑領域,但他們都沒有文中提及的那些特征,因此,在“建筑”一詞前應加適當的定語,以更契合文章內容。
在討論的基礎上,教師讓學生思考作者梁思成能夠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學生認為,梁思成不僅具有扎實的學術理論基礎、嚴謹求實的精神,還擁有赤誠的愛國之心,他十分熱愛自己的事業,熱愛民族傳統文化。
教師設置問題“中國古代建筑物的現狀如何?”,讓學生結合生活經驗與社會閱歷進行探究,并思考中國傳統建筑文化該怎么發揚與傳承。學生在討論后得出結論。教師隨后引導學生討論現代社會中古代建筑的保護問題,從而使學生樹立端正的文化態度,增強對傳統建筑文化的熱愛之情。學生在探究后明確了:建筑和人息息相關,絕不是冰冷的。
教師還引導學生閱讀梁思成所作的其他有關中國建筑的文章,如《中國建筑的“文法”》,以深化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教師在學生拓展閱讀《大匠吳良鏞:讓中國人詩意地棲居》之后,提出問題:世界建筑大師沙里寧贊美吳良鏞,稱其工作有“中國現代性的精神”,那么這種精神具體指的是什么呢?主要體現在吳良鏞工作的哪些方面?教師在學生有效探討的基礎上明確:“中國現代性的精神”主要指工作中結合實際情況,兼顧傳承和發展,注重新和舊的整合。具體體現在中國建筑人才培養方面,針對建筑人才缺乏的問題,呼吁重視建筑教育,提出將建筑專業和建筑教育相結合的教育觀;還體現在建筑設計理念和構想方面,注重保護和傳承傳統建筑的建筑古韻與滿足人們居住需求的結合,提出“有機更新”的整合理念與建造“類四合院”的住房體系構想。
之后,教師布置課外作業,要求學生尋找當地的古代建筑物或者自己家房屋體現中國建筑特征的地方,并據此寫一篇作文。這能促使學生在課外進一步探索中國建筑的特征,提升他們的審美能力以及對中國建筑藝術的熱愛度。
高中語文教師應該及時更新教育理念,轉變教學思路,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結合語文教學的規律與特征設計教學,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式學習,讓學生受到人文熏陶,進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與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