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226600)丁慶富
當前,江蘇省全面推進“三個課堂”建設,即“城鄉結對互動課堂”“名師空中課堂”“網絡名師工作室”。其中,“網絡名師工作室”通過組織特級教師、名師與若干優秀教師形成在線研修共同體,利用網絡平臺優勢,全面提升廣大教師的教學能力和業務水平。另外,“三通兩平臺”的建設,給各級各類教育機構提供了比較堅實的網絡環境基礎和良好的線上線下互動環境。以此為契機,在已有名師工作室的基礎上,網絡名師工作室應運而生。網絡名師工作室既可發揮名師的引領、榜樣、示范作用,又可利用互聯網優勢,開展線上線下同步研究及探索,從而帶領青年教師快速成長。這對地區師資的均衡、教師的快速成長具有積極的意義。雖然網絡名師工作室出現的時間不長,但是它具有時間和空間上的優越性,因而獲得了蓬勃發展,成為深化教育教學研究、促進教師專業發展的新途徑。
近年來,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依托網絡名師工作室,區域推進“互聯網+”項目化學習,并以賽促教,開展“互聯網+”項目化教學研究。在“互聯網+”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借助網絡等資源,研究真實的課題,從而掌握學習重點和相關技能。項目化學習的重點不是教師規定的,而是學生基于自己的學習目標選定的,包括新課標劃定的內容以及解決問題、合作探究、自我管理等技能方法。“互聯網+”項目化學習是信息化時代的重要產物。海安市教師發展中心依托網絡名師工作室,著力配置優秀教育資源,持續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融合,通過加強人工智能、3D 打印、智能機器人等在教學中的應用,以信息化帶動教育現代化,以科技創新引領教育現代化發展,構建全市中小學智慧校園建設和應用新生態。
網絡名師工作室發揮引導作用,整合各年級、各學科的專業力量,成立“互聯網+”項目化學習核心研究小組,以加強研究、強化指導、組織培訓。同時利用互聯網優勢,建立優質網絡資源庫,研制項目化學習過程評價標準。除此之外,還積極培養“種子教師”,讓“種子教師”在“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研究與實踐領域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
把“互聯網+”項目化學習作為區域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加強對其的宣傳,并根據區域和學校實際,通過主題探析、專題教研、專家講座等方式,積極開展相關學習、實踐和研究,進一步激發學校的創新活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為了推進教師的探索和研究,在線上和線下開設公開展示課讓他們進行專題教研,同時開設講座讓他們進行相關學習。讓教師觀摩“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示范項目,包括語文、數學、英語、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使教師通過觀摩和學習,初步了解“互聯網+”項目化學習。通過整合教師對“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見解和困惑,形成項目化學習中的內容問題、基本問題和目標問題。
具體實施過程中,一是以競賽為抓手,以賽促用。組織“互聯網+”項目化學習培訓,開展以學校校長、幼兒園園長為組長的教學團隊競賽。通過培訓和競賽,實現“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理念的更新、平臺的更迭升級,使得“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設計模式、評價手段、組織方式不斷改進,資源不斷豐富,功能不斷完善。打造并選拔出一批精品項目,如“找規律”“有趣的蜂巢”“餅干變變變”“快樂城堡”“蟬”“風車轉轉轉”……攜這些精品項目參加全國和江蘇省的信息化類教學應用比賽,均有所收獲,有獲得全國一等獎,有獲得江蘇省特等獎、一等獎的。這些項目能夠脫穎而出,主要得益于網絡名師工作室對“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區域推進。
二是以區域“教育技術‘逐月行’活動”為抓手,送教到校,通過專家講座、示范課、教學沙龍等形式,取得了較好的推廣普及效果。各級各類學校爭相承辦“教育技術逐月行”活動,每一次活動均得到與會專家和領導的充分肯定,深受觀摩教師的歡迎,能有效推進“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研究。
以上論述的均是以江蘇省網絡名師工作室為依托,開展的跨區域的線上和線下混合式研討活動。目前,網絡名師工作室有上百位來自江蘇省各地樂于開展“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研究的教師,還聘請了江蘇省特級教師擔任導師,指導研究工作。2020 年起,每次線下活動,均通過省網絡名師工作室平臺進行線上直播,這讓更多的教師參與到活動中進行聽、磨、評,共商平臺建設規劃。“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開展范圍并不局限于一個學校、一個地區,其能借助互聯網服務于更多的教師、學生,構建教學、學習新生態。
“互聯網+”項目化學習指依托網絡名師工作室打造的教育教學團隊,在學校活動領域、學科領域和跨學科領域,設計真實、富有挑戰性的問題,引導學生在一段時間內持續探究,嘗試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形成相關項目成果。它以培養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為導向,以項目化學習的實踐和研究為抓手,以活動項目、學科項目、跨學科項目為研究對象,以互聯網為交流和共享資源的平臺,能夠促進教與學方式的變革,進一步激發區域辦學活力。在學校中,教師要努力把教學活動變成學生積極參與的動腦、動口和動手的創造性活動。在專業技能課中,著重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在文化基礎課和專業理論課中,把學習內容分解為具體的問題或任務,使學生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的過程中提高綜合能力。教師不應僅關注學生是否有效完成項目任務,還應關注學生完成項目任務的過程,致力于鍛煉和提高學生的能力。學校應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與知識結構來選擇活動項目、學科項目和跨學科項目,開展“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實踐研究。
活動項目主要是指在學校的綜合實踐、勞動教育等各類活動中融入項目化學習要素,引導學生觀察生活、提出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創造性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比如“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這二十八個字,蘊含著二十四個節氣。南通地處長江中下游地區,四季明顯,節氣分明。基于此,有學校開展了“我的節氣詩”“我的節氣體驗”等活動,共同開啟學科項目化學習的旅程。指導教師引領學生在美文佳句里尋找節氣的奧妙,感受四季的精彩紛呈。學生在揣摩語言的美的過程中,細細咀嚼和體會四季的妙不可言,不斷豐富知識。學生反復吟誦與節氣相關的詩歌,并將喜歡的詩句摘抄下來,整理歸納成可用的寫作素材。學生根據自己對節氣的認知,自主創作了一首首小詩。如“魚美之鄉吹來了大自然的芬芳,生活在鋼筋水泥中的孩子,走出教室,來到農村,仔細觀察一草一木。在農忙季節,一雙雙睿智的眼睛,捕捉季節美景,體會春耕夏耘秋收的辛苦,體會一粥一飯的來之不易”。當然,項目體驗中,學生最喜歡的還是美食體驗。關于節氣的美食,學生通過相關活動能夠有所了解,比如,海安有哪些傳統的節氣美食,在什么節氣可以吃香椿、吃青團,等等。學生自己動手制作這些傳統節氣美食,更是樂在其中。在這次項目學習中,學生跟父母一起讀詩寫詩,做美食,觀察生活,體驗生活,用心傾聽大自然的語言——節氣。這樣的活動項目能促使學生走進生活、觀察生活,對生活產生美好的向往。
學科項目是指基于課程標準,設計與學科核心知識相關的驅動性問題,引導學生在學科學習中自主或合作探索,從而使學生深度理解學科核心知識、增強學科能力、提升學科素養。比如,在教學等差數列時,設計驅動性問題,讓學生從數點出發,探究各種等差數列問題的解決方法。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的許多地方都能看到數學的影子。因此,在教學圍欄知識時,讓學生思考以下問題:可以用什么材料做圍欄?圍欄可以用來做什么?圍欄有哪些樣式?怎么樣圍更美觀?怎么樣圍面積最大?圍欄的門怎么設計?……對于以上問題,學生更愿意通過實踐來解決。特別是在教師用一個礦泉水瓶制作了圍欄門鎖后,學生的興趣一下子就被激發起來了。又比如,在進行“知農具、行農事、溯文化、明志向”項目學習時,學生用數學的眼光去觀察,用數學的思維去思考,開啟了一場探尋之旅。學生或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農具的起源、演變;或回到自己鄉下的爺爺奶奶家中,尋找現在仍在使用的古老農具,學習其使用方法;或……他們通過實驗參觀、收集數據、分析數據,體驗生活中的數學,獲得知識、經驗及方法,并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科核心素養。
跨學科項目是指基于課程標準,整合不同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引導學生以系統的思維解決真實問題。初中階段特別要結合跨學科案例分析、探究相關課題,有效落實跨學科項目的實踐和研究,建立各學科之間的有機聯系,進而提高學生創造性解決問題的能力。2021年為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有學校借此機會開展了“傳承紅色文化”“黨旗飄飄”等項目化學習活動,引領學生認識和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和發展歷程,傳承紅色精神,汲取前進的力量。如結合海安地方特色,讓學生對剪紙、捕魚、舞龍、海安花鼓、京劇等進行研究和探索。每個學校可根據自己的特點,開展項目化學習研究,使傳統文化既得到傳承,又獲得創新和發展,并使項目化學習成果更具地方特色。這些項目不僅包含多學科知識,而且包含綜合實踐活動,對于它們,學生學習和研究的興趣濃。
以活動項目、學科項目、跨學科項目為抓手,引導學生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同時,將互聯網作為交流和資源共享的平臺,可以促進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在網絡名師工作室的引領下,開展區域內“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研究,有利于推動教學方式的變革。
要想開展“互聯網+”項目化學習,必須設定明確的工作制度和管理機制。在網絡名師工作室的帶領下,實現資源的共建、共享,聚焦課程與課堂教學改革,推進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不斷擴大工作室的覆蓋面和影響力。網絡名師工作室成員以名師為學習對象,充分利用工作室提供的平臺,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同時,網絡名師工作室應進一步加大支持教師工作的力度,努力提升中小學教師的信息素養,為加快教育信息化進程作出積極貢獻。
要想開展“互聯網+”項目化學習,還必須潛心打造項目化學習平臺。江蘇省網絡名師工作室于2020 年成立后,聘請了江蘇省特級教師作為導師,并組織15 名核心成員共同開展“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研究與實施工作。在打造“互聯網+”平臺的過程中,相關核心成員通過分析平臺已知功能,深入課堂了解需求,形成平臺功能需求分析方案。2020 年開始,組織全學段數學競賽并幫助教師利用互聯網進行教學。一大批教師在競賽中脫穎而出。如在教學《My Friend》一課時,可通過遠程視頻將國外的專家“引入”課堂。相關教師對此表現出極大的興趣,紛紛表示要學習和研究。這些教師通過討論、反思,都有所收獲。網絡名師工作室的成立,極大地促進了“互聯網+”平臺的建設、資源的共享和良好教育生態的構建。
“互聯網+”項目化學習雖然起步非常困難,且是周期長、投入大,但其能促使教和學方式的改變,必將對教育產生長遠的影響。我們將進一步依托網絡名師工作室,區域推進,區域互聯,努力打造優秀的資源平臺,更好地為教師服務,幫助學生形成終身學習能力、提升核心素養。
在研究“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出現了很多需要解決的問題,比如,在全市開展的全學段“互聯網+”項目化學習,對學科和所學內容是具有選擇性的。“互聯網+”項目化學習在語文、英語這類與真實環境聯系緊密的學科的教學中能發揮較大作用,而在數學、物理等學科的教學中應用效果不明顯。再比如,相比幼兒園、小學,初高中學校在開展“互聯網+”項目化學習時更需要統籌規劃好時間,讓學生有自己的時間通過網絡檢索、調查訪問、實踐探究等方式進行學習,保證“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實施質量。另外,學生體驗的深度和廣度還存在著較大的差距,教師應精確引導,讓學生獲得更好、更豐富的學習體驗。
在研究和探索“互聯網+”項目化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需要形成自己的特色,設計更多的精品項目。同時,發揮網絡名師工作室的引領和示范作用,利用多種線上線下方式,區域推進“互聯網+”項目化學習。在“雙減”背景下,尋找新的教育契機,通過改變教育教學方式,讓學生的學習真正發生,真正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