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木偶戲大致經歷過以下幾個發展階段:
第一階段:在周秦時代,傀儡是與巫覡文化緊密結合的祭祀戲具。其主要功能是充當人與神靈世界對話溝通的特殊橋梁。
第二階段:約在兩漢期間,傀儡從為死人服務的“喪家樂”,演變為可供人們欣賞的特殊表演技藝,并出現了許多技藝高超的藝人。據記載,到了漢末,這種沖州過府、走街串巷的民間技藝已經登堂入室,成了士大夫官僚“賓婚嘉會”的藝術欣賞節目。
第三階段:到了唐宋間,經千年發展,傀儡表演已與說唱藝術融合,成長為可以搬演長篇故事的特殊戲劇形態——傀儡戲。它既可以在城市鄉鎮搭棚演戲、娛樂百姓,又可應官僚士大夫之邀,進入他們的庭院廳堂作場,甚至被眷養為“家班”,從而完成從野臺戲劇,向“廳堂戲劇”的提升和轉變。這個說法,雖不見于其他專家的著述,但可以從泉州提線木偶戲身上得到印證。泉州提線木偶戲“落籠簿”傳統劇目的題材內容與說唱文詞以及木偶造型、表演技藝、音樂唱腔及演奏樂器,完全符合“廳堂戲劇”的要求(梨園戲“七子班”也大致如此)。由此可見,泉州提線木偶戲保存了“廳堂戲劇”時代奠定的演出規制、風格樣貌、技藝特點,是其區別于其他地方提線木偶戲的重要特征。同時,泉州傀儡戲與泉州梨園戲一樣,在藝術上走向成熟的階段與宋代在泉州設立的皇族管理機構“南外宗正司”有密切的關聯。
第四階段:明清時代,傀儡戲由“廳堂”重返“田野”。大約從明中葉以后,傀儡戲即在泉州城鄉遍地開花。不僅班社林立,蔚為大觀,而且出現了專門制作木偶頭像與道具的專業作坊和許多專門培養偶戲藝徒的“科班”。泉州傀儡戲留存的傳統演出本大多在保留傳統文本主體時,加入大量可由演員自由發揮的“自意亥”。這些“自意亥”,雖然詼諧幽默機趣,但也夾雜大量惡俗、色情、粗鄙的語言與表演。這也說明隨著演出場所與觀眾主體的改變,泉州傀儡戲在重返田野民間的過程中,由雅變俗了。
第五階段:即是新中國成立以后,泉州傀儡戲與全國各地的諸多劇種一起,逐步走向現代劇場的階段。這是一個從演出題材、體裁、演出舞臺、綜合技術手段、表演技藝等全面產生巨大變化的時代。
迄今為止,泉州提線木偶戲依然可以從尚且活態保存的演出劇目中清晰地看到中國傀儡戲發展史上各重要節點的“活態遺存”。如:宗教科儀表演的《大出蘇》、木偶大師黃奕缺為主創演的《馴猴》《鐘馗醉酒》等技藝精絕的單人表演節目、“落籠簿”中大量文詞優美、表演莊重典雅的傳統劇目、《目連救母》等亦莊亦諧充滿人間煙火氣的宗教民俗劇,以及解放后新創的劇目。這也是傀儡戲史研究者應予重視的研究對象。
木偶戲劇種的價值大致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衡量:
一、保留傳統劇目的多寡。泉州提線木偶戲至今保留數百出傳統劇目。這些劇目幾乎涵蓋了整部中國古代歷史(除了元、清兩代。這可能是因為泉州提線木偶戲藝人恪守漢文化正統觀念,不愿搬演蒙元與滿清歷史所造成)。還有宗教民俗巨劇《目連救母》(含《三藏取經》《李世民游地府》,共長達50多小時)及《三國》《說岳》《水滸》等許多古代故事劇。泉州提線木偶戲傳統劇本稱為“簿”。其中每個戲班都必須能演的劇本稱為“籠內簿”。這些劇本文字之優美典雅,文學水平之高,絕不亞于梨園戲等劇種的傳統劇本。它承載著大量歷史文化訊息,也標示著劇種文學與表演藝術所達到的水平和高度。在這一點上,中國其他地方的提線木偶戲無出其右者。
二、木偶表演技藝的成就與完備程度。木偶戲與人戲的本質區別在于,它不是由人直接扮演角色進行表演,而是由人(演員)操弄某個物體作為人、神、動物等的代言體,扮演戲劇角色進行表演。木偶戲最本質的特征就是兩個字:操弄。提線木偶戲,是由演員通過操弄指掌中的絲線,控制傀儡進行表演的藝術。因此,操線功夫的高下,即成為判斷其藝術水平優劣的重要標尺。泉州提線木偶戲歷經千年不間斷傳承,歷代藝術家用盡心血創造了一整套完備、規范的操線技藝,形成了《傳統基本線規》。由于有了這套基本線規,泉州提線木偶戲可以據此成批次地訓練藝徒,并保證劇種表演特色不致于走形和喪失。這在全國提線木偶戲中也是獨一無二、絕無僅有的。
三、中國傳統木偶戲有與中國戲曲相類似的特點。除了操偶技藝,還必須有大量的道白與唱腔,才能創作演出一部完整的戲劇。音樂唱腔也成為劇種辨識的重要條件。泉州提線木偶戲至今完整保留著由300多支傳統曲牌和音樂唱腔組成的獨特劇種音樂“傀儡調”,并保存了獨具特色的演奏樂器“壓腳鼓”“鉦鑼”及其演奏技法。這也是中國其他它地方的提線木偶戲所未見的。
四、木偶戲的審美焦點在木偶造型。木偶造型設計與制作工藝的精粗美丑以及可與表演技藝相配合的表演功能之多寡,也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臺木偶戲的演出質量。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偶像造型與制作工藝,造型優美,刀法洗煉,葆有唐風宋韻,并且有一套從雕刻到粉彩化妝及內部機關設置的獨特工藝,明顯有別于其它地方的偶像造型,既是表演的道具,又是可供珍藏的工藝精品。
五、泉州提線木偶戲至今保留中國提線木偶戲發展史上各個重要階段的“實物”遺存,是中國木偶戲活態保存的重要范本。
專家普遍認為,中國傀儡藝術起源于兩千多年前的秦漢時代。周秦時代傀儡只是作為“喪家樂”的祭祀戲具,漢末進入“賓婚嘉會”,成為官僚士大夫燕樂聚會中欣賞的藝術性表演。到南北朝時,已初具戲劇的胚形。到了唐宋,已能搬演較大規模的戲劇故事。中國傀儡藝術作為漢百戲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參與涵養孕育了形成于宋代的中國戲曲。它應該是中國戲劇文化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傀儡戲是個技藝品種繁多、分布廣闊、受眾也最為廣泛的藝術大家族。目前尚存的主要品種有:提線木偶、掌中木偶、鐵枝木偶、杖頭木偶、川北大木偶、皮影戲等。而中國提線木偶戲公認的當世代表為泉州提線木偶戲。中國提線木偶戲與多數泉州人的祖籍都在古代中原地區。一般認為,是“逐鹿中原”的頻繁戰爭,將中原士族以及當地的優秀文化藝術(包括提線木偶戲)趕到了東南沿海,并經由晉、唐,到兩宋,在泉州及周邊地區生根開花。得益于唐末以后泉州地區社會安定、經濟繁榮,提線木偶戲在泉州得到了長時間不間斷的發展,從而由粗糙走向精致,由單一走向豐富,逐漸成為中國提線木偶藝術的現世代表。
在泉州提線木偶戲的傳統劇目中,保存著大量古代閩南方言古語及重要的民間信仰習俗,且從明代開始即向臺灣及東南亞地區傳播。泉州提線木偶戲作為泉州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和對閩南語系地區的影響力是巨大而深遠的。它在泉州傳統戲劇生態中占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位置。當然,在與各地方戲曲劇種千年之間的共生共處中,“傀儡戲學人,人學傀儡戲”,必是常態。兩者之間的交流互鑒、相互促進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木偶劇《小金剛傳奇》
一位演員提一尊木偶在城鎮街頭表演,是歐洲木偶藝人數百年相沿至今的生存常態。雖然他們一生創作演出的節目一般只在個位數,但他們會為之付出大量心血,進行長期雕琢改進,使之成為獨特、精巧、表演效果極好的作品,并賴以安身立命。中國木偶藝人唐宋以降便紛紛走上搭班組團,演出內容復雜,人物眾多,兼具唱、念、做、舞,與戲曲相類的大型化戲劇演出之路,個體流動表演漸形式微。在表演技藝上,歐洲木偶藝人把主要精力放在為木偶設計精巧繁復的機械裝置上。而中國木偶藝人則把主要精力放在操偶基本功與技巧的訓練上。中國木偶藝人,用自己的指掌功夫配合說唱,可以扮演百十部戲中的各類角色,并且相互配合演出大型劇目。這種能力,在歐洲偶戲中是不多見的。歐洲木偶藝術家在演出劇目中體現出的想象力、創造性和哲理意味,特別是在處理真假虛實的靈動性和制造偶趣、偶味的豐富性上,都值得去學習與借鑒。
泉州提線木偶戲2006年被國務院公布為首批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是一個系統性工作,必須堅持抓住傳承、發展、傳播這三個環節,并使之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保護是工作的前提,傳承是工作的基礎。從上世紀90年代中期,泉州市木偶劇團便把“保護傳承古稀劇種藝術”定為劇團工作的“第一要務”,以此凝聚全團演職員的集體意志。同時,自籌資金搜集整理劇種史料、文物,開辟了“泉州嘉禮館”“藝術發展陳列室”“對外對臺交流陳列室”,既向國內外專家學者和參訪者開放,也籍此營造劇團內部氛圍,使之成為全體演職員日常學習、自我教育的有效手段。從1994年開始,泉州市木偶劇團相繼正式出版了十多部學術專著,并組織大量文章,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很好地向國內外宣傳介紹了泉州提線木偶戲,也成為向全體演職員進行劇種知識普及和劇種藝術教育的重要工具。
非遺項目的保護傳承,最為關鍵、也最為困難的就是后繼人才的培養。2012年12月,“福建木偶戲后繼人才培養計劃”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優秀實踐名冊”,成為中國迄今為止入選這個名錄系列的第一和唯一項目。泉州市木偶劇團是該計劃主要實施單位,他們將該計劃作為一個系統工程看待,并將之分為后繼專業人才培養、潛在后繼人才培養、欣賞者的培養三個部分開展工作。
在傳承的同時,必須兼顧發展。“非遺”保護傳承的目的,不是把這個項目弄成一個稀有的“生物標本”送進博物館,供人參觀、憑吊。而是應該把它視為一個獨特的生命,努力保持它活潑而獨特的生命形態與內在活力,這才是永續傳承的根本所在。在創作演出新的劇、節目時,既強調對劇種本體藝術、藝術風貌和技藝特點、審美特色的堅守,也強調在吸納國內外其它劇種藝術手法、藝術手段、藝術觀念時,注意不使劇種的個性受到弱化和變異。幾十年來,泉州提線木偶戲的演出劇目從歷史故事劇、宗教民俗劇向歷史劇、神話劇、童話劇、寓言劇,甚至電視劇發展,不斷拓寬自己表現生活的能力。木偶形象從傳統的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神仙鬼怪、飛禽走獸,走向現代的工農、兵、學、商,甚至機器人等想象中的人物,舞臺形象更加豐富多彩了。而表演舞臺,從傳統一字型小屏風,到“階式平臺舞臺”“天橋高臺”,向大型化、綜合化發展,并創造了相應的舞臺表演技術手段和藝術表演手法。同時,創作了大量新劇目,在國內外會演、比賽、藝術節上獲得諸多獎項。其中《火焰山》《古藝新姿活傀儡》《欽差大臣》《趙氏孤兒》等連獲三屆文華獎及國家優秀保留劇目大獎,體現了新時代的發展成就。
多年來,王景賢身兼泉州市木偶劇團團長與編劇之職,肩負起泉州木偶戲的傳承發展重任,認真打磨每一個劇本、每一臺戲,以“責任”自許,以“活到老,學到老,盡心去做好”自勉,在劇團中樹立起集體主義的觀念和奉獻事業的觀念。相信,欣逢民族文化復興好時代,泉州提線木偶戲這株千年古樹能永葆青春,再發新枝,香飄萬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