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付少瑋 通訊員 梁麗光

北京建工修復公司土壤修復工程師劉鵬
“魚兒離不開水,瓜兒離不開秧”,我們每個人都離不開腳下的土壤。如果土壤受到污染,人們的健康就會受到威脅,“鎘大米”就是其中的一個例子。
土壤修復是環境保護的細分領域,土壤修復工程師就是專門治理土壤污染的大地“醫生”。“因為要經常接觸各種污染物,這個工作不但專業性強,還需要膽大心細。”北京建工修復公司土壤修復工程師劉鵬介紹。從事土壤修復13 年,如今他已經成為公司首席技術工程師。
要了解隱藏在土壤里的污染,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不像水被污染后會變色發臭,土壤污染往往看不見、摸不著,需要采樣和借助精密分析儀器來確定污染情況。“污染場地大都荒廢很長時間,有的還充滿濃烈刺鼻的氣味,整個采樣過程充滿對生理和心理的考驗。”劉鵬說。一次在廢棄化工廠地塊采樣,土壤里殘留了二十多種有毒和致癌的化學物質,由于不慎吸入了刺激性氣體,讓他好幾周失去正常的嗅覺辨別力。
然而采樣僅僅是土壤修復第一關,回到實驗室檢測還要經歷“八十一難”。針對重金屬類污染土壤樣品,要進行風干、磨細、過篩、混勻和裝瓶等科學工序,每一個步驟都要求精確無誤。“提心吊膽、眼快手穩”,劉鵬用八個字形容他在實驗室的工作狀態。
土壤污染的復雜程度往往超乎想象,需要逐一制定修復技術方案。為了實現精準治理,在編制技術方案前,需要到現場進行技術的小試和中試,就像醫生用藥前要進行用藥搭配和劑量確認,以實現“藥到病除”。
劉鵬最難忘的是一次在冬季進行現場中試,寒風凜冽,氣溫低至冰點,他四肢僵硬地操作鉆機,打井、下管、填料、洗井,設備的轟鳴震得頭皮發麻,污染土像石頭一樣打在身上,棉衣被藥劑、油污、泥土裹了一層又一層。為了測試藥劑配比和效果參數,劉鵬在宿舍搭起臨時實驗室,從現場扛回來的實驗儀器和材料把地上占得滿滿的。整個冬天,他和團隊連續對5種工藝組合共3000 多條技術參數進行了詳細測試和比對,最終成功發明出新的技術工藝,對地層中二氯乙烷等污染物去除率高達99%以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2017 年,劉鵬承接了云南一處重度六價鉻污染場地的修復工作。六價鉻是一種接觸性和吸入性致癌物,對環境具有持久危險性,他帶著剛畢業不久的“徒弟”去項目做技術支持。場地內污染的程度超出想象,雖然穿戴了防護服,依然有一種不寒而栗的感覺。本著一名共產黨員的使命感,劉鵬沖鋒在前,自己一個人去現場,讓徒弟做一些技術資料和圖紙繪制工作。有一天徒弟問他害怕么,劉鵬說:“做環境修復,心里要有責任。我們離污染近了,老百姓才能遠離污染”。
“受到六價鉻污染的土地上寸草不生,經過修復治理后就可以綠草如茵。”劉鵬說,這就是自己從事這份工作的意義。修復一塊土地,守護一方健康,也踐行了作為技術工程師的責任。
從事土壤修復工作十余年來,劉鵬和同事們在全國29 個省區市相繼完成300 余項修復工程與咨詢項目,每次看到修復后的土地上建起住宅、公園,游人如織,劉鵬都會拍一張照片。這是美好生活的紀錄,也是人與環境走向和諧共生的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