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曼
當前,我們生活在一個視覺文化日益繁榮的時代,其中以感性形象為中心的視覺文化日漸成為大眾文化的主導力量,并深刻影響和改變著人們的思維認知模式和日常生活方式。在這種背景下,在英語教學中應用教育戲劇成為一種必然的選擇。教育戲劇起源于歐美國家,與戲劇教育培養專業戲劇人才的目的不同,教育戲劇重視的是戲劇的教育功能。國內教育戲劇發展起步較晚,發展勢頭猛烈。但是,在調研中我們發現,中小學英語戲劇教師缺乏且素養低的問題比較明顯。如何正確認識并采用恰當的途徑培養中小學英語戲劇教師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一、中小學英語戲劇教師培養的背景
1.課標要求
《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中,對于義務教育階段英語課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雙重性質有明確規定。現代英語教育中,應該注重語言學習的過程,強調語言學習過程中的實踐性,主張學生在語境中接觸、體驗和理解真實語言,并在此基礎上學習和運用語言。正因為如此,提高英語教育方向學生的戲劇素養恰好符合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在中小學英語教學中,如果能夠更加有效地運用英語戲劇這個媒介,采用既強調語言學習過程又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成效的語言教學途徑,就可以盡可能多地為學生創造在真實語境中運用語言的機會,從而有效提高中小學英語教學質量。
2.市場需要
BOSS直聘網上的統計數據顯示,在全國3萬余個英語教師崗位中,搜索關鍵詞“英語教育戲劇素養”,比例占到了十分之一,具體要求為“有藝術、劇場、表演經歷或是有戲劇教育、舞臺表演、音樂等學習背景”。傳統的英語教育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以語言、文化素養為主,如何使教育戲劇和英語學科有機結合,培養英語戲劇師資就成為了當下高校面臨的迫切問題。
3.英語戲劇素養培養的重要性
戲劇是一項包含了文學、音樂、舞蹈等的綜合藝術形式。盡管戲劇的形式多種多樣,但有一個共同的核心——就是關注“人性”。在戲劇藝術或者戲劇教育活動中,人們感受或學習如何成為“人”。戲劇中演繹的人生百態包含著不同人的情感生活、精神生活或理性生活,就像一面鏡子一樣,幫助我們了解自己、了解他人,認識文化和歷史,也認識我們所生存的社會。
成人戲劇能讓人精神豐富、內心美好,能讓人從中欣賞美、藝術和一切。兒童戲劇是兒童的延伸需求。孩子從戲劇里了解自己,獲得生活的體驗,學習做人的品質。他們在戲劇的舞臺上表演、玩耍,玩耍是兒童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按照現代教學法的相關理論,在玩耍中學習最有效,玩耍是學習的工具。對于兒童來說,戲劇還有另一個教育作用,即加深對生活的洞察和理解,塑造同情心和品格。戲劇教育將語言學習和人文素養很好地結合起來,能夠使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構建知識、發展技能、拓展視野、活躍思維、展現個性。
二、中國臺灣、香港地區中小學英語戲劇教師培養途徑探析
英語戲劇教育教師要在充分了解學生個體差異和不同需求的基礎上,在教學方法、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評價等方面靈活多樣,力求使每個學生都有所收益。多年來,關于英語戲劇師資培養的研究一直是教育界關注的熱點之一。諸多專家和學者認為提高英語戲劇教育教師的專業化程度是關鍵。作為中小學英語師資的培養院校也要研究英語戲劇教師的專業化發展。中小學英語戲劇教師專業化是指從教人員經過嚴格的戲劇教育專業訓練和自身的主動學習,逐步達到英語戲劇教育教師專業標準,成長為專業人員,并獲得社會認可的過程。下面就我國臺灣和香港地區戲劇教育教師培養的主要途徑進行系統介紹。
1.中國臺灣地區
我國臺灣地區主要是通過專門證照的考核來把控英語戲劇教育教師的質量。高中表演藝術戲劇教師證照的獲得需修習專門課程,如表演心理學、表演史、表演導論、表演創作、表演文化、青少年劇場、教育劇場、表演方法、芭蕾、現代舞、排演、劇場技術基礎等26學分。國中任教資格的獲得需修習戲劇與劇場史、創作性戲劇、編劇方法、表演方法、導演與實物、兒童劇場、舞臺技術、排演等26學分,及其他一些課程8學分,共計34學分。
2.中國香港地區
目前,我國香港并沒有戲劇教師培育系統,師資以香港演藝學院畢業生居多。這些教師對教育的各個范疇,如課程、教案、教學法等,認識有限,對戲劇教育的概念主要來自演藝藝術學院五年的訓練,課程主要以西方戲劇為主,如古希臘劇、莎士比亞戲劇等,表演訓練以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為主,如聲音與臺詞處理、形體、藝術史等。
三、內地中小學英語戲劇教師培養途徑研究
目前,內地教育戲劇師資培養過程中,多用現場學習、集體研修、階段考核等方式,拓展教師的自我認知,使其理解學生的內心世界,在有效互動中實現師生成長。
1.職業資格證考試
內地的教育戲劇起步較晚,提升英語教師戲劇素養比較切實可行的培養途徑是借鑒香港的做法,將教師教育戲劇素養和證照結合,加入相關基礎理論和實踐的學習,如戲劇與劇場史、創作性戲劇、導演與實務、兒童劇場等。目前,內地還沒有國家承認的權威的戲劇素養職業資格證。
2.戲劇教育師資培養方式
目前,高校在培養中小學英語教育戲劇師資時比較切實可行的方法是提供相應選修課程,或者將戲劇教育和英語教學法結合,開展項目式學習,將戲劇素養作為核心能力進行培養,在語言訓練基礎上加強理論和實踐的訓練,具體如下圖所示。
第一,目標確定。在課程結構梳理時,應以主流教學理論為依托,在深入學習探討后,可以學術海報形式進行階段性總結,要求學生深刻理解目前比較主流的三種教學理論的起源與發展,以及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現狀。
第二,預備階段。此階段是戲劇教育的預備階段,包括場地的準備和教師的準備。教育戲劇發生的空間必須是舒適的,對于學生來說要是安全的。只有在安全的環境中,學生才能放松,專注于活動的內容。在開始教學之前,戲劇教育教師必須消除所有可能影響學生注意力的因素。通常,為了讓這個空間“更吸引人”“更快樂”“更孩子氣”,教師會用一切東西來裝飾這個空間。有經驗的戲劇教師一般都會采用“黑匣子”進行授課。所謂“黑匣子”,是一個由黑墻和黑舞臺圍成的空間,可以進行任何環境創設,是戲劇表演和戲劇活動的最佳空間。
聘請戲劇教育專家進行課程設計和授課,采用項目式學習的方式,理論和實踐相結合,采用翻轉課堂模式,以實踐教學為主,讓學生在學期內以小組為單位選擇劇目,課下排練劇目,課上教師進行指導。教師必須做好充足準備,課程計劃或排練計劃必須包括對5W問題的回答。
第三,實踐階段。在理論學習基礎上,進一步采用實踐性教學法,即英語兒歌、童謠教學法以及英語故事教學法,要求學生能夠嘗試綜合運用三種教學理論,并結合實踐進行初步的英語戲劇教育課程設計。此階段要求能實現基本的故事編寫,尤其是教育戲劇劇本的編寫,并且能夠融入兒歌、童謠等音樂因素。這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藝術教育經驗與能力。
第四,收官階段。此階段應在理論基礎上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英語戲劇教育課程的設計和應用,可以項目組形式對最后的課程設計進行展示。此時,應注重戲劇專業技能的培養,如劇本編排能力、舞臺設計和調度能力、劇本呈現能力。
3.戲劇教育師資培養的教學范式
如何把戲劇融入到教材當中是教師一直最關心的問題,課堂目標是否完成關系到整個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課程目標一定要圍繞單元目標來進行,單元目標要圍繞學期目標進行。經過分析總結,筆者認為目前被廣泛接受的香港黃婉婷教授首創的范式是一種比較理想的教學范式,即包括暖身活動、情景建立、主軸事件、抉擇和挑戰、沉淀和反思五個階段。
“視覺文化”語境下英語戲劇教師的培養需要長時間的不斷努力和奮斗。因此,要提高英語戲劇教師的培養質量,高校就要立足于英語教師的成長和發展,做好師資培養的職前和職后銜接。2021年5月13日,在珠海舉行的第七屆IDEC國際戲劇教育實踐與應用大會上,國內外學者對于教育戲劇在中國的發展寄予厚望。高校應在戲劇教育師資培養中不斷改革創新,為中小學英語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作出貢獻。
作者單位? ?西安歐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