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高郵市城北中學 桂 楚
迫于中考壓力,初中數學教學中教師常常壓縮教學內容,以刷題訓練來提升學生成績,但長此以往,學生的思維逐漸趨于僵化,學習能力也逐步下降.試問,這樣的教學模式能為后續的高中學習提供幫助嗎?誠然,大量的解題訓練可以培養能力,但用來培養思維能力則顯得狹隘了,數學思維能力的培養需要潛移默化的浸潤,需要學生在日常學習中自主體驗和感悟,這才是數學教學的真正立足點.
基于這樣的認識,必須重新審視初中數學教學,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在教學實踐中,只有時刻關注學生的思維,找尋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生長點”,培養學生勤思善思的習慣,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當然,思維能力的養成并非一蹴而就,需要教師關注教學細節,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通過有效策略一以貫之地加以訓練,方能逐步形成.基于此,筆者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滲透,不斷強化學生數學思維培養的過程.
日常教學中,有些教師習慣于設計難題,提出學生認知水平范圍之外的問題讓學生解決,從而導致學生枉費時間和精力做了許多難題,卻依舊收獲甚微,思維能力并無任何實質性提升.事實上,為了讓學生在切身體驗和感悟中勤思善思,教師需貼近學生基礎和實際生活,從學生實際認知水平出發設計教學,為學生構建出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通過難度適中的問題情境讓學生快樂而富有個性地學習,這樣的“自由態”的學習和探究過程必然會給予學生良好的體驗,使學生自覺自發進行思考和探究,培養數學思維[1].
學生勤思善思習慣的養成離不開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別致的課堂導入好似思維的“誘餌”,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讓學生沉浸于思考漣漪之中,進而讓學生在探索頓悟中感受思維成功的喜悅.
案例1反例與證明
游戲情境:
問題1是不是所有的筆都可以寫字呢?
問題2是不是所有的瓜都可以吃呢?
問題3是不是所有的布都可以剪開呢?
問題4是不是所有的帽子都可以戴呢?
本案例中,通過趣味問題的設計,自然將問題的中反例與生活中的反例相聯系,讓學生在游戲中興趣盎然地投入課堂,思考和探究的勁頭十足,使思維鏈與邏輯鏈更加契合,讓學生在思中悟、悟中得,很好地發展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為了促進學生勤思善思,培養良好的思維習慣,還需要教師精設問題.所設計的問題既要立足于基礎,又要能激活學生思維;既具有方法的典型性和知識的廣泛性,又具有一定的探究性.最重要的是問題情境不必過多,但一定要精,同時需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去親身感知和體驗.
案例2圓1
師:各位同學,你們能畫出一個半徑是3 cm的圓嗎?
生(齊):能.(學生一一拿出圓規,躍躍欲試.)
師:現在,老師要在操場上畫出一個半徑為30 m的圓,還用你手中的圓規嗎?(學生紛紛搖頭.)
師(拾級而上):那怎么辦呢?下面請小組合作討論,想想辦法.
…………
以上案例中,教師創造出新鮮且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的問題情境,激起學生思維的浪花,讓學生在獨立思考、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迸發創造性思維的火花,從而將知識的甘泉注入心田.
傳統教學中,常常過于強調教師的權威,往往忽視學生的主體性.這樣一來,教師常常不自覺地控制學生的學習行為,易讓學生感覺到不受尊重,不被重視.在這種學習行為受壓迫的情形下,思維也隨之被抑制.新課程理念下,教師的“教”需服務于學生的“學”,要張揚學生的個性,發展學生的行為能力,教師需擺正位置,以學生的需求為中心開展教學活動.在課堂上,想方設法讓學生表達自身的觀點和想法,使其思維得以暴露和解放,以培養創新思維能力.

圖1
案例3線段相等問題
如圖1,已知△ABC中,AB=AC,且點D和點E在BC上,AD=AE,則BD與CE是否相等?請予以證明.
師:大家覺得相等嗎?
生1:相等.
師:如何得出的呢?

圖2
生1:因為△ABC與△ADE有公共頂點,且是底邊在同一直線上的等腰三角形,即可作出△ABC的高AF,如圖2,同時平分BC和DE.證明過程如下……
師:非常好,生1給出的是一般性證法,其余同學可有不同證法?(學生們陷入思考.)
師(點撥):可以用三角形全等來證明嗎?(學生又一次沉思片刻后豁然開朗.)
生2:可以作△ABC的中線AF,如圖2,再進行證明.
生3:可有作出∠BAC的平分線,再予以證明.
生4:可以利用“AAS定理”去證明△ABD≌△ACE,即可獲證.
師:大家思考得出的證明方法都非常有創意,你們覺得選用哪一種方法進行證明最簡單呢?
…………
數學教學活動是一個復雜、生動、動態的教學過程,教師需要協調好教材、學生、環境等多個因素,對學生的學習行為放手,以促進學生認知水平的增長.在活動中,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思維差異性去思考解決問題的策略,為學生提供數學發現和數學探究的機會,以此引領學生在探究活動中更加有效地進行學習和探究,培養創新精神[2].以上案例中,教師以探究性問題引發學生的思考,在選擇證明方法時沒有一味地牽著學生的鼻子走,而是大膽讓學生自由選擇證法,并讓學生的思維充分暴露,使得學生的思維打開,生成多種多樣的解法,促進學生思維的生長,讓數學課堂更有效.
新授課結束后,以鞏固性作業來幫助學生鞏固新知和提升能力是必不可少的.那么,如何做好作業設計這一細節來促進學生勤思善思呢?筆者認為,作業設計要精致、要精心,力求拓展學生思維,提升學生發散思維能力,利于點燃學生創造性思維火花,以保證作業效果的最大化[3].
案例4動點路徑問題
作業設計:請根據課本練習題試著編制問題并給出相應的解法.
學生通過再思考和再探究,編制出如下具有深度的問題:

圖3


總之,學生思維的訓練和良好思維習慣的養成需要教師從教學細節做起,利用好合理而有效的教學策略加以培育.教師需要讓自己成為善思者的表率,靈活處理教材,有效關注教學細節,做好精準定位教學、別致導入設計、經典問題設計、關注思維暴露及精致作業設計這五項工作.這樣,方能探尋到促進學生思維發展的“生長點”,培養學生勤思善思的習慣,真正提高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