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媛?馮昊


一、中國經濟發展現狀
2008年以前,中國經濟持續高速發展,GDP連續5年實現兩位數增長。自2008年金融危機以來,中國經濟增速回落。如表1所示,自2008年以來,除在國家積極的財政與貨幣政策的干預下,經濟增長率在2010年超過兩位數,其他年份均未出現如前的快速增長。同時,自2012年起,我國GDP增速保持在6%—8%,并且趨緊的勢頭在超過8年的時間里并沒有出現緩解的傾向。
2020年,受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全球經濟增長為負,我國是唯一實現正增長的國家,2021年,我國GDP增長達到8.1%。然而,面臨下行的經濟周期,嚴峻的國際形勢,以及公共衛生事件此起彼伏的發生,致使我國經濟趨緊的趨勢并未緩解。
經濟周期性收縮是經濟發展不可回避的環節,然而,始于2008年次貸危機的本輪經濟周期下行階段已經持續超過10年,其原因包括中國產業結構的更迭,這次以服務業全面超過制造業為特征的產業結構調整勢必會使經濟增長放緩。其次,中國經濟發展中出現的總供給與總需求錯配問題也是總需求不能得以完全釋放的重要原因。最后,此次席卷全球的公共衛生事件直接影響中國城市經濟,必然降低經濟增長的預期,同時,公共衛生事件加上國際局勢的改變對于全球化進程的負面影響十分顯著,想要繼續延續全球范圍內高度分工的經濟紅利已經很難。國內國際環境均未見可促成經濟周期拐點的因素。
二、中國經濟增長趨勢放緩的原因分析
(一)經濟周期進入收縮階段
經濟周期是指國民產出、收入以及就業在持續2—10年時間內出現的整體經濟波動,其特征是經濟大范圍的收縮與擴張。經濟周期分為四種狀態,即擴張、波峰、收縮與波谷。如果經濟出現持續上漲,按照經濟周期理論,經濟必然通過拐點進入下行的區間。而經濟周期的原因包括內因論與外因論。內因論即經濟運行系統內的因素導致經濟周期,包括消費需求不足理論、投資過度理論和貨幣信貸過度理論等。外因論即非經濟系統原因導致,包括技術創新理論、心理預期理論、太陽黑子理論和政治周期理論等。
我們可以判定2008年的金融危機是此輪經濟周期從擴張向收縮邁入的拐點。次貸危機的影響巨大,對中國經濟的進出口貿易,以及實體經濟的負面影響不容小覷。因此進入經濟下行的大趨勢,中國經濟的收縮不可避免。
同時,我們必須認識到中國經濟處于增速換擋期,即從高速擋換到中高速擋,這是經濟發展軌跡上的正常轉換。同時,即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但絕對增量仍然可觀。經過30多年的高速增長,中國經濟體量今非昔比。2013年中國年度經濟增量就相當于1994年全年經濟總量。所以即使增速放緩,中國經濟在體量上的增長不可小覷。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的推動下,2010年,我國經濟出現了短期的反彈,但經濟內驅力的疲乏讓這種反彈很難持續。之所以下一次擴張周期遲遲未來,主要是中國供需結構與產業結構調整的問題。
(二)中國總供給與總需求的不匹配
一國總需求包括消費需求、投資需求以及凈出口需求,它們亦是拉動一國經濟的三駕馬車。很多情況下,我們認為中國經濟增長持續乏力,其主要原因便是這三駕馬車疲軟,不能如以前拉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然而,細究原因,可能并非全然如此。
首先,消費需求主要由人們的可支配收入決定。統計數據顯示,我國人均可支配收入逐年遞增,這是消費需求得以提高的基礎。同時,我國城鎮化率不斷提高,城市消費遠遠高于農村消費,所以我國居民消費需求是有保障的。然而,我國消費者的需求結構正在升級換代。隨著我國邁入中等收入國家,國內消費者更傾向于購買品質更高、科技含量更多的產品。而國內的供給結構與質量跟不上消費的升級換代,很多國內需求流失到國外,形成進口或者海外采購。近年來,我國供給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善,電子商務的發展改變了傳統商業模式,公共產品與服務的供給也大大地更新了人們的消費模式。但這種改變速度還不足以支撐消費者日新月異的消費需求。所以供給側抑制了我們本可以旺盛的消費需求。
其次,從投資需求而言,隨著信息化、數據化、智能化、低碳化為內容的新技術革命的到來,企業升級改造的必要性和欲望都很高,潛在的投資需求較大。然而,目前我國精密或者高端的設備、機床等大部分需要進口,一些中間產品、重要原料國內也沒有形成有效供給,這無疑制約了我國的投資需求。所以我國的投資需求受到了供給方面的硬性約束。因此,不是投資本身沒有動力,而是在國內缺乏相匹配的供給。
最后,就凈出口而言,雖然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含量取得了巨大的進步,但我國仍然面臨低端產品出口被替代、高端產品出口缺乏競爭力,以及中端產品成為貿易摩擦重災區的困局。然而,全球經濟與貿易增長對我國出口需求并未形成根本上的約束,我們可以提高技術核心競爭力來避免出口貿易的轉型風險。
所以無論是消費需求、投資需求還是進出口需求,都受到了來自供給側的約束。目前,中國消費者關注的不再是是否可以吃飽,而是食品是否安全;關注的不再是否穿暖,而是品牌和時尚。消費者關注的焦點已從單純的私人物品向公共物品轉移,如教育資源是否公平、醫療資源的分配以及社會制度的公平公正。而這些消費需求的變化不能單靠經濟的快速發展來實現,而需要供給側產業結構的變化來匹配,供給與需求的不匹配是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重要因素。
(三)中國產業結構更迭導致的增速放緩
上一輪中國經濟快速發展靠的是中低端制造業的蓬勃發展,而制造業快速崛起依賴的是中國廉價的生產要素。在改革開放初期,勞動力從農業部門轉移到制造業部門,帶來了生產效率的提高,推動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而這種靠制造業推動的經濟發展正在中國悄然變化。如圖1所示,在2013年以前,第二產業是推動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支柱。而制造業的產業特征決定了它能夠快速推動一國GDP的增長。例如手機行業,每一年,同一品牌的手機都會推出新的更新版本,購買的人也絡繹不絕。也就是說,每一年制造業的微小技術調整都可以推動一定程度GDP的增長,而人們愿意為這種迭代的新技術買單。
但自2013年開始,我國第三產業開始超過第二產業,成為我國GDP發展的主要推動力量,2015年,我國第三產業對GDP的貢獻率超過了50%,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主要驅動力量。第三產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經濟發展的支柱是現代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一國經濟更為發達的一種標志。
人們在滿足自身基本需求之后,需要更優質的教育產品、金融產品、醫療服務,人們的增量需求更多的在于更好的體驗,而這些支撐各類體驗的服務便以服務業作為支撐。如果我們繼續以傳統的制造業驅動經濟發展,便會出現淘汰產能過剩、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所以無論是從國家經濟發展的趨勢,還是供需匹配而言,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
然而,以服務業為主的第三產業如果需要更新換代,需要的時間長于制造業。例如教育行業,專職教師的培養不是標準化流程,其生產效率不可能像手機更新換代一樣,在短時間內有大幅度的提高,所以第三產業的特征與其占比就決定了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會使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產業結構更迭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而第三產業的貢獻增多,就不可避免會出現經濟增速的放緩。
三、公共衛生事件沖擊對中國經濟的影響
(一)公共衛生事件對國內經濟的影響
受公共衛生事件影響,2020年一季度,我國GDP同比增速是負的6.8%。這是自1978年我國改革開放40多年以來第一次GDP同比負增長。在經濟學中,公共衛生事件是一個外部沖擊(Shock),理論上它并不能改變經濟增長的大勢,但由于這次事件持續時間很長,波及面很廣,加劇了經濟下行的趨勢。
我國經濟在此環境下仍然能保持一定程度的增長,其原因主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我國是制造業大國,制造業可以實現閉環作業,相對于旅游、酒店、電影等服務業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經濟仍然能通過內循環實現一定程度的增長;其次,我國政府對公共衛生事件強有力的防控措施維護了正常的社會生產秩序,這是經濟發展的首要前提。最后,是我國居民傳統的消費與儲蓄習慣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經濟停擺的壓力,這也是社會穩定的積極因素。
然而,該公共衛生事件持續的時間已逾兩年,并且中國最大的兩個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北京和上海都受到嚴重影響,世界500強駐中國總部90%以上都在這兩座城市。上海港是全球最大的貿易港口。經濟的停擺對經濟周期向下的趨勢雪上加霜。
(二)公共衛生事件成為全球經濟一體化難以深化的導火索
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新一輪全球化讓全球各國按照比較優勢高度分工,形成跨越地域基本涵蓋所有國家的龐大且統一的合作體系。中國在此輪經濟全球化進程中獲益,這也是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突如其來的公共衛生事件讓跨國公司開始轉變全球戰略,之前各國高度互相依賴的經濟結構開始悄然改變,這一輪經濟全球化正趨于停擺。在經濟學中,比較優勢是確立各國分工合作的基礎,而各國之間的貿易可以增加參與國的福利。反之,如果因全球公共衛生事件以及國際形勢的改變致使分工合作的倒退勢必影響各國經濟的發展。中國并不例外,經濟全球化的停滯甚至倒退,對中國經濟的增長會產生負面影響,在一定程度上加劇經濟向下波動的經濟周期。
此次公共衛生事件對中國經濟的影響較大,并且這種影響還在持續發酵。一方面它加劇并延長了經濟周期的收縮階段,并且拐點的到來尚不能預見。另一方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全球化的向下趨勢,原有的國際分工已悄然改變,中國原有的比較優勢已經減弱,更多的比較優勢正在形成,新的國際分工會因為國際形勢的改變而舉步維艱。
四、結論與展望
(一)經濟周期波動趨勢不變
從經濟發展的歷史來看,經濟周期波動,即收縮、谷底、擴張與波峰,一輪接一輪的經濟周期持續發生,只是有的周期長,有的周期短。這一輪經濟收縮已經持續較長時間,加之全球公共衛生事件的沖擊,什么時候會出現周期性拐點還不確定。然而,在國內經濟結構與國外經濟格局發生重大變動的時刻,新格局的形成和新技術的推進,抑或是人們預期的改變都可能成為周期拐點的誘因,所以經濟擴張的周期階段必將到來,但時間還不確定。
(二)產業結構調整在困難中摸索前行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而持續近40年的高速發展靠的大都是廉價的生產要素,而并未顧及資源的耗散與環境的破壞。隨著中國人口結構的變化,中國的勞動力成本大大提升,靠低中端制造業推動的經濟增長已經成為歷史,產業結構的調整勢在必行。
然而,中國產業結構的調整面臨挑戰。首先,既有的產業結構持續了數十年,產業鏈條的更迭需要循序漸進。其次,復雜的國際形勢致使此時的產業結構升級存在技術上的壁壘,產業結構的調整時間或被拉長。最后,以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新技術革命需要持續的資金投入,并需承擔較大風險,在未來預期不確定的情況下,很難有穩定的資金流入新興產業。
(三)經濟預期成為加劇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變量
理性預期學派把預期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變量,此次公共衛生事件持續的時間之長,影響的范圍之廣,降低了人們對經濟增長的預期。因為對工作不穩定性的預期致使人們的消費需求降低,投資本來就是加劇經濟周期的變量,對投資環境與經濟走勢的判斷致使企業的投資萎縮,投資需求進一步下降。凈出口需求在復雜的國際局勢中更是舉步維艱,三駕馬車對經濟的拉動效應疲軟。如果經濟中的有效需求不足,便不能拉動經濟快速增長,國家通過大量的基建來拉動前向、后向產業發展,但大量的政府購買致使地方政府財政負擔過重,債務風險不可小覷。
(四)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改變孕育機遇與挑戰
國際局勢在地區沖突與公共衛生事件的影響下已經發生重大變化,經濟全球化和各國高度分工的合作模式似乎正趨于弱化,此時,想要依靠海外市場拓展中國經濟邊界的空間越來越小。所以中國經濟內循環的建立與持續穩定發展是目前面臨的挑戰。然而,在危機之下,或許是催生中國更為完整的產業鏈,減少中國經濟對外依存度的契機。經濟全球化趨勢的改變之下,中國經濟面臨極大挑戰的同時,也蘊藏著機遇。
(作者單位:1.電子科技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2.四川科倫藥業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