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雅琦
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方式是鄉村振興題中應有之義。當前農民距離美好生活方式還存在一定差距,存在著生產手段滯后、不良消費習慣、交往功利化等現實問題。因此,必須從發展經濟、轉變觀念、加強文化建設、基層治理和制度創新等多方位著手,確保鄉村全面振興和美好生活方式的實現。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要“把廣大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動力,把維護廣大農民根本利益、促進廣大農民共同富裕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其總目標是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歸根到底是人的振興,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本質也是農民生活的現代化。農民生活方式是包括生產、消費和交往等在內的一切農民生活領域的總和,只有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方式,才能為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大力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注入源源不斷的動力。因此,有必要對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和現實困境進行分析,并在此基礎上探討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實現路徑。
一、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重要意義
農民是鄉村振興的主體,農業農村農民的“強富美”決定著鄉村振興的成色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質量。因此,新時代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方式,既是滿足農民群體美好向往的現實需求,促進和諧社會的重要基礎,也是推進鄉村振興重大戰略的題中應有之義。
1. 滿足農民美好向往的現實需要
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發生轉變。雖然如今農村環境得到明顯改善,農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顯著提高,但農村與城市在教育、基礎設施、醫療保障方面仍存在較大差距,其中最大的問題在于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基于這一發展現狀,實現農民的美好生活方式,不僅是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需要,也是適應人自身全面發展的需要。從社會生產力發展角度來說,對包括生產、消費、交往在內的農民生活提出“低碳化、合理化、和諧化”的更高要求,有利于解放農村潛在生產力,實現農村地區經濟的永續發展。從人的全面發展角度來說,新時代美好生活方式必須包括低碳的行為模式、合理的消費需求、生態的人居環境與和諧的人際關系,促進農民素質、能力、個性等全面發展。可見,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方式,是農民美好生活圖景的外化表現,也是滿足新時代農民日益增長的現實需要。
2. 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重要基礎
作為傳統農業大國,“大國小農”一直是我國的基本國情,農民的幸福美滿關系到農業發展、農村穩定和國家安定,這是由農民的人口數量和職業特性決定的。一方面農民人口數量決定“農穩社稷”,農業發展依然是我國之根本。根據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目前我國居住在鄉村的人口為5.1億人,即使基本實現城鎮化,仍將會有4億人口生活在農村。另一方面農民職業特性是保證“糧安天下”,糧食是生活必需品,糧食安全是社會穩定的“定海神針”。農民是保障糧食安全的主力軍,農民多種糧、種好糧才能保證中國14億人口吃飽飯、吃好飯。農民這一職業特性意味著農民美好生活方式和國家社會和諧穩定具有內在的契合性和外在的同向力,只有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方式,保證農民的種糧積極性,才能確保國家的糧食安全,促進社會和諧穩定。
3. 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關鍵環節
農民生活方式的變化是衡量農村發展的重要指標,是農民文明程度的“晴雨表”。順應億萬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黨中央做出鄉村振興的重大決策,要求推動農村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農民作為鄉村振興的主力軍,觸動農民的生活方式如同觸動一根最敏感的神經,能對農民產生最直接、最現實、最具體的影響。概而言之,農民生活方式的美好轉變關系到鄉村的發展全局和振興關鍵。在整治農村環境、實現“生態宜居”的目標下,必須組織農民轉變生產方式,引導農民走綠色發展道路。在治理鄉村風氣、實現“鄉風文明”的目標下,必須從農民的思想觀念入手,引導農民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人際觀。只有實現農民的美好生活方式,才能跳出傳統思維模式的藩籬,適應新時代農村的發展。
二、當前農民生活方式的現實困境
在持續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中,農業農村現代化逐步實現,農民的生活方式也不斷朝著現代化發展。但受限于主客觀各種因素影響,當前農民生活方式仍存在生產手段滯后、不良消費習慣、交往功利化等困境。
1.生產手段變革滯后
我國農村地區受到諸多因素的限制,農業發展存在技術發展滯后、生產方式現代化不足等問題。農業勞動力質量不高,目前從事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是中老年人,對于農業技術推廣和實施的接受能力較差,再加上小規模家庭生產也讓耕地的經營性收入受到限制,嚴重制約了機械化推廣和規模化生產,導致農村生產手段變革滯后。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農業現代化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有學者統計分析,我國農業勞動生產率和土地生產率都低于美國,2019年中國農業人均產值只有0.56萬美元,遠遠低于美國的10萬美元,2020年美國玉米單產是中國玉米單產的1.7倍。2021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1%,但與農業發達國家的80%還存在很大差距。現階段,生產手段變革滯后、農業科技成果運用率低等現狀使得我國農業現代化進程緩慢,億萬農民對于美好生產生活的需求遲遲得不到滿足。
2. 消費行為存在陋習
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快,農村經濟大幅提高,農民消費水平日漸提高,消費結構也在日益合理。但農民消費方式還存在很多陋習。具體表現在:一是農民好面子,消費缺乏理性;二是人情消費昂貴。受傳統習俗影響,農村紅白喜事崇尚熱鬧、追求大操大辦。這種人情消費加重了農民負擔,又催發了攀比之風。這種面子消費、奢侈消費,是對傳統勤儉節約美德的摒棄,對農民消費質量完全沒有意義,不利于農村營造積極向上的社會風氣。
3.人際交往功利化
受不良風氣的影響,傳統的以情感為紐帶的人際交往模式被打破。一方面,農民交往中的親情道德因素被金錢所替代,農民人際交往呈現物質化、功利化的特點。另一方面,由于農村勞動力流失,農村大多是留守老人和兒童,農民人際交往逐漸平淡化。最直接的表現就是人情交往嚴重功利化,嫌貧愛富多了,勢利眼多了,“禮”被物化為“禮物”,“禮尚往來”變成了“禮上往來”。親戚鄰里之間缺乏了責任、尊重,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
三、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實現途徑
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多層面、多維度的,與之相應,美好生活方式的實現也必然是全方位、全領域。因此,必須從發展經濟、轉變觀念、文化建設、基層治理和制度創新等多個角度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而多方位保障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實現。
1.以經濟發展拉動產業振興,奠定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物質基礎
農村經濟發展是產業振興的核心,也是農民美好生活實現的基礎。農民美好生活首先是物質上的富足,只有經濟富裕,才能擁抱美好生活。以鄉村經濟發展帶動產業振興,才能達到“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的目標,才能使農民對美好生活的圖景變為現實。因此,實現農民美好生活方式首先要堅持從“三個依托”來發展農村經濟。一是依托本土特色,實現品牌發展。圍繞本土特色、區域優勢,堅持“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將鄉村特色轉變為生產力優勢,并利用“互聯網+”運營模式,不斷打響鄉村品牌知名度,打通農產品的流通銷售之路;二是依托資源優勢,實現融合發展。根據鄉村的自然風光、農業遺跡和習俗等資源優勢,大力發展鄉村旅游、休閑觀光農業,解放農村潛在生產力,促進農村相關產業的融合發展;三是依托村企合作,實現抱團發展。通過鼓勵企業帶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發揮資金規模效應,實現企業和農村的互利雙贏。
2.以觀念轉變推進生態振興,增強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生態意識
農民落后的生產方式造成了日益嚴峻的農村生態問題。鄉村振興背景下,要轉變農民的小農思維和傳統觀念,促進農民生產生活方式的變革,既滿足了農村綠色可持續發展,又順應了農民實現“生態宜居”美好生活的現實需求。因此,以觀念轉變推進生態振興,重點是要引導農民綠色生活、樹立環保意識。一方面要通過挖掘農耕文化中的生態智慧,引領農民樹立“綠色生產生活”的理念和“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生態價值觀。另一方面要倡導綠色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大力宣傳“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兩山理論,增強農民保護自然的生態意識,推動農村綠起來和農民富起來同向發力。
3.以文化建設加強文化振興,筑牢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精神支柱
農民精神文化生活匱乏,歸根結底是農村文化建設無法滿足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要。只有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為農民提供豐富的精神食糧,才能振興鄉村文化,實現農民“鄉風文明”的美好生活愿景。首先,要破除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后一公里”,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為農民舉辦各種文化匯演、藝術節活動提供鄉村公共文化場所,促使農民的精神生活日益豐富多彩。其次,不斷挖掘鄉村本土文化資源,使廣大農民樹立鄉村文化自信,增強他們的自豪感和幸福感。最后,加強鄉村思想道德教育,大力宣傳黨的理論和方針政策,引導農民向主流意識形態靠攏,增強應對西方錯誤思潮的辨別力和抵抗力。
4.以基層治理促進組織振興,為農民美好生活保駕護航
農村攀比、賭博等不良風氣,阻礙了農村的正常發展,讓農民的美好生活蒙上了陰影。對此,要加強基層治理,遏制“不良消費”,為實現農民的美好生活保駕護航。一是堅持規范治理,通過制定村規民約、管理細則,確保農民群眾依法依規辦事。堅持自治、法治、德治,完善獎罰激勵機制,提高農民自我監督、自我管理的能力。二是堅持重拳出擊,通過強有力的基層組織治理農村不良風氣。村支部書記帶頭,成立整治工作小組,對農村“大操大辦”等行為進行限制。三是堅持宣傳引導,利用廣播、宣傳欄、入戶走訪等多種宣傳方式,廣泛開展宣傳動員工作,大力營造風清氣正、民風淳樸的鄉村新氣象。
5.以機制創新助力人才振興,完善農民美好生活方式的內在支撐
人才是鄉村振興的活水,也是帶領農民奔赴美好生活方式的“領頭雁”。當前農村人口外流嚴重,生產手段滯后,嚴重延緩了農村現代化的進程。只有以機制創新激活人才振興的“引擎”,才能為農村注入無限生機,讓廣大農民實現美好生活方式。首先,逐步放開城市人口向農村流動的限制,打破人口流動的壁壘,為農村發展注入活力。其次,對專業技術人員、新型職業農民等鄉村從業者進行有針對性的職業教育培訓,使之更好地適應鄉村環境,為推進農業現代化提供堅實的人力保障。最后,創新人才引進機制。利用生活補助、住房保障等優惠政策,建立引進人才的“綠色通道”,確保人才進得來、留得住,最終形成人才、產業匯聚的良性循環。
、
(作者單位:長沙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