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伶俐
(新疆水利科技推廣總站,新疆 烏魯木齊 830000)
于田縣位于新疆南部,昆侖山北麓,塔里木盆地南緣,區域總面積4.023 km2,多年平均氣溫11.8℃,氣候干燥,降水量極為稀少。下轄13 鄉2 鎮、1 個管委會、1 個農場、2 個街道辦事處,210 個行政村(社區)。2010 年開展的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于田縣常住人口 24.9 萬人,常住人口中城鎮人口為3.4 萬人,鄉村人口為21.5 萬人。1995 年起于田縣開始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聚焦脫貧攻堅工作中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大力推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和自來水入戶工作,有效解決了全縣廣大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但是隨著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任務的不斷推進,供水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工程運行管護不到位、重建輕管現象愈發突出,工程效益得不到正常發揮。因此實施城鄉統籌供水,不斷加快城鄉供水管網建設,有效促進城市供水向農村延伸,解決好全縣農村居民的用水問題,是有效保障廣大人民群眾生產、生活用水安全、改善人民群眾生活條件、統籌城鄉發展,切實提高群眾生活質量的一項重要工作[1]。
于田縣農村飲水工程建設經歷了三個階段,投資3.24 億元建設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4 處,供水覆蓋農村人口24.5 萬人,日供水量4.1 萬m3,集中供水率達到98%,自來水普及率達到100%。
1995 年~2004 年是改水防病、氟砷改水、飲水解困階段,主要任務是解決于田縣農村飲用苦咸水、高含氟水、澇壩水問題,總投入資金4530 萬元,建設農村飲水工程31 處,鋪設管道超過1500 km,管理上以開采地下水作為農村飲水的水源,管理模式都是工程所在的村自行管理。
2005 年~2015 年進入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階段,投入資金7774 萬元,鋪設管道超過1800 km,重點對農村飲水工程進行適當集中聯片建設,用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和改善水質,解決21000 多戶、7.38 萬人的飲水安全問題。
2016年~2020年是脫貧攻堅、鞏固提升階段,建設鞏固提升工程10 處,其中7 項位于山區,投入資金20062 萬元,鋪設管道1800 km,鞏固提升19.98 萬人的飲水,供水設施得到了全面的保證和提高,水質、水量和用水保證率鞏固提升。
從2018年~2019 年,于田縣農村共建成集中式供水工程14 項,其中集中供水13 個水廠,備用水源1處。鋪設各類管道長4200 km,日供水量達3.76 萬m3,工程覆蓋15個鄉(鎮、場),172 個村。全縣集中供水工程中多鄉鎮集中供水工程2 處,單鄉鎮集中供水工程5處,單村或聯村供水工程6 處。
中部地區,建設有多個鄉鎮、單個鄉鎮分片區集中供水體系,農村管網向城鎮延伸,與城鎮部分供水管網連通,供水區域由農村擴大到城鎮,建設有原七鄉兩鎮總水廠、蘭干鄉兩鄉五村水廠、英巴格水廠、加依鄉總調中心、也斯尤勒滾水廠,奧依托格拉克鄉水廠,覆蓋9 個鄉、先拜巴扎鎮1個社區,木尕拉鎮3 個社區24個村。南部山區,針對村莊居民分散建設6 個村級水廠,分別是皮西蓋水廠、庫乃斯水廠、普魯水廠、喀什塔什水廠、阿羌一水廠、烏什開布隆水廠,覆蓋阿羌鄉11個村。北部沙漠邊緣地區,建設達里亞博依鄉供水站、東部備用水源地、西部備用水源地,覆蓋達里亞博依鄉達里亞博依村。
其中于田縣已建成的“七鄉兩鎮”規?;┧こ?七鄉兩鎮水廠是最大的水廠,轄區內工程輸配水管道1400 km,入戶管網2000 km。日供水規模18670 m3/d,供水123 個村,供水人口18.86萬人。從2013年開始,在原有的7 個鄉2 個鎮的基礎上,發展到現在12個鄉鎮13個小型水廠合并實現集中供水,將13個小型水廠轉變為應急備用水源和供水管網服務中心。
于田縣全縣城鄉供水工程目前是由兩個服務中心進行管理,其中城市供排水服務中心負責管理城鎮生產生活用水,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服務中心負責管理農村用水,兩個服務中心統一由縣水利局管理。
城市供排水服務中心是由于田縣自來水公司(綠源水務有限公司)于2021 年3 月改革而成,由原先國企單位改革為事業單位,并歸屬到水利局下直接管理,其業務職能并未發生改變,主要負責城鎮供水、排水、供排水管道安裝、修理;純凈水加工、零售;供排水管子管件、飲水機、純凈水瓶零售。城市供排水服務中心下轄城市水廠和開發區水廠兩個自來水廠集中統一供水。
縣農飲中心是農飲工程的運營主體,于2020年將于田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管理站行政職能劃入于田縣水利局,并更名為于田縣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服務中心,仍為事業單位。主要負責轄區內各種水利工程的安全生產和整治工作;農村人畜飲水工程的規劃實施,協助縣水利局完成其它水利工程的建設;協助縣水利局做好水行政執法、涉河建設項目審批和水土保持等工作。
行政主導的農飲中心垂直管理是于田縣主要的運行管理模式,運行管理工作機制實行農飲中心總負責,形成了水廠、鄉鎮管理站和維修搶險隊等運行團隊。由于于田縣部分鄉鎮的自然村呈現點狀分布特征,較為典型的是阿羌鄉,從而難以實現集中性農村供水,農村供水的集中化管理成本凸顯,因此對于少數難以直接進行管理且覆蓋農戶數量較少的農村供水工程采用當地專業人才協管的形式。
于田縣城鄉供水工程目前是由水利局下兩個服務中心進行管理,其中于田縣原城鎮自來水公司歸并到水利局統一管理,只是將其簡單地更名為城市供排水服務中心,內部組織機構并沒有發生改變,與鄉鎮供水的性質還是不同的,因此在城鄉供水進行重組與合并過程中仍需要多個部門的協調,還要處理體制不同帶來的原工作人員調崗、薪酬待遇、社會保險等諸多問題。
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是將組織結構從分散調整到集中,這其中定會出現業務部門配置人員統一、績效考核統一、財務收支核算統一、水質標準統一、內部管理制度統一等諸多問題,也會面臨因整合而導致的人員無法優化配置、水費回收率下降、維修管護不到位等問題。
現于田縣城市供排水服務中心所有財產仍是按照國有企業規范來進行管理,資金申請由住建局審批,資產的入賬、來源等相當明確,性質也較為單一,但是農村的供水則不一樣,資產的性質復雜,其中大部分的資產屬于集體資產,這類資產沒有明確特定的對象,增加了整合工作的難度。
在整合過程中及整合完成后,資金的需求量相當大。農村飲水工程運行管理要有經費保證,需要建立合理統一的水價制度和水費收繳方式,對供水成本高、稅費收入難以保障正常運行的工程要予以適當補貼,縣政府要有相關政策支持以及資金的投入,同時也需要采取向金融機構貸款、與一些水利行業投資公司合作等多元化投資融資方式[2]獲得資金。
為實現“農村供水城市化,城鄉供水一體化”,統籌城鄉供水資源和保障能力,全面建成高質量的供水體系,地方政府能更好地發揮監管統籌職能,最好將農村供水高質量可持續發展交給市場。分析于田縣供水基本情況、現行管理模式及實現城鄉一體化可能遇到的難題,建議成立縣屬水投公司,通過國有企業在供水方面的專業優勢、管理優勢和資源優勢,實現城鄉一體化供水的流域化管理、區域連片運營。
以政府為責任主體、以企業為投資主體,采取一家公司運營的模式管理,將全部或部分鄉鎮水廠納入專業化公司實施企業化、規范化管理,制定統一的管護制度,指派專人負責水廠的運營管理,有效提高水廠的供水服務質量和效率,進一步保障城鎮、農村水廠長效安全運行。
人員接收問題根據當地具體情況商討解決,做到合理安排人事崗位,保證職工的薪酬待遇不變或酌情提高,保證員工合理留用、有崗可干,保證專業技術工作人員能最大限度發揮其專業能力,同時進一步優化人事制度,面向社會公開招聘、全面考核、擇優錄用管理人員,切實加強對人員進出的管理[2],提高供水服務質量。
地方政府將供水特許經營權授予水投集團,并將供水相關的土地、廠房、設備、管網等資產劃轉至水投集團,打破地域界限統一調水,統一調度配置供水系統,充分利用全縣水資源,實現水資源產出效率最大化。
統一價格機制,保障一定水平的凈資產利潤率?,F于田縣城鎮地區已實行用戶階梯水價,但于田縣部分農村地區仍存在價格部門對農村飲水價格的監管范圍有限、管理形式多種多樣等問題。建立水投公司后積極完善機制,實現全縣用戶階梯水價,充分發揮價格因素在水資源配置、水需求調節方面的作用,利用價格杠桿促進水資源節約、高效利用,緩解用水供需矛盾。
現于田縣人飲信息化管理系統已建成投入使用,運用“互聯網+”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在線動態監測所有覆蓋的工程。將13 個水廠及2 個備用水源地信息化資源進行整合,實現從水源地、輸水管網、各級泵站到用戶水全程監測、控制、計量、需水供水、運行管理、檢修養護、繳費的信息化、移動化、智能化。建立水投公司繼續接管信息平臺,并將城鎮兩水廠同農村水廠整合在一張圖上,實現城鄉供水線上統一監管。
供水事業是大家共同的事業,實現城鄉供水一體化目標,遵循城鄉統籌、兼顧均衡的發展原則,真正落實好這項惠及民眾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實事工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心、支持和配合。結合鄉村振興戰略和城鄉融合發展的要求,實現農村飲水城鄉一體化需要積極轉變發展觀念,通過推動政府政策轉變,完善政策措施[3],構建新時代城鄉供水一體化模式,構建統一的專業化城鄉供水運行維護體系,從而打造新時代城鄉供水一體化,提升農村供水保障水平,保障落后地區人民群眾基本生存條件,切實維護社會大局穩定,促進地區經濟繁榮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