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冬冬,李蘇航,蘇玉婷
(1.中國電建集團西北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陜西 西安 710065;2.陜西省水土保持生態環境監測中心,陜西 西安 710000)
確保南水北調中線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是陜西的政治責任和使命擔當。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指引下,陜西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來陜考察及在南水北調后續工程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1],始終心懷國之大者,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以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履行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生態保護職責。
1)完善水源區保護法規制度[2]。新修訂頒布實施《秦嶺保護條例》,修訂《陜西省飲用水水源保護條例》;出臺《陜西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印發《陜西省秦嶺水土保持專項規劃》《陜西省城鎮污水處理提質增效三年行動方案(2019-2021年)》《陜西省南水北調中線水源地保護行動計劃》《陜西省渭河、漢丹江流域水污染補償實施方案(試行)》;制定漢丹江流域(陜西段)重點行業水污染物排放限值。通過健全政策法規體系,進一步夯實生態保護基礎,法制化、系統化推進丹江口水源區保護工作。
2)加強環境監管,防治水污染[3]。推進建立固定污染源排污許可監管制度,開展漢丹江污染源整治、漢丹江流域水質保護、縣級以上水源地環境問題專項執法檢查等,立案查處環境違法企業922 家,累計關停轉遷了400 多家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污染嚴重的企業和礦產資源開發項目。持續推進入河排污口排查工作,扎實開展城市、縣城建成區內入河排污口整治和封堵污水直排口工作,實施縣級污水處理設施提升改造和重點鄉鎮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工程,加大重點排污行業廢水深度治理,城市建成區內持續保持黑臭水體零記錄。實施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達90.7%,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配套率達99.4%。
3)大力推動水土保持綜合治理[4]。“十三五”期間,陜西省以國家水土保持重點工程、坡耕地水土流失綜合治理及省級水利發展資金水土保持項目為主渠道。以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創建水保示范園等為抓手,實行“山水田林路村”綜合治理,減少坡面沖刷、泥沙下瀉,涵養水源、保護水質。據全口徑統計,累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積6077 km2,落實投資19.69 億元,建成國家級水保科技示范園6個,省級示范園8 個。同時,不斷強化人為水土流失監管,構建完善省市縣三級監督管理體系,實現生產建設項目實時動態監管全覆蓋。
4)深化河長制,全面開展河流整治[5]。陜南3 市共設立河湖長7755 名,實現四級河湖長全覆蓋。定期召開河湖長會議,切實推動各級河湖長積極履職盡責,加大巡河、護河、管河力度。先后開展漢江清澈行動、“攜手清四亂、修復母親河”等多個專項行動,共核查銷號水利部、省河長辦交辦問題204 個,清理非法采砂點11 個,制止非法采砂26 起。加快漢丹江及中小河流治理。“十三五”期間,實施中小河流治理項目36 個,綜合治理河長180.4 km。結合防洪保安,同步推進沿江綠化、水土保持、水景觀建設,沿岸水生態環境顯著改善。
5)做好安全風險防范。加大環境應急能力建設,建立了重點排污企業環境突發事件應急預案,構建上下游聯防聯控機制,定期開展應急演練。積極開展尾礦庫風險隱患排查治理,保證長期安全環保運行。防范危化品運輸風險,確保飲用水水源供水安全。穩妥處理了2016 年以來,年均發生4~5起危化品運輸車輛交通事故導致的突發環境事件。
6)推進生態補償[6]。2008年起省財政建立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機制,陜南3市28個縣區納入補助范圍。2020年省財政下達陜南3市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資金29.9億元,占到全省80.33%,用于基本公共服務和生態環境保護,其中用于生態環境保護資金不低于30%。
1)水源區涵養保護缺乏項目支撐[7]。2007年~2016年,陜西省先后開展兩期“丹治”水保治理,完成總投資38.92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574 km2,對控制水源區的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保護水源水質,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起到了積極作用。2017年5月,國家五部委聯合印發“丹治”十三五規劃實施方案,但未安排中央專項資金實施。專項項目的斷檔,使水源區水污染防治和水土流失治理水平難以穩步提升,各項效益難以長期穩定發揮。
2)水生態環境風險防范任務重、壓力大[8]。尾礦庫、危化品運輸等區域、行業的環境風險隱患不容忽視。漢中市境內316等國道,水環境風險防控難度極大。安康市部分總氮依然偏高,干流瀛湖達到中營養化水平。礦山地質環境問題歷史欠賬較多,治理資金缺口較大。
1)工業污染綜合防治。優化企業管理,強化企業監督,全面實現標準以上廢水排放。
2)城鎮生活污水收集與處理。新建污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應同步設計、同步施工、同步投運。因地制宜改造城鎮現有污水處理設施,穩步推進污水達標排放。
3)城鎮生活垃圾處理。大力宣傳推廣垃圾分類常識,積極培養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科學完善垃圾分類制度,加快建立可回收垃圾資源綜合利用長效機制。
4)醫療廢物處理處置。加強醫療廢物全過程管理,按照國務院頒布的《醫療廢物管理條例》等要求,逐步實現醫療廢物收集、運送、暫存、處置全覆蓋。
1)種植業污染防治。加快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施生態凈水建設工程,大力推廣使用可降解地膜,提升田間白色垃圾回收處理能力。
2)畜禽養殖、水產養殖污染治理。統籌考慮環境承載能力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要求,大力推進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工作。積極推進生態健康水產養殖。按照《飲用水水源保護區污染防治管理規定》要求,流域內飲用水地表水源一級保護區內全面取締養殖活動。
3)農村生活污水、垃圾治理。陜南三市加快實施生活污水處理設施配套工程,建立生活污水全收集全處理體系。
4)縣城及農村黑臭水體治理。開展黑臭水體專項整治,改善水環境質量。采取控源截污、垃圾清理、清淤疏浚、生態修復等措施,加大黑臭水體綜合治理力度,全面改善水生態質量。
1)濕地恢復與修復。加快實施受損退化濕地、瀕危物種棲息地的關鍵區域修復工程,著重開展棲息地恢復、地形整理、濕地生態系統修復、河流濕地地貌和植被恢復等工程。
2)水生生物完整性恢復。加大水生野生動植物類自然保護區和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保護力度,開展珍稀瀕危水生生物和重要水產種質資源的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提高水生生物多樣性。
1)小流域綜合治理。積極推進坡改梯、坡耕地造經濟林等建設項目,重點關注遠山地區、溝道上游地區和嚴重水土流失地區,持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
2)生態清潔小流域建設。人口稀少山區實施封山禁牧和生態移民,強化水源涵養林建設與保護,開展濕地保護與修復,加大退耕還林、還草、還濕力度。
3)天然林保護。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采伐,逐步建立“全面保護、系統恢復、用途管控、權責明確”的天然林保護修復制度體系。對所有天然林實行保護,禁止毀林開墾等行為。
4)退耕還林。積極推進25°以上非基本農田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15°~25°坡耕地實施退耕還林還草,減少水土流失,保護植被,增加森林碳匯。
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內,禁止設置排污口,已有的排污口應當限期拆除。加快建設出境水質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實施全方位動態監測,確保監測裝置聯網并正常運行。加強流域內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環境保護,完善水源地劃分,持續開展環境問題排查和整治,確保水源地水質安全。
嚴格執行水污染尾礦庫準入制度,認真落實相關法律法規,全面強化源頭管理。督促新建和運行尾礦庫安裝在線監測設備并實現與環保部門聯網。
1)強化水運。積極推進陜南三市成立水污染防治工作機構,科學制定任務目標、行動計劃和考評體系,持續完善防治相關規定和應急預案,確保水污染防治工作順利實施。
2)加強路運。進一步落實危險化學品運輸“入境檢查、重點護送、出境通報”機制,穩步提升環境風險事故應急能力。
1)重點污染源、面源、移動源等監測與統計
全面推進流域內十大重點行業企業安裝特征污染物在線監測設備并實現與環保部門聯網,未安裝的企業應自行或委托有資質的監測機構進行人工監測與統計并上傳數據至環保平臺。
2)生態監測系統建設及數據集成共享
積極推進生態監測系統信息網絡建設,全面實現生態環境數字化管理,推動數字生態可持續發展。
3)水質監測與預報預警
加快構建重點流域水質監控體系,安裝特征污染物自動監控設施,建設省、市、縣三級污染源監測和地表水水質監測網絡,打造監測數據集成和預警預報一體化平臺。
4)水污染事件應急響應和處置
加快組建環境應急救援專業隊伍,充分發揮專家咨詢與輔助決策作用。全力推進環境應急機構落地實施,健全預警預報和響應程序,統籌規劃水污染應急響應體系建設。
圍繞水源區5市31縣區生態保護和產業發展,做好頂層設計,科學編制“十四五”規劃。策劃儲備一批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加快推進漢丹江生態帶循環經濟發展,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陜西將義不容辭全力做好本分工作,同時建議:
1)建議盡快啟動實施“丹治”項目[9]。國家“十四五”期間能安排中央資金啟動實施該項目。考慮陜西省實際,在投資分配比例上加大中央投資比重,在項目后期運行管護等方面也予以資金支持。進一步夯實南水北調中線水源保障基礎條件,促進區域社會經濟協調、綠色發展。
2)建議啟動建設更多保水護水工程[10]。漢江枯水期徑流量下降明顯,個別斷面枯水期部分指標偶有超標。陜西省引漢濟渭工程即將建成通水,未來漢江流域枯水期基本徑流保障難度加大。為降低枯水期對水生態環境的影響,有效利用豐水期水資源,建議將引嘉入漢、城固焦巖、勉縣玉帶河、南鄭獅子崖等水庫列入國家“十四五”重點水利項目規劃,增加漢江上游水源水量和調蓄能力。
3)建議建立健全水源地生態補償機制[11]。由受水區根據南水北調供水量,從水價中提取一定比例資金,對水源地適度進行補償。同時建議加大縱向生態補償,提高對水源區生態轉移支付標準,彌補當地基本支出的財力缺口。
4)建議加大政策產業支持力度。建議國家充分考慮水源區經濟欠發達,環境準入門檻高,導致工業企業落地難和自然資源開發利用受限,以及生態環保基礎設施欠賬多、資金缺口大的實際情況,支持航空制造產業等低能耗、高環保的高新技術發展,在航空智慧新城建設等方面給予資金政策扶持,同時,將蘭漢十高鐵建設項目納入國家“十四五”規劃,打通漢中東去華中、華東的經濟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