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言新,慕乾喜,莊 偉
(1.莒南縣水利綜合保障中心,山東 莒南 276600;2.莒南縣水務發展集團有限公司,山東 莒南 276600)
近年來,莒南縣大力實施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陡山水庫—石泉湖水庫聯通及泵站供水管道的建設可構建長效穩固的供水保障體系,全力加快水利工程建設,增強水安全保障能力;科學實施江河湖庫水系連通,充分發揮河湖水系和水利工程作用,構建現代水網體系;多源調控,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工程建設完成后可保障區域用水安全,對緩解當地供水不足、促進區域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陡山水庫是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顧發電等綜合利用的大(2)型水庫。陡山水庫興利水位127.0 m,相應庫容16 955萬m3;死水位(最低引水水位)108.4 m,相應庫容114萬m3。2019年6月,陡山水庫被列入飲用水水源保護區。
莒南縣大店供水廠位于大店鎮政府北1 km處、潯河左岸,上距陡山水庫8.8 km,以陡山水庫為水源地,規劃日供水規模5萬m3/d,包括引水、水處理、凈水、供水等綜合工藝體系。現狀引水方案為:自陡山水庫放水洞出口自壓引水,設計引水最低庫水位108.4 m(陡山水庫死水位)。引水管道路線:陡山水庫放水洞出口至大店供水廠引水管道長8.8 km,地勢變化平緩,傍潯河左岸敷設1.6 MPa DN630PE管道,途經花園村北、獅子口村北、街疃村北、崮北頭村北至大店供水廠,供水廠地面高程98.0 m。目前大店供水廠覆蓋9個鎮街、44萬農村人口,日供水2.64萬m3/d。
2012年以來,莒南縣以陡山、石泉湖、相邸等大中型水庫水源地為依托,相繼建設(提升改造)完成5處規?;r村集中供水工程,分別為莒南縣大店(第一)、相邸(第二)、文疃(第三)、澇坡(第四)、相溝(第五)供水廠,構建了全縣農村飲水安全供水體系。目前,五大集中供水廠覆蓋全縣14個鎮街(園區)、24.53萬戶、70.31萬農村人口。供水工程運行狀況良好,從根本上解決了水源水量不足、水質時有波動、供水保證率低等問題,全縣自來水普及率、規模化集中供水率、供水保證率、水質達標率分別達到99.8%、96.0%、98.0%、100.0%。
首先,工程建成后,年供水效益約為6 240萬元,可大大緩解受水區水資源緊缺的矛盾。其次,農村飲水工程建成后,居民每年用于挑水的時間減少了很多,節省的勞力和時間絕大部分用于勞務輸出,或投入生產和其他創收活動,增加了家庭經濟收入。
一是可使有限水資源進行合理調配,促進統一利用和管理保護。二是可減少開發利用有限的地下水源,有效改善地下水開采條件,遏制地上水漏斗區進一步擴散,涵養地下水源,提高水資源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承載能力,促進區域水生態良好發展。
莒南縣水資源相對豐富,但部分地區依然存在工程性缺水的問題。近年來,莒南縣修建了多處水利設施,但全縣水資源總體開發利用程度并不高,致使供水能力不足,農村居民用水保障程度低等狀況依然存在。
農村集中供水工程管理不到位。在城鄉供水一體化建設中,無法對供水水質進行全面有效的改善,增加了水資源運行的安全隱患,無法全面保證集中式供水工程的質量。早期各鄉鎮建設的供水工程規模較小且分散,基本以鄉鎮界限劃分供水區域,沒有利用好地理優勢,做到分區域供水、管理。此外,全縣農村飲水還存在城鄉一體化供水覆蓋率低、供水保證率低、水質達標率低、早期工程老化失修、缺乏統一管理等問題。
供水工程存在管理體制不順,工程主體不明確、管護責任不明,制度不健全,水費標準偏低,甚至有的工程水費收取難度大,自建成后就基本未收費,致使飲水工程的正常維護無法進行。
莒南縣城鄉供水工程點多面廣,工程建設牽涉的部門眾多,是一項系統工程。自城鄉供水一體化工作開展以來,莒南縣多次召開專題會議,認真研究部署??h城周邊地區優先推進城市供水管網向鄉鎮、農村延伸;城市供水管網延伸不到的平原地帶或坡度適中的山地丘陵區,優先實施同等城市供水標準的規?;泄┧?,打破鄉鎮行政區劃界限,盡可能地擴大規模化供水覆蓋范圍;其他不宜發展規?;┧牡貐^,通過以大并小、小小聯合,重點推進小型集中供水工程改造和規范化建設,逐步實現供水標準城市化。
為做好全縣的城鄉供水建設工作,莒南縣相關職能部門及企業積極對各鄉鎮實施城鄉供水工作進行全面的動員和部署,明確了工作目標任務、要求。同時,通過廣播和微信公眾號等,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進一步增強了各級各部門以及廣大干部群眾加強建設城鄉供水工程的緊迫感和責任感,做到早計劃、早部署、早安排、早落實。
一是對管理人員實行定期培訓和考核,實行持證上崗,并建立健全檔案。二是由縣政府負責劃定供水工程的管理保護范圍和水資源保護區。三是供水站工作人員依據《水利工程供水價格管理辦法》,按補償成本、合理收益、優質優價、公平負擔的原則向縣物價部門提出水價核定預申請,科學合理地制定供水水價。四是建立供水誠信服務體系。即保證水質水量達到供水標準的要求,把水價、供水水質和供水量向用戶公開,推行服務承諾制度,積極推行供水合同制度,提高工作人員的素質及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