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 鑫,崔振軍,黃濱濱
(東營市墾利區水利局,山東 東營 257500)
東營市墾利區地處黃河入海口,轄5鎮2個街道辦事處和1個省級經濟開發區、1個省級服務業集聚示范區、1個省級農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面積2 331 km2,常住人口27.5萬,現有移民分散安置村53個,移民3 301人,移民村大多位置偏僻,地塊分散,土壤貧瘠,鹽堿化嚴重,人均耕地不足0.2 hm2,主要以種植棉花、玉米、水稻等傳統農作物為主,農業產業難以大規模集約化發展,農業效益低、產品附加值低,村集體收入10萬元以下的村超過80%,村莊人口少、規模小,鄉村振興受資金、技術、人才的制約尤為突出。面對重重困境,墾利區委、區政府搶抓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大國家戰略機遇,將高質量推進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作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平穩過渡的一項重要“加速器”,積極轉變思路,改革創新,組織移民村“抱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產業園,走出了一條符合當地實際的水庫移民后期扶持新路子。
結合移民村發展實際,立足“規模化、集約化”,敢于打破常規、積極創新思路,扶持模式實現“兩個轉變”。一方面,從“大水漫灌”向“精準滴灌”轉變。聚焦移民資金少、移民村居多、扶持效果差等瓶頸難題,打破以往追求均勻分配的舊模式,聚力突破村域限制,將黃河口鎮15個經濟薄弱移民村聯合起來,把農戶組織起來、土地整合起來、管理統一起來,讓群眾和集體抱團發展,扶持模式實現了由“小、均、散”向“高、精、尖”轉變。另一方面,從“輸血式扶持”向“造血式發展”轉變。聚焦移民村先天條件不足、產業基礎薄弱、缺乏龍頭企業帶動等現實情況,推動從直接發放移民后扶資金向引進培育產業項目轉變,整合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資金851萬元,新建日光溫室大棚16座,積極發展無花果種植產業,以實施產業項目壯大村集體經濟發展、帶動移民致富增收。
一是產業運營“市場化”。引進山東省壽光市農業龍頭企業山東景檀新晶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黃河口鎮政府組建東營市墾利區潤恒農業服務公司,潤恒農業服務公司與15個移民村簽訂8年合作協議,約定固定收益加利潤分成模式,前兩年按照建設資金的6%支付租金作為移民村固定收益,后6年在繳納固定收益的基礎上,按照3∶7比例進行利潤分紅,探索形成了“政府+公司+移民村”運作模式。
二是技術支撐“專業化”。與中國農科院鄭州果樹研究所簽訂林果技術服務協議,鄭果所東營專家工作站落戶項目區,通過召開專題論證會、邀請專家現場指導等方式,為產業項目發展提供了堅實技術保障。
三是資金投入“集成化”。堅持以后期扶持資金為引導資金,充分發揮杠桿放大效應,撬動更多社會資本參與,形成“移民資金投資一部分、企業資金配套一部分、群眾投資持股一部分”投入機制,為產業發展注入了活力。探索“保底收益+入股分紅”模式,實現了“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
四是移民群眾“職業化”。破除“等、靠、要”思想,打破“只分紅不出工”的“懶人入股”模式,根據持股比例確權到村,各村由黨支部帶頭認領“責任田”,鼓勵引導移民群眾參與到種植管理、生產銷售等環節中來,帶動群眾學技術、抓管理,激發群眾致富增收內生動力。通過讓移民迅速融入到已經相對成熟可靠的產業當中,有效降低了投資風險,切實保障了分紅收益,使移民群眾在家門口當起“藍領”,實現就地就近就業增收。
一是健全完善指揮調度機制。建立“政府引導、龍頭帶動、扶持到村、受益到戶、全民參與”工作機制,構建區、鎮、村三級推進體系,做到任務層層分解,責任落實到人,按月清單式管理,為項目實施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
二是健全完善分工協作機制。確定墾利區水庫移民項目建設管理辦公室為建設單位,負責項目的組織實施、建設管理、竣工驗收、移交監管等工作;鄭果所東營專家工作站為技術支撐單位,負責項目組織實施過程中的技術指導;新組建的平臺公司,負責項目的農資采購、技術指導和銷售統一運作。移民村為項目受益者,參與項目監督管理、持資入股、收益分紅等工作。
三是健全完善監督問效機制。實行考評打分制度,從15個移民村中選擇3名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技術能人作為群眾代表,創新組建水庫移民產業扶持項目“監考員”,全程參與項目的規劃選址、建設實施、資金撥付、驗收移交,每一個環節都實地“閱卷”、現場“打分”,“成績好不好、移民說了算”。完善公告公示制度,資金安排和項目實施一律實行“區上網、村上墻、戶知曉”,自覺接受移民群眾和社會各界監督。構建資金監管體系,采取內部審計、績效評價、項目稽察、監測評估“四位一體”監督管理方法,加強對水庫移民資金的使用監督,確保資金安全、項目合規、移民受益,切實發揮資金最大效益。
墾利區始終把壯大移民村集體經濟收入作為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第一要務,為確保移民村獲得最大利益,制定出臺了扶持壯大移民村集體經濟的實施意見,政府保底,并且不參與產業園利潤分配,鎮級利潤全部由移民村集體分配,約定移民村集體每年可實現投資額6%的固定收益,并且從第三年起享受項目30%的利潤分成,15個移民村10年內年均收益率可達到15%以上,2021年帶動4個村集體收入超過10萬元。
堅決打破“只分紅不出工”的“懶人入股”模式,號召移民村黨員群眾參與項目、建設項目,激發移民村內生動力。根據各移民村持股比例確權到村,強化村級“主人翁”意識,村民參與項目建設的積極性顯著提高。各村由黨支部帶頭認領“責任田”,帶領群眾參與無花果種植、管理,制定產業農民“首選”“優選”方案,在黨員群眾中選拔、培養產業農民包片包棚,帶動學技術、抓管理、促生產,一個合格的產業農民可實現年收入10萬元。
墾利區高度重視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不斷放大水庫移民后期扶持產業項目的引導效應,在管理運營環節,實行農資統一采購、技術統一指導、銷售統一運作、品牌集中培樹運作模式,搭建起了科學規范的成長平臺。集體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各移民村服務群眾能力的提高,相繼打造出“金果綠地黨旗紅”、“碩豪蔬菜”等特色黨建服務品牌,各移民村黨支部戰斗堡壘更加堅強有力、黨員隊伍更加積極向上、群眾生活更加幸福殷實。墾利區通過實施產業扶持項目,共惠及移民544人,15個移民村集體經濟實現“破殼”,增加村集體收入51萬元,激活了“造血干細胞”,增強了自身“造血”功能,實現了從“輸血”到“造血”的成功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