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洪霞
(寧陽縣林業保護發展中心 山東寧陽 271400)
蘋果在我國的栽培歷史已有2000 多年,在長期的生產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經驗。隨著人們對果品質量要求的不斷提高,蘋果生產由數量擴展型向質量效益型轉化(圖1)。筆者就當前的生產現狀、制約產業發展的因素進行分析探討,提出下一步發展的思路。

圖1 王家莊蘋果盛果期結果狀
寧陽縣位于魯中偏西,泰安市南部,東鄰新泰市,西連汶上縣,南與兗州市交界,東南與曲阜市、泗水縣接壤,北以大汶河為界與岱岳區、肥城市相望,介于東經116°36’—117°38’、北緯35°40’—35°37’,總面積1125 千米2。
境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多為低山、丘陵,西部多為平原。主要地貌類型有低山、丘陵、平原和水面。境內最高峰為東部鳳仙山,海拔608 米;最低處為東疏鎮胡茂南洼,海拔46 米。大小山峰146 座,面積138 千米2;丘陵多分布于低山周圍,海拔70~200 米,面積432 千米2;較大河流15 條,總長204.6千米,流域面積1 021.3 千米2,屬黃河、淮河流域水系。
寧陽縣屬暖溫帶濕潤季節性氣候區,年均氣溫13.4 °C,1 月份平均氣溫-2.1 °C,7 月份平均氣溫26.8°C;年日照時數2 679.3 小時,年無霜期199 天,平均降水量689.6 毫米。春、夏季多東南風,秋、冬季東南風和北風較多。一年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具有優良的生態環境和適宜的氣候,適宜發展林果業。
2020 年,全長126 千米的寧陽縣環山路正式全線貫通,串聯7 個鄉鎮、67 個山區村,輻射帶動沿途143 個村。極大地改善了山區交通條件,把歷史、生態等資源整合起來,形成獨具特色的區域優勢,有效地促進了林果等產業的綜合開發。從育苗、栽植、嫁接、果品的銷售,形成了一條相對完整的產業鏈。
與山東農業大學、泰山林業科學院、山東省果樹研究所等高等學校和科研單位建立了密切合作關系,聘請多位專家教授作為技術顧問,進行生產管理技術指導,為長遠發展打好了堅實的基礎,走出一條既強村又富民的共贏之路。東莊鎮鳳仙山林果專業合作社,聘請煙臺果樹研究所專家坐陣指導果園管理,邀請鎮林業站技術人員擔任技術指導,組織村技術骨干外出學習管理方法,積極拜師取經,積極發展林下經濟。引進泰安客商總投資500 萬元,發展中草藥瓜蔞、金銀花、丹參種植基地600 畝。
截止到2021 年底,全縣共栽植水果面積55 845畝,其中蘋果面積27 200 畝,占栽植面積的48%。全縣現已形成規?;洜I、抱團式發展的林果產業鏈,先后注冊了“華良”、“鳳仙山”等商標,無公害果品生產合作社2 家及綠色食品生產合作社2 家,多家林果合作社連續幾年獲得省級示范合作社、市級農業標準化生產基地、泰安市鄉村旅游協會理事單位、齊魯放心果品品牌等榮譽稱號。由于蘋果產量高、口感好,吸引了眾多游客前來采摘嘗鮮,火熱的“采摘經濟”不僅讓果園的收入翻了幾番,也拉動了當地的鄉村旅游。
建立大客戶營銷中心,拓展網絡銷售渠道,憑借優良的品質,依托京東、淘寶、拼多多等銷售平臺,借助物流快遞向全國各地輸送果品,深受消費者的歡迎。葛石鎮萬林蘋果基地邀請抖音新媒體學院講師進行實地授課,分享直播帶貨技巧,同時,網紅主播用抖音賬號現場直播,深度推介萬林生態蘋果(圖2),銷售場面異常火爆,既提高了電商運營效率,又拓展了農業產品和鄉村旅游產品營銷渠道等,有力地推動了鄉村產業振興。

圖2 萬林蘋果基地直播帶貨現場
經營主體主要由村黨支部引領創辦合作社、種植大戶開辦合作社及家庭農場、個人種植,其中合作社栽培面積較大,超過1000 畝的就有6 家,合計11 200畝,占全縣栽植面積總量的41%。合作社成立后,成立理事會和監事會,嚴格按照《合作社法》進行運營管理,不斷健全合作社章程、安全管理、財務管理、質量檢測管理等各項規章制度,認真按照章程定期召開社員代表會議,走民主參與和管理的健康發展之路。根據果園的氣候條件、土壤肥力、品種特性、水利條件、地勢狀況、整形修剪方法等,大多采用喬化栽植模式,除打藥、澆水采用機械化外,其他基本均為傳統的管理模式,導致生產成本和生產資料的提高,果農收入相對降低。通過實施一系列的管理措施,優質果產出率在75%~80%,除絕大部分通過訂單式模式銷售和部分冷藏外,其余的在互聯網平臺進行銷售。2021 年度,全縣總產量達到51 000 噸,按每千克5 元的價格計算,銷售產值突破2.5 億元。
每年到果品成熟期,部分農戶抱怨價格偏低,銷路少,不能帶來較好的收入,忽略因個人管理技術和果品質量帶來的不利影響,導致極少數果農存在砍樹另謀職業的想法;有一部分果農僅憑專家授課,在對基礎知識一知半解的情況下,進行果樹修剪等管理技術的實施,造成對樹體的傷害,導致產量降低和果品質量下降,缺乏理論知識和實際生產相結合的管理模式,現有的管理技術不能滿足當前新形勢下蘋果產業發展的需要。
就寧陽縣而言,蘋果品種以紅富士為主,栽植面積占總面積的70%以上,成熟期比較集中,一段時期可能出現供大于求的現象,引發蘋果滯銷、賣果難的問題,早熟、中熟、晚熟品種搭配不合理;另外,紅富士蘋果生長周期較長,要求的管理技術較為精細,生產成本投入增加,造成農民收入相對減少。
生產勞動力增加和生產資料成本投入不斷增高,但蘋果價格逐年下滑,導致果農生產管理思想消極,從而出現蘋果產業發展低迷狀態;不能充分運用科學有效的管理措施,浪費人力成本和物資投入。另外,果園管理者的老齡化和勞動力的嚴重不足,也制約著蘋果產業的發展。
根據市場需要,合理引進適宜當地栽植的優良品種,既有鮮食品種又有加工品種,使品種組成多樣化。改變傳統的栽植模式,推廣矮化密植栽培模式,推行產業化管理模式,努力實現果園機械化作業,既能夠減少用工量,又能提高生產效率。
加強對基層林業技術員和果農的技術培訓,大力引進應用新技術新方法,解決科技人員技術創新的難點和生產中的瓶頸問題。做到邊學邊干,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總結好的經驗并積極推廣,使果園的管理精細化,加快標準化生產步伐,滿足群眾對高檔果品的需求。
以合作社為依托,建立自己的優良品種繁育基地,收集優良種質資源,通過不斷的實地試驗,尋找適合當地的優良品系,及時進行推廣;不斷加大冷鏈儲藏空間規模,堅持走標準化、集約化、現代化生產道路,進一步降低生產成本,保證果品質量,拉長產業鏈條,提高產品附加值。
組建專業銷售服務隊,完善市場銷售制度,對銷售的果品進行建檔立卡,跟蹤服務,開通維權服務,確保果農利益不受侵害,營造良好市場環境;發展以企業為龍頭的銷售渠道,通過新聞媒體和網絡銷售渠道進行宣傳,拓展形式多樣的銷售模式,積極發揮果品優勢,樹立綠色健康果品,打造無公害品牌,實現提質增效,開拓國內國際市場。
近年來,寧陽縣不斷加快林果產業從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大力推進林果產業提質增效,保持長期持續穩定發展的步伐,走高產、優質、高效、集約化管理模式之路,不斷創立鄉村振興高效林果示范點,打造林果規模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品牌化運作產品新模式,使群眾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把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提高林果產品質量相結合,把進一步提質增效的林果生產與增加農民收入相結合,努力挖掘地域特點和行業優勢,促進林果產業化發展,助力鄉村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