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東陽,陳培琴,張國慶,李 國,石彩華,王瑞寧,劉 璇,孫 婷,萬 娟
(1寧夏林權服務與產業發展中心 銀川 750001; 2寧夏林業技術推廣總站 銀川 750001)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產業振興是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要堅持精準發力,立足特色資源,關注市場需求,發展優勢產業,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更多更好惠及農村農民。寧夏自治區第十三次黨代會提出,實施產業振興戰略,加快建設鄉村全面振興樣板區。鄉村振興的核心就是產業振興,離不開“金字招牌”的打造,這就為發展特色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提出了遵循、指明了方向,必須要在突出自身特色、增強發展活力、完善供應鏈、打造知名品牌、提升產業質量效益上下功夫,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綠色優質生態產品的需求。
寧夏地處祖國西北內陸,是全國唯一一個全域屬于黃河流域的地區,獨特的資源稟賦,豐富的光熱資源,便利的灌溉條件,造就了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的優良環境,成就了品種豐富、風味濃郁、質量上乘的美譽,成為國內外公認的農產品優勢區。特色經濟林產品是農產品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農業經濟和鄉村振興中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大力發展特色經濟林產業不僅契合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還能帶動群眾增收致富、鞏固脫貧成果,產生良好的生態效益、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基于此,通過分析寧夏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現狀、探析問題短板、提出努力方向,試圖為經濟林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益參考。
近年來,寧夏黨委、政府高度重視蘋果、紅棗、鮮食葡萄、杏、李、梨,以及設施果樹等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作為助力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堅持“優質、精品、高效”的發展路子,從政策、項目、技術、人才、資金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加快推進特色經濟林產業提質增效、優化升級,推動產業向區域化布局、規模化種植、集約化栽培、機械化生產、品牌化銷售、產業化經營發展,加快特色經濟林產業現代化發展,取得了良好成效。截至2021 年底,全區特色經濟林(不包括枸杞、釀酒葡萄)種植基地達到231 萬畝,其中:蘋果52.9 萬畝、紅棗55.4 萬畝、設施果樹0.3 萬畝、鮮食葡萄3.7 萬畝、杏56 萬畝、桃2.1 萬畝、梨3.4萬畝、李0.4 萬畝,其他經濟林56.8 萬畝。產量131萬噸,產值約30 億元。
目前,我國對地理標志的保護主要包括地理標志保護產品、農產品地理標志和地理標志商標三套體系,分別通過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國家農業農村部申請注冊[1]。本文中的地理標志產品數據包括地理標志保護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地理標志商標未作統計),其中地理標志保護產品數據收集于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官網發布的信息,農產品地理標志數據收集于農業農村部官網發布的信息。時間跨度為2004—2022 年。據統計,截至2022 年2 月,寧夏共有地理標志產品71 件[2],其中:農產品地理標志60 件、占84.5%,地理標志保護產品11 件、占15.5%。
1.2.1 地理標志產品品種類別從地理標志產品品種結構看,71 個地理標志產品涉及果品、糧食、肉類產品、油料、蜂類產品、藥材、酒水等12 個品種(如圖1),其中果品類最多21 個,占總數的29.6%。

圖1 地理標志產品的品種
1.2.2 地理標志產品的地區分布寧夏位于祖國西北地區,黃河中上游,素有“塞上江南”之稱,國土面積6.64 萬千米2,下轄5 個地級市22 個縣(區、市),全區5 個地級市都對地理標志產品進行申請注冊保護,在已注冊批準的地理標志產品中,銀川市6 個,石嘴山市4 個,吳忠市27 個,固原市20 個,中衛市11 個。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寧夏大米、寧夏菜心為寧夏全域。


圖2 各年度地理標志產品認證情況
1.3.1 數量品種總體來看,在已注冊的地理標志產品中,屬于經濟林產業的共有9 個,分別為靈武長棗、同心圓棗、彭陽紅梅杏、扁擔溝蘋果、彭陽杏、金銀灘李、南長灘大棗、南長灘軟梨、沙坡頭蘋果,占總數的12.7%。從地域分布看,銀川市1 個,吳忠市3個,固原市2 個,中衛市3 個。從中可以發現寧夏特色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大多分布在水資源豐富、土壤條件好、交通便利、農業發達的引黃灌區,具有較長的種植時間,保護與發展的成效良好。
1.3.2 發展成效通過多年的保護發展,特色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從栽培模式、田間管理、水肥一體化、病蟲害防治等方面得到了提升,市場供給顯著增加,品牌影響力明顯提升,優良品質特性得到有效保持,品種資源和產品品牌得到有效保護。截至2021 年底,特色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總面積達到93.8 萬畝,產量26 萬噸,產值11.3 億元。其中:沙坡頭蘋果15.9 萬畝、靈武長棗6.7 萬畝、同心圓棗8.2 萬畝、彭陽紅梅杏(杏)48.2 萬畝、扁擔溝蘋果2.5 萬畝、金銀灘李0.04 萬畝、南長灘大棗8.0 萬畝、南長灘軟梨4.3 萬畝(圖3、圖4、圖5)。

圖3 沙坡頭蘋果

圖4 靈武長棗

圖5 特色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種類
1.3.3 社會效益地理標志產品不僅具有獨特的地理來源代表性和辨識度,也代表著產品的質量和“顏值”,有著不可替代的競爭優勢和知名度,同時也是提升特色經濟林產品品牌知名度、提高農民收入水平的重要手段,“沙坡頭蘋果”“靈武長棗”“彭陽紅梅杏”等已成為產業扶貧和“一縣一業”的主導產業,從業人員超過15 萬人,一些主產區的經濟林面積突破了人均1 畝,人均年純收入達到3500 元,占農民年收入的26%以上,已成為名副其實的優勢產業、特色產業、生態產業和富民產業。
地理標志產品的蘊涵量豐富,雖然政府從政策、資金、項目等方面給予大力扶持,不斷壯大產業規模,但保護管理工作還處于起步階段,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體系,特別是地理標志產品背后對消費者的承諾和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與監管還需要加強。個別地區地理標志產品收購中還存在假冒“地理標志”、“原產地名稱”、以次充好、冒充地理標志產品進行出售的現象,嚴重損害了地理標志產品的質量信譽與消費者的權益。
地理標志產品雖然以傳統生產方式為基礎,但在城市化的背景下,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減少,必須要走機械化的路子,提升產品品質,降低投入成本。據統計,寧夏地理標志產品生產中機械化率約為30%,果品貯藏能力僅占總產的20%[3],紅棗加工率不到5%,保鮮貯藏能力僅占總產量的20%,基層專業技術人員缺少,優新品種和省工省力化栽培技術難以得到大面積示范推廣。
地理標志是農產品的天然品牌,但在具體的使用推廣中,還沒有做到把產地品牌發揚光大助農增收致富。以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為例,在寧夏173 家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中,“中寧枸杞”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95 家、“寧夏枸杞”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40 家、賀蘭山東麓葡萄酒”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25 家。而特色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中,“靈武長棗”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僅5 家、“同心圓棗”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僅2 家、“彭陽紅梅杏”地理標志專用標志使用企業僅3 家。從中可以看出,缺乏對地理標志產品的整體策劃,宣傳推介能力較弱,效果還不明顯,缺乏通過品牌建設挖掘產品深度價值的能力。
寧夏自然災害天氣頻發,特別是晚霜低溫凍害、冰雹等極端天氣仍是制約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的主要障礙,近幾年經濟林持續遭受自然災害,四年兩凍,造成較大經濟損失,嚴重打擊發展產業的信心和積極性。有效應對低溫凍害、冰雹等災害的措施還比較少、技術手段較落后,一定程度上還存在靠天“吃飯”的現象。同時,由于資金短缺,經營主體投資意愿不強、經濟林參保面積不高、抗風險能力弱,嚴重影響產業發展質量效益。
針對目前寧夏特色經濟林地理標志產品生產中存在的問題,圍繞提質強基、能力提升、品牌建設、產業強鏈四個方面,努力促進好的自然資源生產優質產品,使優質產品產生良好經濟效益,逐步提高農民收入水平,助力鄉村振興和鞏固脫貧成果。
強化地理標志產品的“地域”特性,主動呼應市場需求,在鞏固現有產業發展規模布局的基礎上,做好老舊品種提純復壯及更新、種植技術管理及創新等工作,確保地理標志產品質量安全、品質優良。加大優新品種引進推廣力度,優化種植結構,在品種選擇上,遵循適地適樹原則,大力推廣青砧1 號等抗低溫凍害和病蟲害能力強的砧木品種[3],建成一批有規模上檔次、技術含量高、示范作用突出、帶動能力強的優質特色經濟林示范園,建立以地理標志產品生產為主導,果品采購、貯藏保鮮、分選包裝、加工運輸、銷售文旅等上下游產業聯動的發展格局,推動產品向中高端發展、產業向全產業鏈延伸。
突出抓好技術創新和集成應用,充分發揮專家團隊技術服務作用,針對果園晚霜凍害防御、優質果品生產、精深加工、貯藏保鮮、商品化處理等制約瓶頸,邀請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對農戶進行定期培訓和現場指導,拉長長板,鍛造“殺手锏”,培育基層實用技術“一招鮮”,通過持續的技術服務,推動建立統一品種、統一標準、統一技術、統一包裝、統一銷售、統一價格、統一加工等一體化的經營模式,加快供應鏈建設,整體提升產品質量,提高產出效益。
牢固樹立“品牌就是競爭力、品牌就是生命力”的理念,針對特色經濟林產品高品質代表的缺乏和藏身于“深巷”的困境,突出自身特點,借助農產品博覽會、展銷會、文化節等活動和新媒體,加大宣傳推介力度,充分利用好直播平臺、社交媒體平臺等作用,不斷挖掘地理標志產品文化和傳承,講好地理標志產品的“寧夏故事”,做強做大品牌效益。通過地理標志整合現有特色經濟林產品生產,不僅要聚集政府、企業、農民力量,還要激發更多社會生產活力,避免單打獨斗,打造在國內叫得響、排得上的知名品牌,提升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同時,也要強化政府的主導和推動作用,完善地理標志產品產銷監督體系,建立“政府+行業協會+龍頭企業”的監督機制,促進地理標志的科學使用。
針對當前寧夏特色經濟林產業發展的短板弱項,要在延長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穩定供應鏈上下功夫,著力構建全產業鏈的供需體系。全面推廣節水灌溉、水肥一體化、增施有機肥、綠色防控、農機農藝融合等新技術,形成全產業鏈增收增產。積極培育社會化服務組織,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技術托管服務,幫助實施規范化管理、標準化生產,提升管理水平,促進向省力高效方向發展。同時,要制定完善地理標志產品管理規范,建立完善質量溯源體系,實現對種植、生產、制干、運儲、加工、流通等全過程溯源,健全完善標準體系,加快全產業鏈標準化的普及應用,助推產業高質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