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重大倡議以來,共建“一帶一路”逐步由藍圖變為現實,取得累累碩果,不僅給沿線國家人民帶來福祉,也推動世界向著繁榮與共、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愿景不斷前進。
共建“一帶一路”追求的是發展,崇尚的是共贏,傳遞的是希望。九年來,“一帶一路”倡議的影響和成果從亞歐大陸擴展至全球,通過與沿線國家實施有效的硬件、軟件對接,把中國的現代化進程與其他國家的發展進步結合起來,打造新的發展空間,創建新的發展引擎,實現各國共同發展。截至2022年8月底,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貨物貿易額累計達到12萬億美元,對沿線國家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超過1400億美元。截至2021年底,中國企業在共建國家建設的境外經貿合作園區累計投資超過430億美元,在境外創造了34萬個就業崗位。
長期以來,發展中國家處于西方發達國家主導的經濟全球化邊緣,部分低收入國家雖接受西方援助,卻始終無法擺脫貧困。共建“一帶一路”通過構建包容性的發展平臺,幫助廣大發展中國家改善基礎設施和民生福祉,創建可持續發展的綜合環境。九年來,一大批項目在沿線國家落地生根,“中老鐵路”(連接我國云南昆明和老撾首都萬象)、“亞吉鐵路”(埃塞俄比亞至吉布提)、“蒙內鐵路”(肯尼亞蒙巴薩至內羅畢)、希臘比雷埃夫斯港、中緬油氣管線等大項目投入運營并產生巨大效益,造福當地社會,實現合作共贏。
“一帶一路”通過基礎設施“硬聯通”,帶動了各國理念、政策、規則、標準的“軟聯通”,促進了人文合作與民心相通,前所未有地推動著不同文明間的交流互鑒。目前,中國已累計與30多個共建國家簽署“經認證的經營者”互認協議,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水平持續提升。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建的重點基礎設施項目有超過三分之一采用中國標準。
近年來,國際局勢發生深刻復雜變化,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面臨嚴峻挑戰。部分國家以意識形態劃線搞封閉的“小圈子”。全球貿易保護主義抬頭,掀起“逆全球化”浪潮。受新冠疫情和烏克蘭危機等影響,國際合作不確定因素增多。新形勢下,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對追求和平與發展反而有著更強烈的需求。“一帶一路”是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理想方案,為破解全球發展和安全困境提供了有效途徑。隨著我國提出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一帶一路”通過國際產能合作,聯通了兩個大循環。中國要積極肩負起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的重任,發展全球互聯互通,擴大全球開放合作,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不斷取得新成效。
近年,美國、歐盟、日本等分別提出各自的“互聯互通”計劃,存在與“一帶一路”倡議競爭的意圖。它們的計劃試圖強調制度規則“軟聯通”,以區別于“一帶一路”偏重基礎設施“硬聯通”的特點。與此同時,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規則仍高度碎片化,導致很多“一帶一路”項目面臨協調難、糾紛多、仲裁難、風險高的問題。因此,亟需加強中國同“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規則“軟聯通”來解決問題。
從國際經驗看,規則“軟聯通”可以有效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對貿易和經濟增長具有重要促進作用。對主權國家來說,國際規則是其參與國際事務、進行國際交往所要遵守的原則和規范,國家內部也有約束國內行為主體的規則。因此,“一帶一路”規則“軟聯通”的路徑既包括國際規則對國內規則的塑造,也包括國家間的規則共商對接。

2022年11月9日,由中國制造的動車組行駛在印度尼西亞“雅萬高鐵”試驗段線路上。
規則“軟聯通”是復雜的系統工作,其推進面臨不小的困難:第一,沿線國家發展水平較低且差異大,在規則方面與我國缺乏協調,增加了企業跨境經營的成本;第二,部分沿線國家對華認知錯位,再加上少數西方國家干擾,對“一帶一路”規則聯通存在質疑;第三,過去我國更多地是國際規則的接受者、國際公共產品的使用者,現在逐步轉變為國際規則的制定者和提供者,經驗有所欠缺。今后宜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一是加強基礎設施“硬聯通”和規則“軟聯通”的協同與對接,推動高質量的基礎設施和高水平的規則標準相互配合,共同發揮作用;二是充分利用現有國際規則,結合沿線國實際情況,遵循靈活多變、協商共建的原則,有序推進“一帶一路”規則“軟聯通”;三是推動“一帶一路”規則“軟聯通”的機制化建設,創設服務于“一帶一路”規則聯通的合作平臺,穩步擴大規則、管理、標準等制度型開放。
(本發言系根據山東省社會科學規劃研究項目《“一帶一路”規則聯通與評價體系研究》(21CKFJ16)階段性成果整理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