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國際局勢劇烈變動,在中美博弈持續升級、新冠疫情繼續漫卷以及烏克蘭危機爆發的背景下,臺海局勢的變化進一步加劇。
以美國為首的外部勢力更加廣泛地介入臺海事務。首先,美西方國家議員或官員頻繁竄訪臺灣。臺“外事部門”統計,到2022年10月初,竄訪臺灣的美國國會參眾議員有32人,是疫情前平均數量的三倍多;德國、法國、捷克、斯洛伐克、瑞典、日本、加拿大等國議員和官員也紛紛竄訪臺灣。美國國會眾議長佩洛西8月竄訪臺灣,更是嚴重破壞了臺海局勢穩定。其次,臺日互動顯著增多。繼臺灣民進黨與日本自民黨于2021年建立“2+2對話”平臺后,2022年1月又在線上舉行“臺日安保伙伴關系論壇”,雙方就所謂“臺日對話”“安全保障”等議題交換意見。再者,美西方在雙多邊場合普遍表達對臺海局勢的“關切”,妄議中國大陸的軍事演訓行動。
美西方國家議會頻繁出臺涉臺法案或決議,支持臺灣參與世界衛生組織等主權國家才能加入的國際組織。近年來,除美國國會通過頻繁出臺各種涉臺法案介入臺海事務外,歐洲議會和其他一些國家也頻繁通過涉臺或包含涉臺議題的決議或法案。歐洲議會曾在2021年10月通過《歐盟—臺灣政治關系與合作報告》,又于2022年6月通過《關于歐盟和印太安全挑戰的報告》,污稱大陸在“印太”地區對歐盟利益構成“威脅”,呼吁加強與臺灣的關系。荷蘭、愛爾蘭、法國、意大利、捷克、丹麥、英國、日本等國國會近年也先后通過涉臺或包含涉臺議題的議案,表達對臺海局勢的“關切”,渲染所謂大陸“軍事威脅”,支持臺參與世界衛生組織、世界氣象組織等國際機構。
美西方與臺謀求相互駐設機構的“正名”行動有擴大化趨勢。2021年8月臺“駐立陶宛臺灣代表處”正式掛牌成立,開啟了以“臺灣”名義在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國家設立代表處的惡例,帶動歐洲議會與多個美西方國家繼續推動駐臺機構的“正名”活動。2022年9月,歐洲議會通過決議,提出將目前歐盟在臺灣的“歐盟經貿辦事處”改稱“歐盟駐臺灣辦事處”。法國、加拿大、美國等國也有人在推動駐臺機構“正名”。這將對國際社會一個中國框架提出新的挑戰。
烏克蘭危機爆發后,臺當局采取“挺烏反俄”政策,迅速加入美西方對俄譴責和制裁行動,并發起對烏物資援助和大規模募捐活動,借機積極發展與烏克蘭的關系。烏克蘭議員參加了10月在臺北舉行的所謂“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大會”。烏克蘭危機對美的對臺政策以及臺灣應對大陸的戰略和政策等都在產生影響,美國要求臺灣“提高自衛能力”、實現“全面皆兵”,臺相關部門開始擬定至少延長兵役年限一年及采取強化備戰措施。
蔡英文當局“臺獨”活動更加猖獗。蔡當局進一步強化“抗中拒統、抗中保臺”路線,不僅持續出臺“法律政策”阻撓兩岸融合發展,還不斷發出“臺獨”信號。蔡英文繼在2021年“雙十講話”中拋出所謂兩岸“互不隸屬”的“新兩國論”后,又在2022年“雙十講話”中再次表達了強硬的“臺獨”立場。在美國幕后支持下,2022年10月“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與“臺灣民主基金會”共同主導在臺北召開所謂的“第11屆世界民主運動大會”,成為蔡當局結合國際反華勢力對抗大陸的又一例證。
“九合一”選舉牽動島內政局演變。蔡當局實現全面執政后,大權獨攬、專斷獨行,在島內的倒行逆施引起民眾越來越多的不滿。隨著2022年臺灣“九合一”地方選舉的展開,民進黨內多起政治弊案曝光,形象受到更沉重打擊,島內“反感民進黨”的情緒明顯上升,最終導致其在“九合一”地方選舉中大敗,國民黨大勝,蔡英文被迫辭去黨主席職務。“九合一”選舉結果將直接影響島內主要兩黨的內部政治結構與2024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形勢。臺島內社會的“綠化”與“獨化”依然嚴重,國民黨能否在2024年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獲勝,還要看它最終能否獲得民眾的普遍認可。
海峽兩岸關系持續惡化,對抗與較量更加激烈。在蔡當局持續推行“抗中保臺”路線,大搞“倚美謀獨”“以疫謀獨”和“以武謀獨”,升高“臺獨”調門的背景下,大陸加大了反“臺獨”、反外部勢力介入干預臺海事務的威懾力度,特別是針對佩洛西執意竄訪臺灣,首次展開大規模多點線圍島軍事演訓行動,宣示了維護國家主權與安全的嚴正立場。此外,兩岸圍繞臺當局圖謀參與世衛組織等,在國際社會展開激烈博弈與較量,對抗加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