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的東北亞地區形勢突出表現為“一個熱點、一個動向、一個不確定性”。
“一個熱點”是,朝鮮半島緊張局勢輪番升級,牽動半島乃至整個地區的戰略不穩定加劇。表面看,半島形成這一輪緊張對立局勢的起因,是朝鮮密集進行各類導彈發射試驗和美韓聯合軍演不斷升級,但究其根源,實際上是朝鮮同美韓軍事同盟之間圍繞半島戰略安全問題展開又一輪激烈較量,博弈的焦點是按照誰的條件和目標來實現半島和平與安全,建立什么樣的半島安全秩序。
面對強大的美韓軍事同盟,朝鮮堅持建立以自主“核遏制力”為保障的安全格局,而美韓出于戰略和安全需要,堅持要朝鮮徹底棄核。圍繞這個焦點,雙方以兩手對兩手,即談判對談判、強硬對強硬,斗了近30年,使半島局勢經歷了一輪又一輪以“危機—對話—進展—僵局—再危機”為特點的“危機周期”。
例如,1994~2002年間,半島圍繞朝核問題經歷了第一次“危機周期”,1994年克林頓政府已經制定并準備實施對朝鮮寧邊核設施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的計劃,半島瀕臨戰爭邊緣,后來朝美展開日內瓦談判并達成“框架協議”,不僅化解了危機,而且改善了雙方關系,2000年實現高層互訪并發表朝美《華盛頓聯合公報》。隨后,落實協議的進程陷入僵局,于2002年底再度爆發危機。

2022年11月19日,韓美兩國空軍實施聯合空中演習,美國空軍B-1B戰略轟炸機于當天進入朝鮮半島。
面對半島危機,中國于2003年發起六方會談,把朝核問題再度納入對話談判軌道,六方在2005年發表《9.19共同聲明》,就實現半島無核化以及建立半島永久和平體制兩大關鍵問題達成共識,無核化進程隨即進入實質性階段。但這并未改變半島“危機周期”的命運,隨著六方會談進程深入,有關各方再度陷入僵局,緊張局勢不斷升級,直到2017年朝美關系再度走到戰爭邊緣,經歷了又一個“危機周期”。
2018年新年伊始,中朝、朝韓、朝美間一系列“元首外交”把半島拉回到對話談判軌道,給半島永久和平與徹底無核化帶來前所未有的希望。但2019年朝美河內峰會無果而終、朝美談判再陷僵局。2022年半島的形勢惡化,是朝核問題在經歷了“對話—進展—僵局”之后又一次滑向“戰爭邊緣危機”。
上述三輪“危機周期”雖未把半島拖入戰爭深淵,但每一次都把半島南北雙方推到更危險境地,以至于朝鮮的核武庫越做越大,韓國的常規現代化武器庫越來越大,美國向韓提供“延伸威懾”的戰略投入也越來越大。結果是,朝韓都比30年前更加不安全,美國也開始被籠罩在朝鮮“核威懾”之下,本地區戰略矛盾愈發突出。
這種“安全困境”給本地區各國及域外的美國提出一個尖銳問題:是以強硬對強硬,讓半島重蹈“危機周期”覆轍,還是相互采取降溫措施,通過對話談判打破“威懾投入越大,各方越不安全”的窘困?
半島問題錯綜復雜,歸根結底就是“核”和“和”二字,即如何實現半島徹底無核化、如何建立半島永久和平體制。這是一枚硬幣的兩個面,缺一不可。中國提出“雙軌談判”思路,即在展開徹底無核化談判的同時,展開建立永久和平體制的談判,二者并行推進,互為動力、互為信任措施基礎,從而最終解決半島“核”“和”兩大問題,實現長治久安。
“一個動向”是,美國把臺灣問題地緣戰略化,加緊裹挾日韓跟隨其共同“威懾”和干預中國解決臺灣問題。從6月北約峰會美日韓領導人的“會邊會”,到11月東盟峰會期間美日韓首腦“會邊會”,三邊合作均奢談“維護臺海和平”,日益明顯表現出干預臺海事務的動向。2022年美國組織盟國在東北亞進行的一系列軍演,特別是11月美日“海陸空天”多軍兵種大規模聯合軍演,指向性就更加明確。隨著美國干預臺海局勢的力度加大,其同日韓進行政策磋商協調中出現一個重要動向,就是把共同“介入”臺海問題提上日程,以反對所謂“單方面改變現狀”為名,裹挾日韓共同干預臺灣問題。
“一個不確定性”是,中日韓三國關系經過多年低谷之后,走到歷史性的“十字路口”。2022年,中韓、中日領導人實現了多年來的首次面對面會晤,日韓首腦也舉行了兩次面對面會談,三國都表達了改善相互關系、推進互利合作的政治意愿。特別是中韓、中日領導人會晤,為中國同兩國保持高層交往和對話溝通、增進政治互信、推進務實合作、擴大人文交流、加強國際和地區事務協調合作奠定了扎實基礎。
但是,中日韓三方之間歷史與現實矛盾依然深重,阻礙著雙邊關系的實質性改善,合作仍難啟動。在這樣的“十字路口”,三國何去何從?沿襲冷戰思維,將滑向長期對抗;順應人類命運與共的歷史大勢,而落實三國領導人在有關會晤中達成的共識,三國就能走出“安全困境”,攜手構建東北亞的美好未來,不僅造福三國人民,也會對本地區乃至世界的和平與發展產生顯著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