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烏克蘭危機讓歐洲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這場危機凸顯歐洲固有的安全困境,引發嚴重的能源危機,導致歐洲經濟衰退風險顯著增大。與此同時,受烏克蘭危機沖擊,歐洲國家與俄羅斯、美國、中國的關系發生新的調整變化。
在深陷多重危機的歐洲,很多國家將2022年稱為“歷史分水嶺”。德國總理朔爾茨2月27日在聯邦議會特別會議上稱,德國和世界正處于“時代轉折點”。
毫無疑問,2022年歐洲發生了冷戰結束30年來最劇烈和最深刻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突出體現在安全秩序上。冷戰結束后的歐洲安全格局由北約主導,歐俄矛盾不僅未從根本上得到解決,反而因北約持續東擴而不斷加劇。烏克蘭危機表面上是俄烏之間的武裝沖突,實質卻是俄與歐美安全主導權之爭的升級。
烏克蘭危機導致了北約與俄的新對抗。在2022年6月召開的北約馬德里峰會上,俄被重新確定為歐洲安全的“最直接威脅”。為加大對俄威懾并應對俄與北約成員國的沖突,北約加強了在東歐地區的軍事部署,北約快速反應部隊人數由4萬增至30萬。北約將俄作為全面威懾和遏制的對象,宣告了歐洲“后冷戰時代”的終結。2022年11月,波蘭宣布將在與俄羅斯飛地加里寧格勒邊界處修建邊境墻,這是否意味著新的鐵幕正在歐洲落下?
歐洲不僅被新冷戰陰云所籠罩,經濟衰退也正在逼近。英國《經濟學人》雜志不久前刊文指出,歐洲經濟“每一個警示燈都閃著紅色”。歐盟委員會在其發布的2022年秋季經濟預測報告中稱,歐盟、歐元區和大多數成員國經濟預計在2022年第四季度陷入衰退,2023年第一季度繼續萎縮。經合組織2022年11月22日發布的經濟展望報告指出,歐元區19國2023年的增速僅為0.5%;德國由于對俄羅斯能源高度依賴,將在2023年萎縮0.3%;英國經濟2023年將負增長0.4%,2024年也將僅增長0.2%;法國、意大利2023年雖不會陷入衰退,但也分別僅能維持0.6%、0.2%的增長。
歐洲面臨的嚴峻經濟形勢主要由能源短缺引起。自烏克蘭危機爆發以來,歐盟對俄共實施了八輪經濟制裁,能源制裁可謂重中之重。然而,隨著制裁不斷升級,歐盟自身亦陷入能源短缺困境。9月底“北溪-1”和“北溪-2”天然氣管道遭破壞后,歐俄之間的能源紐帶幾乎全被切斷,令歐洲能源危機雪上加霜。隨著能源價格高企,歐洲國家民眾生活成本和企業生產成本驟升。歐盟統計局最新數據顯示,2022年10月歐元區通脹率按年率計算達10.7%,創歷史新高,歐元區19個成員國中有11國通脹率達兩位數。除節能和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研發使用外,目前歐洲國家在美國、中亞、北非、中東等地積極尋找新的能源來源。為應對天然氣價格高漲,歐盟各成員國能源部長經數月密切磋商,終就聯合采購天然氣達成共識,但未能就天然氣限價方案達成妥協,德國、荷蘭等國擔心限價將使對歐天然氣供應進一步減少。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2022年9月發表的年度“盟情咨文”坦承,“未來的日子不會輕松”。

烏克蘭危機令歐洲追求“戰略自主”的努力蒙上陰影。特朗普入主白宮四年的各種折騰,令歐洲對美國的可靠性產生懷疑。新冠疫情暴露了全球產業鏈和供應鏈的脆弱性。在此背景下,法國等歐盟國家要求維護歐洲主權,實現戰略、經濟和技術自主。然而,面對烏克蘭危機,歐洲不得不對其防務自主性及對美關系采取更加現實的態度。歐盟2022年3月正式推出《安全與防務戰略指南針》,承諾各成員國將大幅增加防務開支,到2025年建立一支由5000人組成的歐洲快速反應部隊。同時,歐洲國家極力維持歐美同盟,爭取未來形成歐盟和北約較為明確的分工合作關系,即在美國不愿直接參與的情況下,歐盟有能力獨自處理地區危機。
需引起重視的是,在歐洲國家推進能源“去俄化”的同時,其與中國的相互經濟依賴亦在當地受到質疑,“對華脫鉤”“減少對華依賴”“供應鏈多元化”等論調不絕于耳。盡管朔爾茨總理明確表示反對與中國經濟脫鉤,但減少對華依賴已成為德國各界基本共識。德國經濟部長哈貝克稱,德國過去對中國“太天真”,現在需要推行市場多元化和原材料多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