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霞

2022年10月31日,在印度古吉拉特邦莫爾比市百年拉索橋斷裂事故發生的第二天,救援工作仍在進行。
2022年10月30日,印度西北部古吉拉特邦莫爾比市的一座百年拉索橋突然斷裂,造成至少141人死亡,近百人受傷。該橋擁有150年歷史,全長230米,是當地的熱門景點之一,事發時剛剛經過七個月的維修和翻新,并于10月26日重新開放。11月1日,印度總理莫迪與古吉拉特邦首席部長帕特爾前往事故現場考察,并在隨后慰問了遇難者家屬。近年來,印度橋梁坍塌等事故頻發,凸顯其基礎設施建設在安全上仍存較大短板。
印度警方在對負責運營維修這座橋的奧萊瓦集團進行立案調查后發現,此次事故的發生并非偶然。一是,當地政府未在橋梁重新開放前對其進行安全檢查。莫爾比市官員表示,該公司本應在拉索橋重新開放前公布翻修細節并接受當地政府的質量檢查,但該公司在未獲政府資質證明的情況下便向公眾開放,政府也未能對該公司進行有效監管。二是,負責運營維修大橋的奧萊瓦集團是當地知名鐘表制造商,并不擅長橋梁建設。奧萊瓦集團自2008年起從當地政府手中獲得該橋的維護和運營權。2022年3月,該集團與莫爾比市政府達成翻新協議,并獲允在橋梁重新開放后提高票價。然而,奧萊瓦集團的業務范圍并不涉及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明顯欠缺經驗。例如,該公司在翻新過程中沒有更換年久失修的橋梁纜索,翻新后也沒有對橋梁進行系統檢查和維護,同時,翻修后橋面厚度僅約為一厘米,橋面中間還有蜂窩狀填充物。但在這種情況下,該集團總經理還在事故發生前一天宣稱,這座橋在未來八到十年中都不會出現問題。此外,該集團未能對大橋進行有效管理。印度官方經初步調查將事故原因歸結為“超載”。通常該橋最多能容納150人同時上橋,但事故發生前,約500人正聚集在橋上舉行印度教排燈節慶祝活動。該集團在事故發生前向上橋的游客出售門票,但卻未考慮橋梁承受能力并限制上橋人數。
近些年,印度基礎設施安全事故頻發,其中橋梁坍塌與火車脫軌事故尤其多見。例如,2022年4月,比哈爾邦正在建設的阿古瓦尼渡口大橋的部分橋面在暴雨中倒塌;2022年1月13日,西孟加拉邦一列客運列車脫軌,造成至少九人死亡;2018年10月,在旁遮普邦阿姆利則,一輛列車脫軌撞向觀看節日慶祝活動的人群,導致61人死亡;2016年,加爾各答在建立交橋坍塌,導致至少26人死亡。印度基礎設施安全事故頻發可能源于以下幾個因素。
一是印度政府長期實施“赤字”財政和補貼財政,缺少進行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與維護的能力。因其選舉政治特性,為廣大農村人口提供糧食、化肥等補貼是歷屆政府財政支出的重點,以便爭取更多選票,但這擠占了資本性支出,因而制約該國基礎設施的大規模發展,橋梁、鐵路等基礎設施也難以及時得到妥善的維護與翻新。雪上加霜的是,自2020年新冠疫情暴發以來,印度政府已連續三年面臨財政高赤字壓力。但世界銀行在2022年11月發布報告預計,印度在未來15年中需向城市基礎設施投資8400億美元,才能有效滿足發展需求。
二是基礎設施建設技術水平和管理能力較為落后。例如,2022年阿古瓦尼渡口大橋坍塌后,官方初步認定事故發生的主要原因是工程材料質量不合格。2016年,加爾各答當地政府在對立交橋坍塌事故進行調查后發現,立交橋在質量和設計上都存在明顯問題,施工方對該工程的管理也十分混亂。與此同時,印度鐵路的運營和管理水平也有所欠缺,其龐大鐵路網中的很多線路都年久失修、機車老舊,為脫軌事故的頻發埋下隱患。
三是不公平競爭導致非專業公司獲得基建項目。一方面,部分缺乏基礎設施建設經驗的公司可通過與政府的密切關系拿到項目。2018年,莫迪政府曾對六家機場進行私有化,并放松規定允許沒有機場運營經驗的公司競標,這使與莫迪政府關系密切的阿達尼集團成為印度最大機場運營商。此次橋梁斷裂事故發生后,有當地官員稱,該集團因某位高級官員向莫爾比市政府“打招呼”而獲得項目。另一方面,印度基建項目普遍存在的尋租和腐敗問題極大影響工程質量。2022年8月,莫迪在紀念印度獨立75周年的發言中指出,政府腐敗、裙帶關系盛行等問題是當前印度面臨的主要挑戰。有印度媒體稱,招標和施工過程中的腐敗問題也是導致印度基建安全事故頻發的重要原因。
在印度基建安全問題頻發的同時,莫迪政府也越來越重視對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投入。莫迪在2014年就任總理后不久便提出“印度制造”計劃,希望通過大力發展制造業促進經濟增長和就業,但落后的本土基礎設施狀況成為該計劃實施的最大障礙之一。因此,莫迪政府希望通過修補基建短板,為印度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動力。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稱,印度在基建領域每投入占其國內生產總值(GDP)1%的資金便可使該國GDP增長2%以上。2019年,印度政府公布“國家基礎設施管道”(NIP)計劃,稱將在未來五年投資1.36萬億美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與私營企業共同發展世界級基礎設施。2021~2022財年,印度政府在基建領域的支出增加了35%,其規劃包括在多邦啟動大規模公路建設項目,在全國27個城市修建地鐵,推進2030年國家鐵路網計劃等。在2022~2023財年預算案中,印度財長西塔拉曼還宣布了一系列促進基礎設施發展的計劃,如將國家高速公路網絡擴建2.5萬公里,開發四個多式聯運物流園區、100個貨運站等。
莫迪政府還積極利用外資發展基礎設施建設。目前,基建已是印度接受外國直接投資(FDI)最多的領域之一。根據印度商業和工業部數據,在從2000年4月~2022年3月的22年中,流入基礎設施部門的FDI總額為541.2億美元,但其中最后一年,即2020~2021財年,印度基建部門便獲得約106億美元FDI。同時,2020年,莫迪政府成立的印度國家投資和基礎設施基金(NIIF)還從亞洲開發銀行獲得了一億美元的資金承諾用于其國內基礎設施建設。
然而,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印度基建狀況若想得到徹底改善仍需其政府長期且持續的投入。此次橋梁安全事故的再次發生,既反映出其基礎設施仍存陳舊落后、缺少維護等老問題,也暴露出印度在快速推進基建計劃的過程中,出現重視數量、忽略質量的新問題。印度政府自2020年以來不斷強調“自力更生”,但在基建領域,尤其在面對工程技術要求門檻較高的橋梁建設時,恐怕仍需以開放的心態與其他國家多進行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