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經 萍
幼小銜接,顧名思義就是幼兒園與小學的銜接,幼小銜接對幼兒進入小學后的學習起著關鍵作用,對幼兒未來的發展也有一定的影響。于是,為幼兒園大班的幼兒開展幼小銜接,幫助他們做好進入小學接受教育的準備,促使他們順利完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已成為幼兒園教師的首要任務。因此,教師有必要探索開展幼小銜接的有效途徑,幫助幼兒在生理和心理上做好準備,讓他們以更加積極的心態迎接小學生活。
幼兒園大班的幼兒即將進入小學,面臨從“幼兒”到“學生”的身份轉變,這是他們人生中一個里程碑式的變化。但在進入小學后,很多幼兒雖然在身份上完成了轉變,但是心理上并未完成轉變,許多邁入小學校園的幼兒表現出了對小學生活的不適應,也出現了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往往會對幼兒的身心發展造成較大的影響。而教師提前開展幼小銜接,積極引導幼兒了解小學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幫助幼兒不斷增強適應能力、學習能力等,可以很好地避免這種情況的出現,對幼兒將來適應小學生活具有重要的意義。
現階段,人們更加注重幼兒綜合素質的培養,科學做好幼小銜接,能夠讓幼兒在幼兒園中培養的興趣愛好和形成的綜合素質助力小學學習,這對于提升幼兒的綜合素質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
幼兒獲得經驗的方式主要是游戲,他們還未形成主動學習的意識。而經過良好的幼小銜接,大班幼兒能在正式開始小學學習之前,完成自身狀態從“玩”到“學”的良好轉變,這可以增強幼兒的學習意識,使其順利實現從“幼兒”向“小學生”的身份轉變。
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大班幼兒能夠得到多個方面的良好培養和鍛煉,同時也會面臨學習和生活方面的問題與阻力。當幼兒邁過這一步,其適應能力必然能得到有效的提升,這可以為幼兒盡快適應小學生活打下基礎。因此,筆者認為切實做好幼小銜接能夠有效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對幼兒未來的發展有重要的意義。
部分家長對幼小銜接沒有較為科學、系統的指導意識,盲目跟從他人報興趣班,而不在乎幼兒是否感興趣、能否真正學到知識和學習方法。顯然,部分家長的家庭教育意識比較淡薄,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沒有發揮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此外,在幼兒步入小學前,部分家長會讓幼兒提前學習小學的知識,或者把幼兒送到教育機構,讓他們體驗小學的教學氛圍。這些家長認為,入學準備只需要讓幼兒理解這個過程就行了。有的家長還會送幼兒參加繪畫、舞蹈、鋼琴等課外班,希望幼兒獲得更多的知識,掌握多種技能。以上這些只注重眼前不考慮未來的教育方式嚴重束縛了幼兒未來的發展。
幼兒階段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在教育之初如果沒有打好基礎,就有可能對幼兒未來的成長與發展產生不良的影響。當前,在大班的幼小銜接活動中,受傳統教學觀念的影響,部分教師過于注重知識方面的銜接,將大部分精力放在了知識傳授上,有的教師會重點培養幼兒的閱讀與表達能力,但卻忽視了對幼兒注意力、思維能力以及學習習慣等的培養,更忽視了幼兒學習興趣的培養,影響了幼兒未來的學習生活與發展。
在日常生活中,部分教師側重對幼兒作息習慣的培養,側重對幼兒體魄的鍛煉,同時,側重對幼兒站立和坐姿的管理,并強調在玩耍時進行動作訓練的重要性。但是,在這些循規蹈矩的管理中,教師很少關注幼兒生活習慣的養成,忽略了要引導幼兒自己動手整理生活和學習用品。同時,在大班幼兒的幼小銜接中,部分教師投入的情感不夠,在培養幼兒的學習能力上比較形式化,更多的是開展幼小銜接課程,缺少系統性與針對性的教育,缺少與幼兒心靈上的溝通和交流,導致幼兒對幼小銜接的接受度不高,因而效果不佳。
教師對幼兒園的教育活動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因此,解決幼小銜接諸多問題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應該明確自身所背負的重任,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尊重幼兒身心的發展規律,及時轉變自身的幼小銜接理念。教師要以“用心澆灌、靜待花開”的心態看待幼兒,在幼小銜接工作中求真求實、穩扎穩打,以促進幼兒的健康成長與發展。教師可以通過借助參加培訓等方式,不斷學習新的幼小銜接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自己的專業水平。此外,幼兒園可以采取組織教師交流心得、聘請相關專家集中授課、組織全體教師到幼小銜接實施較好的幼兒園或教育機構進行學習交流等方式,不斷提高全體教師的幼小銜接教學能力和水平,使全體教師通過學習交流不斷開闊幼小銜接教學視野,轉變急功近利的教育理念,學習循序漸進的教育方式。
同伴交往可以讓幼兒產生歸屬感和安全感,使幼兒更好地融入集體生活。人際交往技能的訓練可以幫助幼兒改善同伴關系,有助于幼兒適應新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因此,教師應采取多種方式,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例如,教師可以進行“同齡混班”幼小銜接教學活動,也可以在全園范圍內開展幼兒實踐活動,通過繪本交流、游戲等方式,幫助幼兒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讓幼兒體會友誼的溫暖和力量,以增強幼兒的交往意愿。在活動中,教師應引導幼兒學會傾聽他人的想法和需求,鼓勵幼兒通過協商、溝通、求助等方法化解同伴間的沖突和矛盾,讓幼兒在實踐活動中練習交往的技巧,感受交往的樂趣,以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家庭和幼兒園是幼兒成長的兩個關鍵陣地,充分利用這兩個教育陣地的力量,為幼小銜接工作提供支撐尤為重要。因此,教師要想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必須加強家園溝通,讓家園之間形成教育合力,以提升幼小銜接工作的成效。教師可以借助家長會、親子活動等方式,加強與家長的交流,并就如何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和做好幼小銜接等問題與家長真誠交換意見,形成教育合力。同時,教師還要善于利用上述途徑,向家長宣講最新的教育理念,讓家長在幼小銜接方面獲得更多的經驗,以增強家長的教育能力。此外,幼兒園可以開發線上教育平臺,也可以將比較優秀的家長教育課程推送到家長微信群或釘釘群里,讓更多的家長了解幼小銜接方面的教育知識,以使幼兒園的幼小銜接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和高效??傮w來說,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獲得家長的支持和理解,在幼小銜接方面形成教育合力,以提升幼小銜接工作的成效。
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要全面激發和保護幼兒的求知欲,并通過一系列的實踐活動,讓幼兒親身體驗探索的樂趣,以此提高幼兒的探索欲和求知欲,培養幼兒的學習興趣。在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結合一定的小學知識,激發幼兒的主動求知意識,并保護他們的探究欲,促使幼兒主動探究知識,從而讓幼兒在活動中獲得更多的直接經驗,形成不畏困難、勇于探究的學習品質。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利用多種活動,激發幼兒的求知欲,如“猜謎語”,讓幼兒發散思維,充分調動自己的聰明才智,大膽思考謎底,以滿足幼兒的好奇心,激發幼兒參與課堂活動的興趣。教師還可以開展特長、藝術類的學習實踐和作品展示活動,讓幼兒在動手實踐和展示自我中體驗學習的樂趣,從而更好地適應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
在進入小學后,幼兒需要具備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良好的適應能力,能夠在沒有教師的情況下進行自主學習和思考。為此,在開展幼小銜接的過程中,教師要采取一系列的教學措施,培養幼兒的自主學習能力,幫助幼兒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以增強幼兒的適應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結合班級幼兒的實際情況,開展整理書包、自主穿衣、園區值日等生活實踐活動,鍛煉幼兒的獨立能力,增強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適應能力,讓幼兒在生活實踐中不斷成長。
總而言之,做好幼小銜接工作,對即將進入小學的大班幼兒來說極為重要,有效的幼小銜接能夠幫助大班幼兒提前適應小學的教學模式、學習節奏、生活作息等,為幼兒成為一名優秀的小學生打下堅實的基礎。因此,教師必須高度重視幼小銜接工作,采取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不斷提高幼小銜接的質量,以增強幼兒的人際交往能力和適應能力,為幼兒升入小學打好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