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吳 彤
初中語文閱讀教學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提升學生學習語文知識的能力。初中語文教師要準確把握素質教育理念,通過閱讀教學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興趣,增強學生的寫作能力,促進語文教學效率的提高。筆者基于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一談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若干思考,以供參考。
閱讀教學之所以能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是因為它涵蓋的知識內容、人文情懷非常豐富。小學階段的語文閱讀教學傾向于好詞、好句的積累,對文本的全面理解、欣賞的要求不是太高。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知識儲備更加豐富,初中階段對學生閱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除了自覺地積累字詞,讓自己的語文基礎更加扎實,還要深入理解閱讀內容。在此基礎上,學生需要在閱讀中投入更多的情感與精力,他們不但會走進閱讀內容,掌握其語言特點,還會學習文章的謀篇布局,從而提升寫作水平。同時, 對教師來說,這也提升了閱讀教學的價值,實現了一舉幾得的教學目的。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由于個人理解能力、生活經驗、共情能力等不同,學生對同一內容的閱讀體驗、閱讀感悟、閱讀收獲也是截然不同的。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保護學生的個性,利用閱讀教學的豐富性、延伸性,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促進學生個性的發(fā)展。隨著閱讀習慣的養(yǎng)成,學生的心靈得到陶冶,認知能力得到提高,逐漸形成正確的 價值觀。
比如,在教授《魯濱孫漂流記》一課時,筆者發(fā)現,有的學生在閱讀時看到的是魯濱孫一路看到的,但課本沒有展示的景物、事物、人物;有的學生看到的是魯濱孫一路的艱難、辛苦,甚至是恐懼;有的學生看到的是魯濱孫的勇敢、堅韌、堅強等。學生在這些不同的收獲與感悟的影響下,人格也得到個性化的發(fā)展。因此,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走進閱讀、享受閱讀,進而在閱讀中改變自己、成就自己,形成自己獨特的人格魅力。
“腹有詩書氣自華”,閱讀能實實在在地由內而外改變一個人的形象、氣質,讓人的談吐變得得體、大方,語言表達更準確、客觀、有可信度。初中語文教師在語文閱讀教學中,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深入閱讀的習慣與興趣,讓學生沉下去,走進閱讀內容,從描寫、遣詞造句等細節(jié)入手,真正發(fā)現作品的精髓。因此,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除了教會學生正確的閱讀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從自己感興趣的閱讀內容入手,培養(yǎng)他們深入閱讀的習慣。比如,教師可引導學生從小說、科幻、散文、詩歌等類型中選擇自己喜歡的類型,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選擇喜愛的作家的作品,感受文中人物的情感,體驗各種各樣的人生,從而讓自己的內心世界變得豐富、強大,使自己的認知能力、審美能力得以提升。
在教學中,如果教師的教學方法不當或者選擇的教學內容是學生不感興趣的,教學就會陷入尷尬的沉默。究其原因,要么是文本內容太長,要么是文本后的閱讀題太難。這個時候,不僅學生選擇用沉默來排斥閱讀,教師也很難有教學的熱情,無法實現閱讀教學的目標。為了避免這樣的情形,教師要認真選擇學生熟悉的、難度適中的文本,從以下幾點做起,以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提高閱讀教學效率。
首先,教師選擇的閱讀內容不能太復雜。教師開展閱讀教學的目的在于擴大學生的視野,增長學生的見識,加深學生對閱讀內容的理解。因此,筆者在為學生選擇閱讀內容時,更傾向于選擇學生普遍熟悉的內容。比如,筆者在進行每一篇課文教學時,都要從配套閱讀中選擇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篇章讓學生進行閱讀,以保證學生能走進內容、理解內容,能根據閱讀文本完成閱讀題,并能從問題中總結、深化自己的收獲,讓學生發(fā)現和體驗閱讀的樂趣。

其次,教師要結合閱讀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如果學生讀完了一篇文章后,沒有思考,提不出任何問題,就說明其閱讀浮在表面、不夠深入。基于培養(yǎng)初中生語文閱讀能力的目標,在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回答問題,提升學生的理解能力,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
比如,學生在默讀完《秋天的懷念》這篇課文后,教師就要讓 學生自己提出相應的問題,如:
1.秋天的懷念里作者本質上是在懷念什么?
2.把文章的標題改成夏天或春天的懷念行嗎?為什么?
3.文章中幾次寫到了秋天,作者想表達什么?
這些問題既能突出文章主題,幫助學生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同時還能幫助學生理清思路,提升他們的閱讀能力。
最后,發(fā)揮信息技術作用,豐富學生閱讀方式。在信息時代下,學生能夠運用信息技術、網絡資源進行學習。筆者認為,在初中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運用電腦、手機,利用網絡上的一些資源進行有效閱讀。譬如,在學生閱讀名著的過程中,學生既可以打開電腦,結合自己要達成的閱讀目標制定思維導圖,有計劃、有目標、有針對性地進行閱讀,也可以借助網絡資源,從別人的角度了解名著,然后再進行深入閱讀。
默讀是一種有效的閱讀方法。初中生年齡小,正處于成長期,活潑、好動是他們的天性,而默讀能自然地為學生豎起一道“墻”,使學生沉浸在自己的閱讀空間里,走進閱讀的世界,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提高閱讀的效率。若要提高學生的默讀能力,教師可以從以下兩方面做起。
第一,要逐步提升學生的默讀能力。在教師的眼里,默讀是很自然的事情,也是基本的閱讀能力,但對于十幾歲的初中生來說,要想使他們靜下心來進行默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教師要想全面提升學生的默讀能力,就要尊重學生的語文基礎與閱讀習慣,采取由短到長、由低到高的方法,逐步培養(yǎng)學生默讀的習慣與能力。比如,筆者在給學生講解《皇帝的新裝》時,通過層層設疑、步步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好奇心,讓學生靜下心來默讀課文,如“騙子為什么要給皇帝設計新裝—什么樣的新裝—為什么大臣都做‘睜眼瞎’—小孩說了什么”。帶著這樣的好奇心,學生就能快速了解內容或者再次走進內容,感受課文中的幽默與諷刺,理解內容要表達的主題及要傳遞的價值觀。除此之外,教師要想提高學生的默讀能力和閱讀速度,就要為學生選擇短而精的閱讀內容,循序漸進,這樣學生才不會有壓力,才能形成默讀的習慣與能力。
第二,要為學生創(chuàng)造默讀環(huán)境。由于初中生大多還沒有養(yǎng)成閱讀的習慣,也不懂得享受默讀的過程,教師要在教學中加強引導,讓學生養(yǎng)成安靜默讀的習慣。譬如,在閱讀課上,筆者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閱讀內容,給學生播放舒緩的輕音樂,引導學生沉浸在內容中,靜心閱讀。另外,學校可以為學生創(chuàng)建讀書角、圖書室,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進行閱讀。
初中教學偏向于思維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因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抓住閱讀的特點,讓學生對單篇文章進行深入閱讀,以使學生明白其意,抓住其旨。此外,教師還要組織學生進行群文閱讀,以拓展學生眼界、豐富學生思維,讓學生對某一類或某一個作家的作品、寫作風格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能更深入地理解閱讀文本,增強學生的鑒賞力、辨析力。
比如,在閱讀、學習楊絳先生的《老王》時,教師可以讓學生收集楊絳先生其他的散文,如《流浪兒》《記傅雷》《窗簾》《陰》等,從寫作風格、文章布局等方面與《老王》進行對比。學生通過對比、參照,能夠學會如何更好地閱讀,了解作者的寫作風格和語言運用特點,對閱讀內容有更深入的了解,從而從作者細膩、溫暖的描寫中感受到生命的溫度和厚度。這有助于讓學生愛上閱讀,享受閱讀,進而豐富學生的思想,實現閱讀教學的目的。
總之,語文閱讀教學對學生的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教師在教學中關注知識講授的同時,還要結合素質教育,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另外,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時,應從方法、閱讀體驗、感悟上下功夫,開闊學生思維、打開學生眼界、激起學生閱讀的情感,讓閱讀的根芽深深植入學生的心里,讓學生終身閱讀、終身受益,從而升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