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啟東實驗小學 梁 蕾
隨著教育改革的推進,小學語文教學方法在不斷革新,生活化的教學方式越來越受推崇,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注重學生核心素養的培養,采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生活化教學方法有兩種表現:一是語言方面,教師在面向學生進行作文教學時,一般不使用專業性強的語言,而是使用生活化的語言,這在一定程度上能降低學生對課堂的抗拒心理;二是教學方式更加生活化,教師會選用 “情景劇”等方式將內容展現給學生,調動學生對教學內容的好奇心。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學生的作文生活化訓練,促進學生作文水平以及語文素養的提高。
教師進行寫作教學時,要注意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盡量使用生活化的教學方法,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生活情境,降低學生對寫作的恐懼感,增強學生對寫作的親切感。可以借助圖片、視頻等輔助材料,使教學內容更富有生活氣息,拉近學生和寫作之間的距離,從而真正實現生活化的作文教學。
例如,教學統編教材四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作文“小小‘動物園’”時,不要直接讓學生寫作,避免從一開始就降低學生的寫作興趣。教師在課堂教學初始階段,先要借助多媒體設備播放動畫片,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然后可以提問:“動畫片里有幾種小動物啊,大家來說說。”學生的注意力比較集中,因此對教師的問題會積極回答,“貓咪”“老虎”“小羊”……學生回答一個,教師就可以展示一張該動物的圖片。此時學生的積極性已經被調動起來,教師可以順勢提問:“同學們,小動物都很可愛,都有自己的個性,你們覺得咱們班誰像哪個小動物啊?”“麗麗很可愛,像小羊。”“小胖像獅子。”學生回答完,教師可以讓學生表演情景劇:森林里來了個新朋友——“小猴子”,大家給它介紹自己生活的地方,并邀請它去住,但是都沒有適合小猴子的住處,最后小猴子自己找到了住的地方。讓學生扮演動物,可以自由組隊,也可以單人表演。想象如果自己是小動物,會怎樣生活。在學生表演后,教師可讓學生思考:這種動物喜歡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里?你為什么要這樣表演,是在生活中看到過動物的這種行為還是想象的;假如你是一只生活在動物園中的動物,你會喜歡這樣的生活嗎?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熱情非常高,積極地分享自己的想法,教師要及時給予肯定和鼓勵,提高學生的自信心。教師可在大部分學生分享完故事后布置課后作業,讓學生以“小小‘動物園’”為題目作文,內容可以圍繞情景劇展開,并發揮想象力拓展寫作內容;也可以讓學生根據自己在現實生活中看到的真實動物園的情景寫作;還可以讓學生發揮想象力,將動物擬人化,想象班級里每個人都是動物,日常生活會是怎么樣的,再說一說自己喜歡和哪個小動物呆在一起,為什么。
小學生掌握的寫作方法以及具備的寫作能力,會受作文教學內容的影響。教師傳授的知識如果大多是書本上的,學生在寫作時就會過度依賴教材,不會靈活變通,因此,教師在寫作教學中要多引入與課本內容相關的生活實例,讓學生在生活實例中感受寫作的樂趣,用生活中發生的故事豐富學生的體驗。
例如,指導統編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一單元的寫作訓練 “那一刻,我長大了”時,可引導學生查閱影集、日記、成長手冊等,回想成長經歷,回憶有沒有遇到令自己感觸極深的故事,將事情的經過寫清楚,將自己受到感觸的瞬間用語言表達出來。教師在課前可以讓學生預習,回家跟家長交流成長經歷,并將覺得有趣并對自己成長有促進作用的內容記錄下來。課上,教師可以播放相關內容的PPT,帶學生回顧第一單元所學文章中小孩子覺得自己長大的時刻——有在祖父的園子中認識了谷子而感覺自己長大的;有在祖父的梅花圖中感受到愛國情懷而覺得自己長大的……教師可以跟學生分享自己覺得長大的那一刻,引導學生分享自己的故事。“我和爸爸媽媽到鄉下爺爺家玩,一天,他們都出去了,家里就剩下我和爺爺,爺爺犯病了,是我照顧的,爸爸媽媽回來夸我長大了,我才發現自己竟然能照顧爺爺了,我覺得自己是像爸爸媽媽一樣的大人了。”學生講完,教師可以提一些問題,幫助學生梳理故事線:事情發生在什么時候,發生的地點是哪里,是什么原因導致了這件事的發生。梳理完故事線,可以跟學生探討文章結構,思考應該采用正敘、倒敘還是插敘的手法,給學生提建議。班級里學生較多,不能讓每個學生都分享經歷,因此,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上先寫一部分,觀察學生的寫作成果,然后給予指導。生活中發生的一切事情都可當作素材寫進文章,教師可以多次強調,讓學生多留心身邊發生的事情,將日常生活寫進日記本中。例如,讓學生寫一篇關于大自然景色的文章,可以利用春游的機會帶著學生出去接觸大自然,欣賞大自然的美,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可以讓學生將途中所經歷的事記錄下來,也可以講述路邊的樹、花的種類,這樣不僅養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表達能力,豐富了寫作素材。
要讓作文教學更貼近生活,不僅內容要貼近生活,還要采用一些方法,引導學生觀察生活。要讓學生將生活化的語言運用到日常寫作中,表達感悟和認識。教師在教學中要與學生溝通,運用生活化的方法進行教學指導,激活學生的寫作欲望,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從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例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四單元的寫作訓練“他 了”,生活中,誰感動、生氣、傷心、興奮……的樣子讓你印象深刻?可以發揮想象力,將題目補充完整,如“他感動了”“他生氣了”“他開始后怕了”,然后寫作。教師可以先給學生提供相關內容,比如“他的眼睛閃爍著奇異的光芒,臉色因過于激動變得通紅,嘴里不停說著:“太美了!真的太美了。”他聽不見周圍的一切聲音,對他來說好像整個世界都消失了。一個小時過去了,兩個小時過去了,他一動不動癡癡地站在哪里,一動不動地凝望著這座雕像……”教師可以讓學生分析這段文字在描寫人物時采用了怎樣的手法,又是從哪個角度寫的,人物的面部表情是怎樣的,眼神是否跟平常一樣,做出了哪些不同于平常生活的舉動;他是否說話,并且說話時的語氣是怎樣的;他周圍的人又是怎樣的表現。學生會發現寫一件事時可以從多個角度入手,一個人的舉止動作、神情態度會表現出一個人的情緒。之后,教師可以找身邊的一個人來寫,可以是父母、親戚、朋友,也可以是同學、伙伴。教師要及時給予指導,因為學生的寫作能力不強,寫作內容基本以流水賬為主,因此,寫以某個人、某件事為主要內容的文章時,可以提出幾個貼近生活的問題。以文題“他生氣了”為例,教師可以提問“他是怎樣的人”“他會因為什么事情生氣”“他生氣會造成什么樣的后果”等。提出這些問題后,可以讓學生仔細回想發生了什么事,有哪些細節,也可以讓學生回家觀察大人在生氣或高興時有怎樣的表現。學生觀察細節,記錄相關內容,并加以修改,運用到文章中。
小學生的思維一般比較活躍,且生活的環境不是學校就是家庭,因此,教師在開展作文教學時要確保選用的作文題目具有一定的開放性,讓學生能用生活化的語言寫作,將自身的生活經驗融入文章。學生的生活與作文內容不匹配,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學生思維的發散,使學生的文章看起來沒有活力,比較死板,想象力得不到充分發揮。因此,為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要確保文題與學生適配,以使學生能運用生活化的語言寫出有生活氣息的作文。
例如,統編教材五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寫作訓練“寫讀后感”,學生會被文章里的部分文字吸引,像搞笑的、悲傷的情節等,在學習第一單元《祖父的院子》時,會被文中的道理折服。對作文內容進行探討,可以聯系前面的文章《景陽岡》的內容,播放武松在景陽岡打虎的動畫片,學生在觀看到老虎時會發出驚呼,看到武松打死老虎會覺得他很厲害,甚至想成為武松一樣的人。播放完短片,可以問學生:“看了動畫,你了解這個故事了嗎?你們覺得武松厲不厲害”“喜歡武松這個人物嗎?你覺得武松是怎樣的人?”讓學生就上述問題進行交流討論。學生有喜歡武松的,覺得武松特別厲害,以后也想要成為這樣的人;也有不喜歡武松的,因為老虎是國家保護動物;還有因為武松喜歡喝酒不喜歡他的。之后,讓學生梳理故事的大概內容,對動畫片中自己印象深刻的環節進行描述,展開說說自己的感受,并將大致內容寫下來。經過訓練,教師再布置作文,讓學生自擬題目,不需要寫“讀后感”,而是想到怎樣的內容寫什么樣的作文,只要將真實感受寫出來就好。題目的開放性,讓學生可以發散思維,而不是限制在某一框架內。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將作文內容與實際生活聯系起來,生活中有哪些事情也讓自己有相同的感受,這樣會使文章具有真實感。也可以讓學生結合實際情況寫作,例如,作文中有一段情節是寫一個人胃口好,吃飯香,學生可以想象自己或其他人吃飯很香的樣子。“這面條真好吃,太香了,我還能再吃兩大碗。”“這草莓聞起來好香,又大又紅,這一大筐我一下就能吃光。”也可利用語言反向說明:“不許再吃了,肚子已經吃得撐起來了,還吃!”“吃得到處都是,還不放手。”可采用生活化的語言,使作文更有生活氣息。這樣看來,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可以選擇合適的文題,讓學生發散思維,自主命題,并在文章中結合生活實際,用生活化的語言寫作,以達到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和優化作文教學效果的目的。
綜上所述,隨著小學作文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化,學校越來越重視生活化教學法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教師通過創設生活情境、引入大量生活實例、引導提問、選用開放性的作文題,以及在教學中使用生活化的語言等手段,就能實現小學作文教學的生活化,這樣不僅能提高教師的生活化教學質量,還能提升學生對寫作的好感,激發學生寫作的興趣,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