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銀
(中航安盟財產保險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00)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2020年淡水養殖的產值大概在6387億元,截至2020年底,全國由于水質變化、疾病造成水產品產量損失116.95萬t,較上年增加32.73萬t,同比增長38.86%,全國水質變化、疾病造成直接經濟損失181.97億元,較上年增加25.6億元,同比增長16.37%。
截至2020年,2020年全省漁業經濟總產值536.28億元,比上年增加32.14億元,增長6.37%。其中:水產品產值287.54億元,比上年增長9.13%。據不完全統計,2020年,全省淡水養殖面積19.31萬hm2,因自然災害受災養殖面積1.27萬hm2,占比6.6%,比上年增長2.28倍。因病害、水質變化導致水產品損失數量3.51萬t,占比2%,比上年增長2.05倍。直接經濟損失合計6.72億元,比上年增長1.26倍。

2015-2020年全國漁業災情造成水產品產量損失及增速
根據近十年理賠數據分析:結合農業保險行業經營費用20%(包含后援分擔、再保等合計費用),其中有6年達到80%以上,有5年在80%以下,經營11年平均賠付率為82.7%。
結合保險公司十年開展成都水產養殖保險數據分析,水體溶氧降低導致的魚類死亡占比40%,疾病導致魚類的死亡占比30%,自然災害導致的魚類死亡占比20%,水質污染導致的魚類死亡占比5%,其他占比5%。

成都市水產養殖保險承保-理賠數據明細?單位:萬元
案例一:2018年7月11日,成都市青白江區出現降水量200mm特大暴雨,沿河水產養殖企業被洪水淹沒,養殖魚類出現大量損失。
案例二:中國銀行保險報發布2019年度保險業影響理賠案:中航安盟水產理賠入選優秀案例。2019年8月20日至21日,成都市大邑縣發布暴雨紅色預警,短期內降雨量達到了270mm,是當地具有歷史水文記錄以來的最高值,暴雨引發山體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案例三:2017年7月11日,新津鱸魚養殖大戶陳老板投保鱸魚養殖2hm2,2017年11月初開始發病,死亡數量從每天40~50尾魚發展到每天5000尾/d死亡量,一個月時間因魚類被虹彩病毒感染導致池塘6萬kg鱸魚全軍覆沒。
案例四:2021年3月,青白江區姚渡鎮涼水村水產養殖戶蘇老板因池塘水質惡化,引發水體溶氧降低,當天死亡魚類缺氧死亡2.5萬kg。
根據自己的專業知識和工作經驗,多年累積重魚塘的修建、魚塘消毒、魚苗的選育、疫苗應用、水質檢測、日常管理等十多項水產關鍵環境進行管理,減少或避免損失的發生,探索水產養殖防災減災體系的建設。

魚塘選址應屬于養殖區域內,有良好水源、水質,通過歷史數據查詢不宜發生自然災害,池塘建設能夠獨立排放,同時池塘設計便于人工操作、魚類養殖,池塘建設堅固牢靠能抵御一定風險能力。如圖:未流水池養殖,之前采用底格欄柵取水,因上流泥沙雜質容易堵塞,導致斷水或潰壩風險,通過引進電站進水方式,減少潰壩或堵塞進水口風險,同時大壩增加水泥圓錐體,加固大壩同時可以對大型雜質過濾,增強大壩穩固性,減少大型雜質,減少堵塞和潰壩的風險。
池塘養殖隨著養殖技術的進步,單位畝產逐年提高,四川成都等地區大部分池塘魚年產量2000kg/667m2,根據魚類的餌料系數平均按1.5進行計算,年投喂飼料3000kg/667m2,魚類水分為70%~80%含水量,年魚類排泄物2000kg/667m2,對池塘徹底消毒,為魚類生長提供良好環境,真正做到好水養好魚。
建議每年魚類銷售完后對池塘底泥徹底清淤,將底泥做種植業的肥料;對不能清淤的池塘,可以采取帶水徹底消毒,殺滅池塘的有害生物和細菌,減少養殖期間疾病發生。
對養殖品種及魚苗選育的要求,能夠適應當地養殖品種,養殖戶有專業技能做支撐,養殖環境、水源水質等能滿足,最好做到養殖品種一年一輪換,減少疾病的依賴和疾病抗體產生,堅持魚苗選育優質苗、淘汰弱苗,提高產生效益。
疾病是水產養殖主要風險,包括病毒、細菌、真菌、蟲害等危害,傳統疫苗只針對草魚三病進行預防,通過注射方式,優點:效果好、缺點:操作困難,但我國名優魚疫苗仍處于空白,我積極聯系科研單位,針對“維氏氣單胞菌、愛德華氏菌” 滅活疫苗,應用到黃顙魚養殖中,減少黃顙魚因“一點紅、大肚子”病引發的死亡。目前通過三年的試點,接種客戶反應效果不錯,疫苗應用有效降低發病率。
科學養魚首要前提做到好水養好魚,良好的水質才能促進水產健康養殖,良好的水質具有合理的透明度、豐富的微生物、均衡的浮游動物、浮游植物,保障水色一日三變、“肥”“活”“嫩”“爽”的要求。
養殖水體主要包含水體硬度、水體溫度、水體溶氧、水體酸堿度、亞硝酸鹽、氨氮、硫化氫等指標影響魚類是否生存、良好生長的主要因子。
水體水溫:決定魚類是否生存、決定魚類投食量
水體溶氧:決定魚類是否生存、決定魚類投食量同時決定飼料轉化率等
亞硝酸鹽:影響魚體血紅蛋白載氧能力
硫化氫:影響魚體血紅素減少,影響溶氧吸收,引發魚類死亡
水產養殖主要設施設備:增氧機、投料機、發電機、第二水源、智能設備、增氧急救物資等,我司通過對養殖設施設備定期盤點、檢查能否正常使用、是否有備用相關設施設備,合理建設第二水源等方式轉移水產養殖風險助力水產健康、高產。
定期對高頻率出險客戶,及出險客戶進行魚類解剖,通過對水質監測、魚體體表目測、內臟器官目測、鏡檢等手段,了解死亡原因、指導養殖戶科學養魚,減少或避免養殖事故發生。
自然災害、極端天氣對水產養殖影響主要有:暴雨:導致池塘淹沒、塘壩垮塌、魚類逃跑、山洪水大量泥沙進入池塘,導致溶氧降低,引發魚類死亡。泥石流:山體滑坡引發泥石流導致池塘、魚類被淹沒,引發魚類損失。雷擊:魚塘空曠無樹木遮擋,未安置避雷針,引發雷擊事件,導致魚類死亡。如圖:氣象信息采集,魚塘安裝微氣象站,實時對天氣情況檢查,將相關數據傳播給客戶,讓客戶提請做好預防工作,針對未安裝的同和當地氣象局達成合作協議共享信息,提前做好防災減災工作。
我司秉承“專業人干專業事”的理念,整合資源,2018年我們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研發企業合作,共同為水產養殖戶研發打造包含水文、水質的風險預測、評估以及防災設備自動化控制等功能的防災減損系統,以實現水產養殖風險管理的可視化和智能化。通過能深入布置在養殖場各個環節的物聯網設備(如溶解氧、PH值、水溫等水質傳感器,如水位傳感器、微氣象站等)來收集一手數據,以實時分析、評估和預測風險發生的可能性,并提供風險預警。是智慧漁民風險管理云平臺。讓養魚戶提前知道了天氣、水質、疾病等的發生預警,有計劃做好預防、預案,準備,避免或減少不必要的損失。
強化水產養殖戶合理密度、推行輪捕輪放、降低水產養殖密度,同時提高水產養殖戶效益,轉移水產養殖風險,實現企業與農戶雙贏模式。
成都地區大部分魚類主要生長期在3月下旬~10月中旬,11月~來年3月為休漁期,如何利用休漁期,引導養殖戶處理池塘沉積的糞便,降低來年養殖風險。2021年11月26日,陳炳銀首創池塘“魚菌輪作”種植養殖循環新模式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實用新型專利證書,開創了保險行業在農業生產領域開拓創新先例。該模式引導養殖戶利用休漁期在魚塘種植羊肚菌,處理池塘沉積糞便,降低來年養殖風險的同時,促進了農戶增產增收,實現“一池兩品、雙豐收”。
我司積極與成都市各區縣農業主管部門、農業農村局、財政局等部門為水產養殖產業綠色發展獻言獻策,做好金融服務三農,助力鄉村振興,推進水產健康養殖。
2020年逐步對高頻率出現死魚的養殖和低洼地帶客戶等存在風險客戶進行引導,對養殖關鍵環境進行管理,指導綠色養殖,健康養殖,通過中航安盟理賠數據可以看出,賠付率73%,同比前十年理賠數據低8%,該防災減災體系還需不斷研究創新,進一步提升防災減災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