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群華
(云南省曲靖市國有海寨林場,云南 曲靖 655003)
曲靖市國有海寨林場位于南盤江曲靖段上游兩側的高山臺地上,總經營面積為1.77萬hm2,分布在富源、陸良、麒麟、沾益、馬龍二縣三區境內,南北長度為62.3km,東西寬度為38.5km。由10塊不相連的區域組成。海拔1915~2577m之間。屬季風氣候,全年受兩種來自不同地域氣團交替影響,每年11月至次年4月主要受到南亞熱帶西風環流氣旋所控制,天氣高溫干燥,為干季;每年5月至10月,主要被西南季風影響,水汽豐沛,此時為雨季;干濕兩季分明,雨季雨量較為集中,濕度很大,旱季時間較長。地表成土母巖以石灰巖為主,部分地段為砂巖、頁巖。由于石灰巖的淋溶漏水作用,林區內喀斯特型漏斗和巖溶洞較為多,山頂多數被石灰巖覆蓋,石漠化嚴重,地勢呈現北高南低,山梁寬敞,山脊陡峭,坡度較大,土層深度不一。
1980年華山松木蠹象首次發現在個舊市,1986年在曲靖市大面積發生,在曲靖市國營海寨林場危害面積達667hm2,華山松木蠹象在曲靖市國有海寨林場一年發生一代,主要危害華山松被壓、衰弱木,且能在健康植株的被壓、長勢弱、直徑2cm以上的枝條上完成生活史,由于該蟲在林內的存活年代已久,出現世代不整齊現象。主要以老熟幼蟲在蛹室內越冬,極少量以成蟲在被風的樹皮縫中越冬,越冬成蟲翌年4月初開始產卵,一般90多天后死亡,冬季存活的一期幼蟲在3月份左右,隨著樹液流動的加強而死亡。越冬老熟幼蟲翌年3月初開始化蛹,3月下旬至4月中旬為化蛹高峰期,4月中旬出現羽化成蟲,羽化高峰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5月中旬開始產卵,7月中旬至7月下旬為產卵高峰,6月中旬出現初孵幼蟲,孵化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下旬,10月中旬出現老熟幼蟲,12月上旬老熟幼蟲進入蛹室越冬。

圖1 華山松木蠹象生活史
成蟲個體差異較大,有一定期的飛翔能力,壽命長,最長達一年,通常多對成蟲寄生于一棵樹上。成蟲羽化時咬一直徑1.2~3.2mm和羽化孔,再1~2d后爬出,成蟲補充營養主要蛀食樹干、樹枝的韌皮組織,蛀食孔外小內大,外徑平均1.1mm,深平均0.4mm,成蟲取食后,取食孔流脂,造成樹勢衰弱。成蟲補充營養10~17d后開始交尾,每天多次交尾,最活躍在15~19時,交尾后10余d后開始產卵,也有60多d才開始產卵,產卵歷期長(從性成熟開始產卵時至成蟲生命結束),形成世代不整齊。卵主要產于樹勢衰弱的樹干中下部,部分產于枝條上,節疤處偏多。產卵時先咬一產卵孔,然后將產卵器伸入產卵孔中產卵,每產卵孔一般產卵2~3粒,最多的6粒,偶爾見一粒,平均每孔產卵2.72粒,卵在孔內無規則排列,卵產完后分泌一種褐色物質覆蓋于產卵孔上,形成產卵痕,產卵痕少見流脂現象(可能是成蟲分泌了一種物質覆蓋于產卵孔表面所致)。單雌成蟲平均產卵28.42粒,單雌產卵最高達71粒。雌雄性比1:0.938。
初產卵為半透明狀,呈淡黃色,逐漸變成乳白色,8~20d始孵化,平均孵化率達70%以上,室內孵化率達96%。
初孵幼蟲向四周取食,蛀食坑道無規則,以縱坑為主(偶見樹死半邊現象),隨著蟲齡的逐漸增加,食量不斷加大,至10月中旬開始出現老熟幼蟲,12月上旬老熟幼蟲開始進入蛹室越冬。
蛹初為乳白色,7~8d后復眼變成黑褐色,24~26d開始羽化。
10月份孵化的小幼蟲,在越冬的過程中,生長較慢,開春后,隨著樹液流動的加強、樹勢增強而死亡,不能完成生活史,所以形成一部分樹木流脂較多而多年不死的現象。

圖2 林木為害分級標準
在華山松林內,Ⅱ、Ⅲ、Ⅳ級木占10%以內為輕度為害,Ⅱ、Ⅲ、Ⅳ級木占30%以內為中度為害,Ⅱ、Ⅲ、Ⅳ級木占30%以上為重度為害。清理時間:于每年的10月至翌年3月底,華山松木蠹象在樹干內。
式
依照分類施治的原則,對于危害嚴重、地位級較差的林分,實施塊狀皆伐;對于為害中等和一般為害區,采取清Ⅲ、Ⅳ級木;對于一般分布區,采取結合撫育間伐進行。對于清理出的林木,采取集中刮皮處理,不能刮皮的,采取磷化鋁熏蒸處理,枝梢和樹皮要及時燒除(燒除時注意防止引發森林火災)。
對華山松木蠹象危害中、重度區域進行詳細調查,根據調查情況報請采伐計劃,嚴格執行采伐申報審批制度,計劃批復后請有資質的調查隊進行采伐作業設計,更新區域調查要求嚴格按作業設計規程進行,要求調查結果真實、設計規范合理、可操作性強。對重度為害區以塊況進行更新,300m×300m為一塊,塊與塊之間留150m隔離帶。
伐區撥交由市森林資源管理站、市林勘隊作業設計組、海寨林場、林區、采伐施工隊五方人員到現場指定伐區周界,填制伐區撥交單,經簽字后撥交采伐。
跡地采伐作業是伐區作業中第一道重要工序,作業質量將直接影響到森林資源的利用,在作業中必須達到下列要求:a與采伐施工隊簽訂采伐合同,明確雙方的責、權、利;b采伐施工隊持采伐證上山,嚴格按林木采伐許可證、作業設計和相關規定實施采伐,不得越界采伐,嚴禁超限額采伐;c加強采伐作業管理,作業區配備施工管理人員跟班作業,承擔技術指導、質量監督和采伐量統計等職責;d實施采伐作業時要控制好樹倒方向,保護好幼樹、幼苗、母樹及其他保留樹木;e為提高資源利用率,能利用的廢材不丟棄,梢頭、枝丫等剩余物,全部運出利用;f采伐結束時,工棚、楞場等木結構作業設施全部拆除清理;g在確保生產安全的同時,嚴防森林火災。
伐區驗收先由試點領導小組組織驗收,然后報請市草林業局復查。主要驗收實際采伐面積,蓄積量、出材量、樹種、采伐方式、地點、采伐范圍與采伐許可證規定的內容是否相符,填寫驗收單,明確責任,根據驗收結果編寫采伐驗收報告。
為改變原來樹種單一的現狀,在跡地內塊狀種植川滇榿木,實現針闊混交,由于混交林具有較強的隔離作用,能有效減少森林病害、森林蟲害、鼠害、森林火災等災害的發生和蔓延。
4.1.1 苗床地選地與整理
川滇榿木對苗圃地沒有較高要求,主要考慮生長條件和經濟性。首先考慮具有較好交通條件和距離造林地比較接近的區域,同時還要保證苗圃地的向陽性,要求地勢較平坦、排灌條件良好,能選擇一塊生地(無病蟲害)更好,選地要求以疏松的沙壤土為宜,頭年年底整地,整地時要對土壤進行消毒滅草處理,能夠對土壤用雜草雜灌覆土燒除效果更好。苖床地壟寬1.5m,壟溝深0.3~0.5m,長根據地形和作業操作方便而計定。苗床做好后,在苗床面上鋪一層3~5cm厚的基質土層。基質土要求做消毒滅菌處理。
4.1.2 種子采集及播種
川滇榿木種子資源豐富。每年12月份,當果序大部分由綠色變為黃褐色時,種子已成熟,應及時剪下果序,果序采回后晾曬3天左右,再放置于通風干燥的房間陰干,榿木種子一般當年年底采種,當年或次年春天播種。播種前對種子進行多菌靈溶液浸泡處理,促進種子發芽,預防病蟲害。
川滇榿木采用人工撒播育苗。現在很多地方采用育苗托盤,托盤育苗對苗床的要求不高,主要要求瀝水性好,苗床上鋪一層細沙就行,托盤基質土用腐質土和細沙土1:1混合,每穴2~3粒。
4.1.3 苗期管理
(1)苗床地期間管理
幼苗出土2~3cm后,除去覆蓋層松毛,細苗長出3片左右真葉時進行間苗或勻苗。在人工播種育苗時,往往出現密度不均勻導致出苗不整齊,需要間苗,間苗宜早不宜遲。間苗拔除生長不良的、有病蟲害、有損傷苗木,間苗一般分幾次進行。及時清除苗間雜草,適量澆水施肥,做好防高溫、防病蟲害工作。
(2)配制營養袋
容器育苗關鍵因素之一是配制營養土,營養土必須要有良好的物理性能,營養土要求質地松軟、鹽分含量低,這種土壤具有較強的保水能力和空隙度,有離子交換能力,不帶雜草和蟲子。營養土配制一般采用肥沃表土50%、腐殖質土30%、腐熟有機肥10%混合,加入過磷酸鈣0.2~0.3kg/m3,用0.02~0.05kg/m3的敵克松對土壤進行消毒處理,經過充分混合后采用塑料布密封10左右,采用規格為4cmx8cm底部和側面有排水孔的無紡布袋進行裝袋。
(3)移入營養袋后期管理
苗木長到4cm左右,及時移入營養袋內繼續培育。移入營養袋內后,及時搭建遮陰網,在清晨或者傍晚掀開遮陰網進行噴灌。及時清除雜草,間隔15d左右噴施葉面肥,間隔10d左右用多菌靈或百菌清900倍液交替噴施。出圃前一般要停止澆水,減少營養袋的重量,便于搬運,干旱地方在苗木出圃前一定要澆足水。苗木高度達到10~25cm左右,主桿木質化后即可出圃用于造林。
4.2.1 跡地整地
在冬季對采伐跡地表剩余植被進行清理,要求清理干凈,地表剩余植被平鋪在地塊內,待地表剩余植被干燥后,報請計劃燒除。計劃燒除時應在地塊周圍鏟出20m寬防火隔離帶,以防跑火串燒到其他地方,地表剩余物要盡量燒除干凈。地表剩余物數量多少直接影響燒除效果,海寨林場地處亞熱帶,雨水氣溫適宜,地表植被較多,清理難度大,但燒除效果較好。造林這塊地計劃燒除后,能有效清除病蟲害,又增加土壤肥力。
4.2.2 造林間及技術
根據本地區雨季來臨的時間,確定造林時間,雖然容器苗造林相對季節性不強,但要提高成活率,降低造林成本,季節性很重要。在曲靖地區造林,根據氣候特點,造林時間在6~8月進行。并適時掌握好雨情,經過一兩場透雨后、土壤含水適宜后開始造林,川滇榿木苗要求盡量做到就地就近采供,避免長途運輸而降低苗木品質,從而影響造林成活率。
4.3.1 幼樹撫育
幼樹撫育能有效促進幼樹的生長。川滇榿木造林成活后生長速度較快,造林的下一年就應該撫育,一般在夏季的晴天進行,主要進行塘周圍雜草清除、塘內松土等;到第3年也要對塘周圍繼續除草松土。5年達到郁閉后,要及時進行修枝撫育。
4.3.2 幼林管護
造林講究“三分造,七分管”,川滇榿木造林后期高保存率的關鍵在于幼林管護。川滇榿木造林成活后安排專人劃定負責區進行管護,對造林地塊及時進行封山育林,嚴禁在造林地塊內放牧、割草。并做好造林地塊的防災防火工作。
海寨林場華山松純林面積大,遭受華山松木蠹象為害較為嚴重,通過華山松木蠹象在海寨林場發生情況及生活史,掌握華山松木蠹象的為害規律,有針對性對華山松木蠹象為害區域進行分類治理,特別對華山松木蠹象為害重災區進行塊狀更新改造,以保留150m寬的華山松隔離帶,形成針闊混交林。對抑制華山松木蠹象的蔓延起到較好效果。從嚴格執行更新跡地采伐規程,充分合理利用采伐木材,到川滇榿木造林技術等方面分析探討,總結經驗,為今后在高海拔地區蟲害木跡地更新提供依據,為林業的健康發展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