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征,董勇,楊文義,武利萍,魏書堂,仝甲釗,王航宇,譚莉霞
(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 消化內科一病區,河南 開封 475000)
內痔發病率高,其癥狀比較隱匿,且易反復發作,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1975 年—1997年,我國中醫肛腸學會組織的普查中顯示,國內肛腸疾病總的發病率為59.1%,其中痔的發病率最高(51.56%),在全部肛腸疾病中占比87.25%,內痔的發病率是最高的(52.23%),其次為混合痔(21.05%)和外痔(14.04%)[1]。有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越大,痔的發病率越高,35~59 歲是最高發的階段[2-3]。目前,無權威研究證實性別是否與痔的發生相關[1]。痔發生的常見原因是肛墊及其支撐組織彈性降低,或者內括約肌發生痙攣[4]。另外,辛辣油膩飲食、過量飲酒、長期站立等不良生活習慣,以及錯不良的排便方法和習慣,均會引發痔[2]。痔主要表現為不規則出血、肛門部腫脹、脫出、排便疼痛、肛門部瘙癢,以及肛門部各種不適等,尤其當出現出血癥狀時,患者會出現恐慌心理,甚至有人認為患了結直腸腫瘤,希望早日確診及時治療。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發展,目前痔瘡的治療方案有:中醫學的辯證論治、保守治療(飲食療法、坐浴、磁療、藥物療法-緩瀉劑、鎮痛藥等,局部外用藥等)、器械治療(膠圈套扎、注射法等)、手術治療(痔切除、經肛痔動脈結扎術等)等多種治療方案[1]。內鏡下內痔套扎術(EHL)是在內鏡輔助下行痔治療的一種微創技術。目前,EHL 是痔瘡治療常用術式[5]。本研究就EHL 治療方法的臨床療效、并發癥及復發率等情況展開論述,旨在讓更多內痔患者了解EHL 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收集2020 年3 月到2021 年3 月在河南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療的60 例Ⅰ~Ⅲ度內痔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根據手術方案不同,將其分為傳統套扎術組和內鏡下套扎術組,每組30 例。內鏡下套扎術組男13 例,女17 例,年齡33~62 歲,平均(46.47±9.40)歲,其中Ⅰ期5 例,Ⅱ期12 例,Ⅲ期13 例。臨床癥狀:痔核脫出者23 例、疼痛者21 例,腫脹者25 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18例,影響生活質量者6 例,輕度影響生活質量者6例。傳統套扎術組男15 例,女15 例,年齡30~65歲,平均(46.93±10.93)歲,其中Ⅰ期4 例,Ⅱ期13 例,Ⅲ期13 例。臨床癥狀:痔核脫出者22例、疼痛者23 例、腫脹者26 例,嚴重影響生活質量者19 例,影響生活質量者5 例,輕度影響生活質量者6 例。經臨床確診,患者及家屬簽署知情同意書。入選患者均因“不規則便血”而入院,最終被診斷為內痔。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中國消化內鏡內痔診療指南及操作共識(2021)》[6]中出血性內痔的診斷標準,均為Ⅰ~Ⅲ度內痔;②同意進行EHL、傳統痔瘡套扎術治療的Ⅰ~Ⅲ度的出血性內痔,治療依從性較高,能完成隨訪者。③具有正常的認知功能,精神無異常;④前期經藥物進行保守治療效果不佳或無效者。排除標準:①高敏體質者;②具有炎癥性腸病、全身性感染或其他比較嚴重的疾病;③合并外痔者;④合并直腸癌或惡性腫瘤者;⑤患有凝血功能異常和/或血液系統性疾病;⑥妊娠期、產褥期。
1.2.1 器材 該項研究所用的器材有內鏡(潘泰克斯胃鏡A116725、腸鏡A111426)、一次性使用內鏡套扎器(天醫內鏡用套扎器;購自天津市天醫醫用生物材料研究公司)6 環,套扎器中附有透明帽。
1.2.2 手術方法 治療組:①術前準備:患者治療前3 天少渣飲食、禁食帶籽類水果、蔬菜及食物,治療前一天晚上7 點、當日早上5 點分別口服2 盒復方聚乙二醇電解質散(生產廠家:舒泰神(北京)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批號:H20040034),每盒均用750 mL 溫水沖服做腸道準備。術前禁水4 小時,禁食12 小時;入選患者均進行常規的術前檢查,包括血尿常規、胸部CT片、心電圖、凝血四項、血糖、傳染病等。向患者及家屬仔細介紹內鏡下痔瘡套扎術的目的、方法、安全性、治療效果等,使其消除緊張和恐懼的情緒,積極主動配合手術,并面簽手術知情同意書后至內鏡室準備醫療器材。②術中處理:患者實施左側臥位,采取靜脈麻醉,術中全程檢測患者基礎生命體征。術者應用潤滑劑給患者行肛診,明確肛門及括約肌的緊張度,肛管及直腸的內壁情況。術中先應用腸鏡進境至回腸末端,檢查完結腸,退鏡至肛門口齒狀線處再次觀察痔瘡情況,給于分級判斷。更換胃鏡,安裝套扎器、戴透明帽,患者體位不變,采用胃鏡下套扎方法,將潤滑油涂抹到透明帽的外表部,增加其潤滑性,自肛門緩慢插入胃鏡,進行注氣,擴張直腸的腸管。倒鏡方法觀察肛竇的內痔情況,完全暴露內痔的痔核以及齒狀線,當胃鏡最前端透明帽360°全方位接觸內痔時,啟動吸引器,負壓達到8~13 kPa,將內痔完全吸入到透明帽中,并進行持續吸引,將多環的套扎器柄進行順時針旋轉,直到完全放出套圈,表明完成套扎。將內鏡的吸引紐松開,然后注入少許空氣,輕輕將內鏡收回,將已經被套扎的內痔完全釋放,如果有2 個以上內痔,可進行多次如上操作步驟,進行多次套扎治療[7-9]。③術后處理:術后當日,選擇平臥位休息,可自行下床去衛生間,適量飲水。術后1~2 d根據患者恢復情況逐漸從流食過渡到半流食及普食。叮囑患者保持肛門清潔與干燥。
傳統套扎術組:傳統套扎術組采用傳統痔瘡套扎術進行治療內痔,術前常規灌腸,使腸道的清潔度良好,確定直腸排空,術前8 小時禁食、禁水。采取蛛網膜下腔麻醉,患者采取平躺位,待麻醉起效后,采取右側臥位進行手術,常規進行鋪巾、消毒。完全暴露內痔的痔核以及齒狀線,采用彎血管鉗完全夾住內痔的根部,立即采用7號絲線進行結扎。手術結束后進行止血,徹底消毒,采用加壓包扎進行處理。術后囑咐患者飲食和平時注意事項,確保大便濕潤和排便通暢。根據患者需求,給予止痛、補液、抗炎等對癥治療。術后養成排便習慣,盡量每日晨起進行排便,便后換藥。
比較兩組患者圍手術期指標(手術時間、術中總出血量),恢復情況(總住院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傷口愈合時間)。比較兩組患者術后4 h、8 h、24 h 時疼痛程度。比較兩組患者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兩組患者術后1 周內并發癥發生率(肛門墜脹、出血、排便困難)。比較術后6 個月后兩組患者復發率。
①療效評估[10]。治愈:患者無疼痛、便血、痔核脫落;有效:患者無便血,痔核脫出癥狀改善,內痔顯著變小;無效:便血等癥狀無改善,內痔大小無變化或惡化[11]。總有效率=[(治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②疼痛程度[12]:術后4 h、8 h、12 h,使用視覺模擬評分(VAS)評估兩組疼痛程度,分值為0~10 分,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劇烈。③康復指標:統計兩組總住院時間及創面愈合時間。④并發癥發生情況及復發情況:術后1 周內并發癥發生情況(肛門墜脹、出血、排便困難),比較術后6 個月兩組患者復發率。
采用SPSS 21.0 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量資料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方差分析,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或非參數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內鏡下套扎術組手術時間、術中總出血量、總住院時間、術后首次排便時間、傷口愈合時間均明顯小于傳統套扎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恢復時間比較(n=30,)

表1 兩組圍手術期指標、恢復時間比較(n=30,)
術后4 h、8 h、24 h 時內鏡下套扎術組VAS評分明顯低于傳統套扎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術后不同時間點疼痛度VAS 評分比較(n=30,,分)
內鏡下套扎術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套扎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治愈率和總有效率比較[n=30,n(%)]
術后1 周內內鏡下套扎術組患者肛門墜脹、出血、排便困難等發生率明顯低于傳統套扎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n=30,n(%)]
術后6 個月內,內鏡下套扎術組治療有效的29例患者中,1 例發生復發,復發率為3.45%(1/29)。傳統套扎術組治療有效的23 例患者中,7 例發生復發,復發率為30.43%(7/23)。內鏡下套扎術組復發率顯著低于傳統套扎術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治療前,倒鏡觀察顯示痔核明顯凸出;內鏡下套扎后(治療后)痔核呈紫色缺血狀,可見藍色套扎環;治療6 個月后復查,痔核已消失。見圖1。

圖1 EHL 治療前后內鏡下表現
痔瘡形成原因與患者的飲食結構、飲酒習慣、職業關系、肛門部感染、排便情況、慢性病、基礎病、腸道病、腹內壓增高以及遺傳等多種因素息息相關。發病的早期一般不會出現顯著的癥狀,但是隨著時間的延長,病情逐漸發展,臨床根據發病部位的不同,將痔瘡分為外痔、內痔及其混合痔三大類。肛管齒狀線以上的痔瘡叫內痔,齒狀線以下的痔瘡為外痔,內外痔兩者兼有則為混合痔,臨床上以內痔較為普遍[13]。上世紀末至今,隨著醫學的迅速發展,痔瘡的治療方法多樣化。EHL 技術始于1998 年,具有較高的安全性和有效性。BERKELHAMMER 等[14]研究顯示,EHL 采用倒鏡方式使得操作視野好,操作靈活簡便,患者疼痛程度低,可多次套扎,是一種安全、有效的治療方法。其中內鏡下行負壓套扎術能直視病灶進行操作,避免了因盲目套扎操作引發的相關并發癥。內鏡下負壓套扎術將透明帽和套扎器安裝在內鏡頭端,可在直視下確定病灶部位,采用負壓法把內痔吸進透明帽,釋放套扎環,準確定位,將痔核根部用膠圈結扎,然后收縮膠圈,壓迫內痔血管,迅速減少內痔的供血量,使其快速缺血、壞死,導致痔核逐漸脫落,殘留的創面可以逐漸愈合,上移肛墊位置,黏膜肌纖維會粘連,導致肛墊位置較高,從而恢復直腸下段正常的結構[15-16]。
相關研究[17]發現,Ⅰ~Ⅳ期的內痔,采用EHL 治療有效率高達89.0%,且疼痛較輕,出血較少,并發癥少。王軍民等[18]研究也證實,EHL治療內痔的有效率顯著高于傳統的套扎術,手術時間短,治療過程舒適,基本無痛,治療效果確切,安全性高。
通過相關研究及本院對EHL 治療后患者的臨床觀察,其治療方法治愈率高,術后并發癥較少、復發率相對較低,總住院時間短、節省醫療費用,是一種安全性和有效性均較高的微創方法,該手術方式有臨床推廣應用價值。相信隨著內鏡技術的發展及對內鏡下微創手術研究的深入,內鏡下內痔治療的技術將不斷提高,從而為廣大患者提供更優質的治療方案,為有痔者帶來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