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芳瑤,張江林,唐云紅
(1.中南大學湘雅公共衛生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2.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湖南 長沙 410000)
深靜脈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是血液在深靜脈內發生凝固形成血栓,從而引起的靜脈回流障礙,臨床表現可表現為肢體疼痛、腫脹、皮溫增高、靜脈曲張等癥狀,更有甚者血栓脫落,并發肺栓塞,導致患者死亡[1-2]。下肢深靜脈血栓是動脈瘤介入術后較常見的并發癥之一。動脈瘤介入術后若發生下肢DVT,則會延長患者的住院時間,降低生活質量,增加醫療費用。本研究希望能夠通過分析出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患者術后發生深靜脈血栓的相關危險因素,對預防術后患者下肢DVT 發生采取及時、有效的措施,降低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
回顧性分析2018 年1 月至2020 年12 月入住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顱內動脈瘤介入手術后患者共595 例作為研究對象。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為患者術前及術后進行DVT 診斷。其中112 例發生下肢DVT 的患者為發生組,483 例未發生下肢DVT 的患者為未發生組。
根據閱讀大量的相關文獻指南納入相關研究指標,并收集患者住院前后的臨床資料,包括年齡、性別、體質量指數(BMI)、吸煙史、術前有意識障礙、格拉斯哥評分(Glasgow Coma Scale,GCS)、術后臥床時間(是否超過72 h)、下肢活動障礙、術后是否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藥物、有無并發腦出血、有無肺部感染、有無高血壓、有無糖尿病、有無高血脂為危險因素。
使用EXCEL2019 制定表格建立數據庫,使用SPSS 21.0 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算DVT 發生率。計量資料使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篩選出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意義的因素進行二分類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以P<0.05 有統計學意義。
彩色多普勒超聲顯示,112 例下肢DVT 患者中,血栓位于左下肢58(51.8%),右下肢28 例(25.0%),雙下肢26 例(23.2%)。靜脈受累部位見表1。

表1 下肢DVT 累及肢體和靜脈分布
癥狀:89 例(79.5%)術后顱內動脈介入術后發生DVT 后無明顯臨床癥狀,23 例(20.5%)患者有相關癥狀,其中,單純患肢腫脹的癥狀最常見有18 例,單純下肢疼痛的癥狀有2 例;同時合并患肢腫脹、下肢疼痛、皮溫增高三種癥狀有3 例。體征:43 例患者中Homans 征或Neuhof 征陽性。
單因素分析結果提示年齡>60 歲、BMI≥25 kg/m2、吸煙、術前有意識障礙、GCS 評分≤8 分、術后臥床時間大于72 h、腦出血、下肢活動障礙、肺部感染、未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這些因素在兩組之間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相關因素與下肢DVT 發生的單因素分析(例)
將單因素分析中有統計學差異的因素進行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結果表明BMI≥25 kg/m2、吸煙、術前有意識障礙、臥床時間大于72 h 是顱內動脈瘤行介入栓塞術后發生下肢DVT 的獨立危險因素,見表3。

表3 發生下肢DVT 影響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 回歸分析
在本研究中,左下肢發生深靜脈血栓概率高于右下肢高,與相關文獻結果相同[3]。DVT 的分布與血管的解剖有關,右側髂總動脈與乙狀結腸從前面跨越左側髂總靜脈,左側髂總靜脈可能出現管腔受壓縮小,從而使靜脈血液回流受阻,致血栓形成幾率增加。靜脈血栓常見發生的部位為小腿肌間靜脈、腓靜脈、脛后靜脈[4]。本研究中,患者發生下肢DVT 的靜脈主要位于肢體遠端,小腿肌間靜脈發生最多,這是由于下肢靜脈血液流動緩慢,同時,如果有臥床時間較長,肌肉泵的功能會下降,從而導致下肢靜脈血流瘀滯,從而出現深靜脈血栓。
BMI 是國際上常用于衡量人體胖瘦程度一個指標。計算公式為:BMI=體重÷身高2。肥胖癥與DVT 關系密切,肥胖癥是炎性反應和血栓形成的主要原因。肥胖已經被認為是一種高危因素[5]。有研究表示,若BMI 大于30 kg/m2,DVT 發生風險可能增加約1 倍[6]。本研究中,也證實BMI 和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發生下肢DVT 有統計學關系。
本研究中,吸煙史是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發生下肢DVT 的危險因素。有研究中也得出結論:吸煙是患者術后發生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有吸煙史的人比從不吸煙的人患靜脈血栓的風險更大[7-8]。相關研究表明,煙草中的尼古丁會引起血小板增多和聚集[9],其中可能與吸煙損傷內皮細胞并刺激釋放炎癥因子,而炎癥與血管內血栓形成是相互補充,相互依賴和促進的關系的[10-12]。
多項研究結果證實臥床時間長和肢體活動障礙及肢體制動能夠引起血流速度降低,同樣是深靜脈血栓發生的高危因素[13-15]。本研究中,臥床時間大于72 h 是動脈瘤介入術后發生DVT 的危險因素,先前研究結果較一致。從血液流變學的角度來分析,長期時間長可以導致肢體的血液循環減慢,血流淤滯形成血栓;在凝血機理上,血管內皮損傷后,內皮損傷部位的白細胞粘著增多,激活了凝血系統,從而進一步加劇了高凝狀態[16]。
有文獻報道,意識障礙是腦卒中患者發生DVT 的影響因素,術前發生意識障礙的患者發生DVT 的風險遠大于清醒腦的患者[17]。黃金山等[18]在腦卒中癱瘓患者研究DVT 形成的危險因素,分析意識障礙同樣是患者發生DVT 的獨立危險因素。在本研究中,術前有意識障礙患者是深靜脈血栓發生的危險因素。術前意識障礙者其臥床時間長能夠引發DVT。另外,意識障礙患者肌肉收縮力度下降,且減弱對深靜脈的擠壓作用使靜脈回流變差以及血液緩慢[19],致使下肢更易形成深靜脈血栓。
綜上所述,DVT 形成是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絕大部分患者無明顯臨床癥狀和體征,有臨床癥狀的則主要表現為患肢腫脹、下肢疼痛、皮溫增高。左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率高于右下肢,小腿肌間靜脈血栓發生率最高。BMI≥25 kg/m2、吸煙、術前有意識障礙、臥床時間大于72 h 是顱內動脈瘤患者介入術后下肢深靜脈血栓的危險因素。對于有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危險因素的顱內動脈瘤介入術后患者,應該盡早采取針對性的預防措施,減少下肢深靜脈血栓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