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主編

林暢松,現任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二級),長期致力于沉積學和沉積盆地分析研究。先后承擔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973項目課題以及部、企業重點攻關項目的研究工作,在陸相或構造活動盆地層序地層學、疊合盆地構造—古地理、邊緣海沉積動力學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的研究成果。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專、譯著及教材10多部,獲國內外專利10多項。榮獲中國留學回國人員成就獎,國家科技成果進步二等獎,省部級科技成果一、二等獎等20多項獎勵,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曾擔任AAPG Bulletin副主編,現任《沉積學報》、《現代地質》等刊物副主編,美國石油地質學會榮譽會員,中國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

朱筱敏,中國石油大學(北京)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市高校青年學科帶頭人和CNPC新世紀學術帶頭人,國家精品課程、資源共享課程和國家一流課程《沉積巖石學》和《石油地質基礎》主講教師,《地質工程專業優秀教學團隊》國家教學團隊負責人;榮獲2次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第三屆黃汲清青年科技獎、第11次李四光地質科學獎、第六屆國家高校教學名師獎、2016年AAPG穆雷杰出教育家獎。首批入選國家人事部“百千萬人才工程”,享受政府特殊津貼,2014年被湖北省(長江大學)聘為“楚天學者”特聘主講教授。在陸相沉積盆地盆地構造—巖相帶分析、湖盆層序地層模式和“源坡控砂”作用、源—匯系統與淺水三角洲、碎屑巖(泥頁巖)儲層孔隙形成機理、地震沉積學及多類型砂體響應模型研究等方面開展了系統研究,已有13項科研成果獲省部級科技進步獎,合作發表530余篇學術論文,合作出版6部專著和6部教材。擔任中國石油學會理事,Journal of Marine and Petroleum Geology、《地質論評》、《高校地質學報》和《古地理學報》副主編及《沉積學報》、《石油學報》、《石油勘探與開發》、《地學前緣》等期刊編委。

邵龍義,北京市教學名師,北京市優秀教師,教授(二級),博士生導師。曾獲孫越崎青年科技獎、中國地質學會青年地質科技獎銀錘獎、煤炭行業技能大師(教科研人員),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獎勵計劃。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國家油氣重大專項專題等30余項科研項目。兼任教育部地質類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中國地質學會沉積地質專業委員會副秘書長、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巖相古地理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煤炭學會煤層氣專業委員會委員、中國石油學會石油地質專業委員會委員;兼任Journal of Palaeogeography?English,Atmosphere、《地質學報》(2013—2019)、《中國科學:地球科學》、《地質論評》、《地學前緣》、《沉積學報》、《石油勘探與開發》、《礦業科學學報》、《煤炭科學技術》、《煤田地質與勘探》、《中國煤炭地質》等雜志編委及《古地理學報》副主編,Journal of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共同主編。獲得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5次;出版專著16部,發表論文400余篇,其中SCI數據庫收錄110篇,H指數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