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宇芬,趙芷岑,楊唯祎,董姝娜
(長春師范大學地理科學學院,吉林 長春 130032)
自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城鄉二元結構加深也伴隨著城鎮化進程的加速。為了緩解城鄉分割、土地分治、人地分離的“三分”矛盾[1],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要求從根源上縮小城鄉差距,建立起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2],推動鄉村振興。
針對不同地區的資源稟賦及地域特色,學者們從內需發力和外需導向展開對鄉村振興路徑的研究。鄉村內需發展動力有利于為人口集聚和產業發展提供資源支撐,通過發展鄉村旅游業,可以釋放農村發展新潛能[3],而改革土地制度能激活鄉村人口、土地和產業等關鍵發展要素[4],從農民主體角度來探究,鄉村社會以農民的組織化將重新凝聚內生發展動力[5]。城市與鄉村是一個有機體,只有二者相互支撐,政府與市場的耦合作用逐步增強,農業農村才能置于優先發展地位[6]。由此可見,釋放農業農村潛能、擴大發展內需動力是推動鄉村振興的必然要求,而縮小城鄉差距、構建協調發展城鄉格局有利于增強農村農業發展動力,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首要突破口。
黨的十九大在鄉村振興戰略中對農村產業發展提出“產業興旺”的要求,產業作為城鄉融合發展的經濟紐帶,具有縮小城鄉差距、擴大鄉村內需動力的重要作用。學術界的研究視角集中在各個尺度,朱長明[7]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農村的產業融合發展質量進行了測度,張峰等學者研究了黃河三角洲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8-10]。而在省域層面,產業融合研究集中于農業發達地區 ,尺度進一步縮小,姚石等[11]對杭州市的產業融合水平展開綜合評價。綜上發現,微觀尺度下,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產業融合趨勢明顯,更便于進行研究考察。學者們在城鄉融合和產業融合方面已經取得了豐富的成果,為進一步考察城市與鄉村產業融合問題,本文以吉林省長春市的市轄區和縣域地區為研究對象,基于PSR模型建立起城鄉產業融合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以2006—2020年為研究期,對長春市市轄區、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及公主嶺市5個空間單元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進行實證分析,同時細化各級指標分析,對5個空間單元進行層次聚類,以期為長春市制定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政策及實現鄉村振興提供理論依據。
長春市位于吉林省中北部地區,地處東北平原腹地,大面積的平原分布和豐富的黑土資源為農業生產打下了堅固的基礎。截止2020年,長春市糧食作物耕種面積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95%,長春市農業發展現己成為吉林省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吉林省省會,長春市實現城鄉產業融合、增強鄉村產業發展動力顯得尤為重要。基于數據的科學性和可獲性,本文根據行政區劃分,將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研究細化,以長春市市轄區、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及公主嶺市為研究對象,對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進行分析。
1.2.1 熵值法
本文以長春市為研究對象,選取2006—2020年的數據進行橫向對比,樣本數量小于變量數量,因此選擇熵值法進行評價分析,以進行定量與定性相結合的研究[12]。為了消除各評價指標的量綱影響,需對原始指標的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再計算第i年第j項指標值的貢獻度Pij,公式如下:
(1)
計算信息熵ej,公式如下:
(2)
計算指標權重wj,公式如下:
(3)
通過構建森林旅游業高質量發展綜合計算模型,將各指標數據與對應指標的權重值分別相乘,然后求和。公式如下:
(4)
其中,S為綜合評價指數,wj為第j項指標的權重,xij為經過標準化處理后的指標值。
1.2.2 層次聚類分析法
該方法針對定量數據進行研究,探索分析項的類別歸屬,對分析項基本特征進行描述。本文根據連續變量使用歐氏距離法度量所有樣本之間的親疏區間[13]。
本文結合鄉村振興的戰略要求,同時根據城鄉融合及產業融合的發展過程,從壓力、狀態、響應三個層面依次展開評價,基于PSR模型構建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測度指標體系。當前我國城鄉之間最大的矛盾可以用城鄉二元結構來概括,包括城鄉居民的收入差距、購買力差距及人口數量差距,收入差距使用城鄉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例指代,因此城鄉二元結構的存在成為城鄉產業融合過程中的主要壓力。在城鄉產業融合的壓力之上,通過地區人均生產總值、財政收入水平、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來統一體現地區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反映城鄉產業融合的狀態,也側向反映政府對城鄉產業融合所作的政策調控。以第三產業占比、農業現代化水平、工業企業利潤來佐證地區城鄉產業融合響應機制,第三產業作為地區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平臺,對經濟的貢獻率與經濟發展質量成正比,農業現代化水平使用農業機械化耕地面積來指代,而工業生產水平越高,地區產能潛力越大,有利于城鄉產業融合的產生與發展(表1)。

表1 城鄉產業融合水平評價指標體系
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吉林省統計年鑒》(2006—2020)、《長春統計年鑒》(2006—2020)、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地區政府工作報告、相關政府統計部門網站等。涉及人口的數據均以當地常住人口為準。
本文根據熵值法,得到鄉村振興視角下長春市各地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的整體評價分析。
本文首先對2006—2020年長春市市轄區、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的城鄉產業融合準則層和指標層進行綜合測度,即城鄉二元結構、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和融合響應機制的變化趨勢,如圖1和圖2所示,通過分析可以發現:

圖1 2006—2020年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準則層測度變化趨勢

圖2 2006—2020年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指標層測度變化趨勢
橫向來看,2006—2020年間,準則層指標權重變化幅度較小,呈現平緩、略有波動的趨勢。結合指標層分析來看,地方財政收入指標與規模工業企業利潤指標權重遠遠超過其他指標,人均生產總值指標的權重也處于較高水平,而城鄉收入差距、城鄉人口差距及城鄉消費水平差距的得分一直處于最低區間。由此可以發現,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和融合響應機制對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的貢獻度處于靠前水平,與城鄉產業融合過程有著緊密關聯。而城鄉二元結構對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有著制約作用,作為融合發展過程中的壓力一直存在。
通過縱向觀察分析,2006—2010年,指標層數值整體變化幅度較小,說明長春市在這個階段并沒有出現城鄉產業融合的趨勢,城市和鄉村作為兩個獨立的個體存在,聯系較為松散。而2010年后,指標層內的綜合經濟發展水平的貢獻度開始下降,城鄉二元結構的貢獻度開始上升,說明在2010年,長春市城鄉產業在城鄉二元結構加劇和綜合經濟發展趨勢低迷的刺激之下,開始產生融合,處于起步階段。2010—2014年,各個指標都呈現出波動起伏的狀態,在“十二五”期間,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過程受到經濟政策的影響,具體表現為:固定資產投資、人均生產總值對城鄉產業融合的貢獻率逐漸增強,整體經濟發展呈現良好態勢。2014—2020年,城鄉二元結構對城鄉產業融合的影響力逐漸減小,而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及融合響應機制對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貢獻度逐漸持平,對城鄉產業融合的正向影響在磨合中實現和諧共進。
綜上分析,城鄉產業融合是一個復雜的過程,主要受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和融合響應機制的影響,鄉村振興、東北全面振興等方針政策的實施與城鄉產業融合有著密切聯系。城鄉二元結構一直伴隨著城鄉發展過程而存在,盡管對于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的阻礙作用較小,但城鄉差距一直也是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過程中的驅動力,其存在也反映出城鄉產業融合是城鄉一體化的趨勢之一。
本文運用加權求和模型,將指標權重與評價數據相結合,得到長春市市轄區及4個縣域地區2006—2020年城鄉產業融合水平得分,并運用系統聚類分析方法,對5個地區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進行分類。
由表2可見,長春市市轄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在研究期內一直處于領先位置,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及公主嶺市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與長春市市轄區存在較大差距。通過對長春市各地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可以發現,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在2020年的城鄉產業融合發展水平低于研究期內的平均值,說明局部地區與整體融合情況產生了分割。長春市市轄區和農安縣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的中位數皆出現在2007—2008年,說明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過程較穩定,呈現持續增長的狀態;而榆樹市、德惠市及公主嶺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的中位數位于2015—2020年間,即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的潛能還處在尚待開發的階段。

表2 2006—2020年長春市各地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測度值分析
長春市市轄區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一直較為穩定,并且位于高水平,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最低值出現在2010年,于2020年達到最高峰。長春市市轄區作為經濟重心地區,有效利用區位、人口等社會資源方面的優勢,對鄉村地區形成了較強的輻射帶動作用,通過鄉村旅游等就地城鎮化的方式,拉動鄉村地區產業發展內需,促進經濟增長,在產業上與鄉村地區實現融合。從長遠來看,長春市市轄區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依然有較大提升空間,有望朝著城鄉一體化格局轉變。
在2006—2020年期間,農安縣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一直在0.15~0.30波動,整體發展較為穩定,間接性出現上下浮動趨勢,處于低增長狀態。通過數據整理發現,農安縣城鄉產業融合壓力較小,城鄉產業融合機制較好,體現在工業發展基礎好,農業現代化水平高,與其他地區在經濟上有著良好互動。城鄉產業融合需要一定的經濟空間才能實現,而農安縣在發展過程中遇到了基礎設施不完善的發展瓶頸。2019—2020年,農安縣城鄉產業融合水平開始大幅度下降,城鄉產業融合有待進一步推進。
榆樹市位于長春市的東北方向,在四個縣域中與長春市市轄區的地理距離最遠。受地理距離影響,長春市市轄區對榆樹市的拉動作用不強,2006—2020年,榆樹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整體較好,與其他三個縣域相比較而言,與長春市市轄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最為接近。2010—2012年,榆樹市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位于縣域前列,發展勢頭強勁。究其原因,榆樹市位于黑龍江省與吉林省的交界處,同時與吉林市和松原市相鄰,交通要塞使得榆樹市的城鄉產業融合實現空間上的貫通,為城鄉產業融合創造了有利條件。
德惠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在2006—2020年間波動起伏較大,波動曲線呈現規律的倒V型,說明德惠市的城鄉產業融合過程不穩定。2014年,德惠市出現波峰,達到產業融合水平最大值,而在2018年,德惠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趨近于2006年的最低值,呈現離散狀態,進一步說明德惠市的城鄉產業融合有進一步縮小的趨勢。
公主嶺市在2006—2020年期間,整體城鄉產業融合水平與其他四個地區差距較大,最小值、最大值、平均值均低于另外四個地區。但從中位數分布來看,公主嶺市的中位數分布在2015年,在城鄉產業融合過程中,發展勢頭較好,具有廣闊的融合空間。2020年,公主嶺市正式由長春市代管,因此城鄉產業融合還需要一定的磨合適應時間。
綜上分析,長春市各地區在2006—2020年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呈現穩定增長狀態,長春市市轄區發展勢頭較好,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而縣域地區依然存在經濟發展低迷,城鄉產業融合驅動力弱的現狀問題。
利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2006—2020年長春市市轄區、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及公主嶺市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進行層次聚類分析。結果表明,長春市5個地區被分為兩個族類。第一類是長春市市轄區,以城鄉產業融合高水平地區單獨作為一類。長春市市轄區利用資源優勢和區位優勢,形成了城鄉融合主導產業的同時推動新興產業的形成。第二類是縣域地區,分別是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公主嶺市,縣域經濟發展實力弱,難以形成新興產業促進城鄉產業融合。但從長春市的二類區域數量上來看,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依然具有較大潛力。
在新形勢的推動下,長春市城鄉產業實現深度融合是改善城鄉關系的首要立足點。在充分對現狀進行評價之后,應順應城鄉發展規律,打通城鄉產業實現融合的各類渠道,推動城鄉結構實現高質量優化。本文基于定量化研究對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現狀進行評價,提出以下建議。
從前文研究中發現,長春市整體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不高,結合發展現狀分析發現,長春市城鄉差距水平較大,存在嚴重的城鄉二元結構。在充分尊重鄉村發展規律的基礎之上,因地制宜地選擇合理的產業動能拉動內需顯得十分必要。在長春市實現城鄉產業融合的過程中,應發揮長春市農業優勢,努力實現農業高質量發展,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升級。長春市在發展農村農業現代化上具備自然資源優勢,同時國家在政策上也對東北地區這一糧食“壓艙石”給予政策支持。打造農業優勢集群有多種方式,一是通過培育特色產業與農業相結合,結合鄉村旅游、文化旅游等方式,激發農業生產活力,使農村經濟業態更為豐富;二是做強農產品加工業,通過農畜副產品深加工,延伸農業產業鏈,優化升級產業結構。通過多元化的融合主體,形成優勢產業集群,可以縮短農村、農業現代化的進程,加強城鄉互動,打通產業融合鏈。
長春市縣域作為城鄉產業融合過程中的主體,由于資源分配、經濟基礎等原因,處在城鄉產業融合的后發階段。基礎設施的建設是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和推進的物質基礎與重要保障,加強交通運輸、信息資源有效共享、達到公共服務全覆蓋的條件等是實現縣域城鄉產業融合必須面臨的挑戰。利用縣域發展的后發優勢,強化基礎設施建設,加強產業間聯系,充分顯現產業融合的空間效應,培育和打造縣域經濟發展特色,努力做好縣域經濟發展的全產業鏈,打造基于完整基礎設施的縣域經濟發展平臺,促進縣域新產業培育,增大公共服務的面積以及影響力,推動縣域實現城鄉產業融合,解決縣域與長春市市轄區之間脫軌的問題。
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離不開國家政策的支持,國家重視城鄉發展一體化、農業產業化以及農業可持續發展,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也需要把握住政策扶持機遇,開展相關部門與其他區域技術經驗交流,主動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工作,加強市縣聯動,開展技術交流,并根據長春市的城鄉產業融合的發展需求進行優化,更好地推進城鄉產業融合,釋放政策紅利,強化要素保障。保證城市與鄉村的產業融合推進與經濟發展齊頭并進,改善城鄉產業融合相對較弱地區的技術水平,規避地區發展不均衡的現象。
在城鄉產業融合推動鄉村振興、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促進地區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背景下,本文以吉林省長春市市轄區和縣域為研究對象,基于PSR模型,從城鄉二元差異程度、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城鄉產業融合響應趨勢三個維度建立起城鄉產業融合水平的評價指標體系,以2006—2020年為研究期,運用熵值法、層次聚類分析法對長春市市轄區、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及公主嶺市5個空間單元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進行實證分析,結論如下。
在指標層次方面,城鄉產業融合主要受綜合經濟發展水平和城鄉二元結構的影響,地方財政收入指標、規模工業企業利潤指標及人均生產總值指標對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的貢獻度較強,而城鄉收入差距指標、城鄉人口差距指標及城鄉消費水平差距指標對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的貢獻度處在最低區間。
從空間上來看,2006—2020年,長春市市轄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一直處于第一梯度,農安縣、榆樹市、德惠市及公主嶺市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差異較小,與長春市市轄區存在較大差距。具體來看,長春市市轄區城鄉產業融合水平一直較為穩定,并且位于高水平梯度;農安縣整體水平較低,發展過程較為穩定;榆樹市的城鄉產業融合水平僅次于長春市市轄區;德惠市城鄉產業融合水平波動起伏較大,城鄉產業融合過程不穩定;公主嶺市整體城鄉產業融合水平與其他四個地區差距較大。總體來看,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過程還存在很大的發展空間。
針對長春市城鄉產業融合發展現狀及問題,本文提出了三大解決路徑:挖掘產業內需潛能,打造鄉村優勢產業集群;強化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縣域高發展動能;加強城鄉產業融合政策扶持,補齊鄉村地區發展短板。推動長春市在城鄉產業融合過程中掃除障礙,尋求自身突破。
本文以鄉村振興戰略為研究導向,從時間的角度對長春市整體城鄉產業融合展開了研究。但城鄉產業融合是城市和鄉村兩個主體長期、復雜的發展過程,還需將政策、經濟活力等多要素納入到指標體系中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