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蘭蘭
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黨有號召,巾幗有行動。2021年6月,亳州市婦聯綜合宣傳部部長、一級主任科員張蘭蘭下派至亳州市譙城區淝河鎮李腰村擔任黨總支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隊長,用智慧與實干譜寫了新時代鄉村振興的巾幗之歌。這篇文章節選自張蘭蘭的《下派筆記》,讓我們一起了解這位扎根鄉村、腳踏實地的婦聯干部在李腰村的奮斗之路。



一個偏遠幽僻的村子,一夜不落的黑燈瞎火,一年到頭的紅薯玉米稀飯,一群在田野里掙扎的農民,一眼望不到邊的慘淡日子……這樣的場景應該是N年前李腰村常見的畫面,也是那時廣大農村群眾的日常生活狀態。幸運的是,在全國脫貧攻堅戰打響以來,這樣的日子逐漸成了“昨天”,已然固封于歲月的長河中。
在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政策下,我們第八批下派干部接過了鞏固脫貧與發展鄉村振興的“接力棒”。鞏固脫貧攻堅與發展鄉村振興,到底該做些啥?市、區兩級組織部門在培訓中已經給予明確指導,那就是聚焦責任落實、政策落實、工作落實、成果鞏固,在做好脫貧戶“四個不摘”及動態監測的基礎上,夯實班子,帶好隊伍,配合“村兩委”發展村集體經濟,帶領村民共同走上鄉村振興之路。那么,逐戶走訪脫貧戶,摸清每一戶的致貧情況及現在的生活狀況,防止脫貧戶返貧就是當下的一項重要工作任務。
淝河鎮李腰村坐落于亳州市東南角,東靠龍揚鎮,西鄰羅集村,南接阜陽市太和縣,北鄰大康村。這個偏遠的鄉村共下轄11個自然村,有村民1100戶,4000余人,其中婦女1250人、兒童1345人、殘疾人120人。脫貧攻堅期間錄入“國辦系統”的建檔立卡扶貧戶共計259戶(510人),其中低保戶120戶、邊緣戶1戶、標注戶38戶、五保戶12戶。我們下派工作隊自2021年6月10日報到駐村以來,在“村兩委”及各村扶貧小組長的引領下,對脫貧戶進行了逐戶走訪。通過遍訪,大致可將本村脫貧戶致貧類型分成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因病致貧的普通勞動力家庭;二是因殘致貧的半勞動力家庭;三是缺(無)勞動能力的自身發展不足家庭;四是軍烈屬困難家庭、困難老黨員、困難老村干部;五是五保戶等其他類型。這些脫貧戶遍布于李腰村的11個自然莊,如今雖然脫貧了,但是他們依然享受著“兩不愁三保障”等政策。群眾見到我們來走訪,都熱情地打招呼,主動與我們攀談。人民群眾是懂得感恩的,作為人民的公仆,我們更要善待他們。
生活就是這樣,無病無災的光景,一家人尚可平淡無憂地過日子,因為戶主或配偶的一次突發性重大疾病,便足以讓一個農村普通家庭一夜之間變成貧困戶。因為有醫療扶貧政策的兜底,貧困戶的后顧之憂得以解決,所以,當我們走訪到因宮頸癌而致貧的李腰莊李俠家中時,她對黨和政府的感激之情溢于言表:“黨的扶貧政策真是好啊!得這個病的時候,俺村的扶貧小組長給我辦理了大病救助申請手續。如果不是國家健康扶貧的‘351’和‘180’政策給予幫扶報銷,我們哪能承擔得起這十幾萬的醫療費。我手術后到現在堅持吃藥,身體狀況保持得不錯,真是托了國家的福。”李俠的丈夫是退伍軍人,現在承擔村里的公益性崗位,夫妻倆有兩個兒子。現在李俠的病穩定了,這個當初因大病搖搖欲墜的家庭,現在又恢復了和諧幸福。大病初愈,李俠的心態反而比之前更好了,面對家人,她倒是打趣起來:“這個病要是擱在以前,那咱家就窮得翻不了身了,就指望著家里幾畝地夠干啥的呢?現在不一樣了,咱享受健康扶貧的好政策,治病總共就花了1萬多塊錢,國家真是為咱們農村人保障到家了!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今后,咱們都要好好生活、保養身體,到了80歲,咱還可以領到高齡津貼呢。”
聽了李俠的肺腑之言,我也有許多感觸。之前在機關工作時,我們市婦聯也參與了單位包村、個人包戶的幫扶工作。那時我們會按時去走訪每個人的結對幫扶戶,收集到他們反映的問題,能幫助解決就及時解決,不能解決就反饋給鄉鎮進行協調,一年中的幾個節日里前去慰問、保持聯系。看到忙得不亦樂乎,又要帶著我們入戶走訪的“村兩委”與扶貧小組長們,真感到基層工作實屬不易。為了一戶貧困戶的扶貧政策兌現落實,他們一天之內會在行政村與扶貧戶之間來回奔波好幾趟。但是他們沒有叫苦,只是默默地工作、真心地奉獻。沒想到,現在我也榮幸地參與到鞏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工作中。
低保,醫保、大病保險、醫療救助,養老保險,光伏發電,公益性崗位,林業扶貧,土地流轉,教育“雨露計劃”,殘疾人補貼……看到一戶戶脫貧戶的扶貧手冊上密密麻麻地寫著這些扶貧政策時,真的覺得生活在如今好時代的新農村人很幸福!我們14億多人的泱泱大國,要讓占總人口比例近40%的農村群眾脫貧絕非易事。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把脫貧攻堅擺在治國理政的突出位置,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力量最強的脫貧攻堅戰,使我們成功摘掉了貧困的帽子,昂首闊步邁入了鄉村振興的康莊大道。是我們的黨帶領全國人民繪就了脫貧攻堅的宏偉藍圖,是黨帶領人民從勝利走向了又一個勝利!
如今的李腰村,農戶家里破破爛爛的瓦房、土坯房都已變成磚瓦房或者兩層的樓房,村里坑坑洼洼的泥土路變成了平整牢固的水泥路。小麥、玉米、大豆等莊稼在四季的陽光里閃耀著豐收的光芒。土地流轉后的連片田野里,白芍、牡丹、桑苗等藥材訂單式收購。網絡信號覆蓋全村,自來水連接到每家每戶,連鎖超市方便購物,供電照明安全保障……這里的村民們還享受著比城里更清新的空氣、更廣闊的藍天、更自由的呼吸。
看著這樣的畫面,如今的李腰村離鄉村振興的目標仿佛只有“一步之遙”。然而,我們在遍訪中發現,現實的鄉村距離鄉村振興的“20字方針”應該不止“一步之遙”。還有一部分脫貧戶,家里的家具及物品擺放得雜亂又隨意;道路兩旁垃圾桶邊偶爾會有沒及時入桶的垃圾;農家院落里會不定期傳出大爺、大嬸兒閑聚打牌、打麻將的聲音……這些習慣與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督促與改變也需要一段時間。這也是我們下派工作隊的工作任務之一啊!鄉村振興的終極目標是生活富裕,在帶領“村兩委”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同時,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提高村民的整體素質也是應有之義。只有精神文明與物質文明相互依存、共同推進,才算是真正向鄉村振興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