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上海疾控

自從有了記錄步數的功能,大家發現原來朋友圈里潛伏著好多日行萬步的“暴走族”。走路可以說是最簡單易行的健身方式了,但是你們知道如何正確走路,才能起到鍛煉身體的效果嗎?
俗話說“飯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加之走路簡便易行,邁開腿便可實現,走路無疑成了大家最喜愛的運動方式。《2020年全民健身活動狀況調查公報》顯示,在成年人運動的項目中,健步走的參與比例排在第一位,為22.7%。在老年人參加的體育項目中,健步走占比也最高,為41.6%。走路對健康也確實有益。研究顯示,隨著每天步數的增加,死亡風險會逐漸降低,但當每日步數達到一定數量時,死亡風險就不會進一步降低了。對于60歲及以下的成年人而言,每天走路8000~10000步,死亡風險最低;對于60歲以上的老年人而言,每天走路6000~8000步,死亡風險最低。
人們通常用步數來衡量自己走了多少路,但步數越多,并不完全等同于能量消耗越多、健身效果越好。如果你想通過走路來健身,那除了步數,還得看強度。像起身倒杯水、丟個垃圾這種,其實都屬于“無效步數”,因為速度不達標,按照這個強度就算每天走到一萬步,也不會達到很好的運動效果。反之,如果走路過多過快,再加上姿勢不對,超過了身體本身可承受的范圍,則容易造成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及腰部的疼痛和損傷。
“健步走”的正確打開方式
真正可以稱之為運動的“走路”,稱為“健步走”,它是在自然行走的基礎上,軀干伸直,收腹、挺胸、抬頭,隨走路速度的加快,肘關節自然彎曲,以肩關節為軸,自然前后擺臂,同時腿朝前邁,腳跟先著地,再過渡到前腳掌,然后推離地面。健步走時,上下肢應協調運動,并配合深沉而均勻的呼吸。
健步走益處多多
健步走對全身多個系統都有益處。
提高心肺功能和耐力,即使發生心血管急性事件,也可以降低其嚴重性;改善血液質量,調節血管機能,改善末梢循環,有效防止動脈硬化的發生和發展,也能預防如腦血栓、心肌梗死等并發癥的發生。堅持健步走能明顯減少身體脂肪重量,減少體脂百分比,增加和維持肌肉重量、耐力和力量;促進骨關節健康,增加骨密度、骨和關節力量,增加韌帶、肌腱的力量;增強人體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改善心身狀態,調節精神壓力;促進睡眠,改善睡眠質量。
1.走路速度
健步走的速度快慢是決定鍛煉效果的關鍵因素,按照速度不同可分為慢步走(每分鐘約70~90步)、中速走(每分鐘90~120步)、快步走(每分鐘120~140步)和極快速走(每分鐘140步以上)。大家要根據自己的體能選擇合適的鍛煉強度,快走之后要用中速走做下整理運動。
2.鍛煉時間
一般來說,在上午9點30分至11點之間或者下午3點以后鍛煉比較合適,尤其是下午3點以后是運動的最佳時間,整體鍛煉時間應控制在30~60分鐘。
3.其他注意事項
選擇健步走作為鍛煉方式之前最好先做一個體檢,并對運動心肺功能做個簡單的測試,慢性病患者需遵照醫生要求進行鍛煉,老年人在健步走時需有人陪護,以免發生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