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劃整理/王蕾

古往今來,腌咸菜都是飽受人們歡迎的調味小菜,無論貧富人家,多半少它不得。《警世通言》在《宋小官團圓破氈笠》一篇中就有過這樣一段文字:“劉嫗便在廚柜內取了些腌菜,和那冷飯,付與宋金道:‘宋小官,船上買賣,比不得家里,胡亂用些罷!’”
中國人做咸菜、吃咸菜的歷史起源不可考,但至少起源于青銅器時期以前。古代先民就知道曲的作用和制曲技藝,并將之運用到腌菜和制酒等生產中,將各種蔬菜粗切后拌上食鹽和曲進行發酵,就成了咸菜。后來人們還據此發明了一個漢字“菹”,《說文解字》中“菹”字下注云:“酢菜也”。《釋名》曰:“菹(葅),阻也。生釀之,遂使阻于寒溫之間,不得爛也。”而在今人看來,腌咸菜是一種利用高濃度鹽液、乳酸菌發酵來保藏蔬菜,并通過腌制,增進蔬菜風味的制菜工藝。
有個歇后語叫“炒咸菜放鹽——有鹽(言)在先”,可見鹽是咸菜制作必不可少的原料。有了鹽,才有了腌制咸菜的可能性,否則,菜也只能是菜,而不是咸菜。
傳說上古周天子就非常喜歡吃咸菜,有一百二十個甕,裝的都是咸菜,每次宴請群臣必有咸菜。每種咸菜分別對應著一道菜,所以大臣看桌上擺什么咸菜,就知道今天天子要賞賜什么菜了。
咸菜這個詞大量出現大約是在宋代人的筆記和元人的戲曲里,是秀才、和尚常吃的東西。“黃齏”成了嘲笑秀才、和尚,亦為秀才、和尚自嘲的常用話頭。中國咸菜之多、制作之精,跟佛教有點關系。佛教徒不吃葷,又不一定一年四季都能吃到新鮮蔬菜,于是就在咸菜上打主意。咸菜腌得最好的是尼姑庵。
“一繩分曬斜陽里,留佐盤餐小雪天。”清寒冬日,天地簡靜,裊裊炊煙里,隨處可見勤勞的女人們忙碌著腌咸菜。尼姑到相熟的施主家去拜年,都要備幾色咸菜。
唐代詩人盧綸是常吃咸菜的,他曾寫過:“寒菹供家食,腐葉宿廚煙。且復執杯酒,無煩輕議邊”。宋代洛陽城里一個叫朱敦儒的老頭,居然對咸菜有癮:“先生饞病老難醫。赤米饜晨炊,自種畦中白菜,腌成甕里黃薤。”他把自己愛吃咸菜稱為難以醫治的病。宋代大文豪范仲淹也為咸菜寫過對子:“陶家甕內,腌成碧綠青黃;措大口中,嚼出宮商角徵。”足見古人對咸菜的喜愛。
一身古風的中國咸菜家族歷來人丁興旺。咸菜就內容來分,有干咸菜和濕泡菜兩大類:榨菜、芽菜、風干咸菜、甕裝咸菜等屬于干咸菜;陳酸泡菜、即食泡菜、拌料泡菜等屬于濕泡菜。
要了解老百姓的咸菜缸里都泡了點什么菜并不容易,因為它們實在是太多了!我們今天主要介紹一些“頂流選手”。
芥菜:芥菜是十字花科蕓薹屬的植物。白菜、甘藍等便宜量足的菜都出自這個家族。根用芥,又稱大頭菜,常見的咸菜疙瘩就是它了,無論是鹽漬還是醬腌都很好吃。產地以四川為中心,輻射云、貴等地。比較知名的有宜賓大頭菜。莖瘤芥,顧名思義,它的莖有很多瘤狀凸起。因瘤莖在腌制過程中會多次榨除水分,故得名“榨菜”。最早在四川地區種植,尤以涪陵出產的榨菜品質最佳。芥菜憑借一根一莖統治了咸菜界的半壁江山,稱它“咸菜之王”一點不過分。
蘿卜:盡管皮嫩肉脆的蘿卜干是不少人的心頭好,但大多數人或許并不太明白什么是“蘿卜”。就說胡蘿卜吧,“胡”字說明它是個舶來品——發源于中東地區的胡蘿卜在公元13世紀前后由波斯進入我國。作為傘形科派來的臥底,它雖然跟蘿卜一樣長著一條肉質根,但只要一開花,就露了真身。蔓菁和蘿卜同屬十字花科,從上到下都散發著一股蘿卜的氣息。好在它的花和蘿卜差別較大,否則真的不好區分。蔓菁入口不如蘿卜爽脆,在商場里逐漸被后者取代,醬腌蔓菁也成了躲在自家菜缸里的美味了。
白菜:古代稱白菜為“菘”,認為它有松樹一樣的耐寒品質。實際上以前的白菜并沒有那么抗凍,以至于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其主產區都在我國南方。而且當時的白菜較為舒展粗獷。現在常見的包心白菜,或者說結球白菜形象,直到清代才在李鱓的《花果冊》中出現。結球性狀大大加強了白菜的耐貯存性、耐運輸性,也讓它成為北方重要的過冬菜。
蒜:大蒜腌漬后,降低辣味的同時保留了蒜香。大蒜素具有強烈的殺菌作用,同時伴有強烈的揮發性氣味。其實這事兒也不是沒解——大蒜素易溶于有機溶劑,牛奶、豆漿這類富含有機物的飲品可以減弱蒜臭味。理論上,來口食用油漱漱口也值得一試。
姜:姜是著名的調味品,也可以泡制糖姜等零食。姜科植物主要以出產香料、藥物為人所知,不過在園藝中,發源于熱帶地區的姜科也是奇花異卉的寶庫。
薤:同樣是蔥屬的植物,藠頭聚生一處的小鱗莖沒有蒜的體量,所以落了個“小蒜”的名頭。因鱗莖自帶辛香味,只需要簡單腌漬就成了下飯小菜。
地蠶:民間叫法很多,寶塔菜、白蟲草、甘露子……地蠶的名字恰如其分——根狀莖白白嫩嫩,環環分明,妥妥肥蟲一只。有些人可能需要克服心理障礙才能下口,不過那爽脆感絕對在蘿卜之上。
一直都流傳著“咸菜吃多了致癌”一說,那是不是真的呢?
據《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致癌物清單》指出,腌制蔬菜屬于2B類致癌物。不過2B類致癌物的定義是“對人類致癌證據不充分”的類別,因此不能直接判定吃咸菜就一定會致癌。
咸菜一般有3種腌制方式,第一種是用醋酸菌發酵而成的咸菜,也被稱為酸菜;第二種是用乳酸菌發酵而成的咸菜,也就是泡菜;第三種是用鹽腌制的咸菜。這3種腌制方式中,只有第三種方式會產生亞硝酸鹽,而且主要在腌制前10天含量比較高。
咸菜中的亞硝酸鹽含量會隨著時間的推移產生變化。一般在腌制20天以后,亞硝酸鹽的含量是很低的,可以安全食用。
經常吃咸菜,會導致營養流失、鹽分過量,還可能產生其他有害化學物。可能有些人會有疑問:以前不少家庭經常窮得只能天天吃咸菜,那時候的人卻很少得高血壓和癌癥,為啥我們現在吃多了卻容易生病?主要有三個原因。
體力勞動少:老一輩的人多數需要進行大量體力勞動,在這個過程中鹽分也會隨著汗液排出一部分,不至于出現鹽分超標的現象。而現代人運動量少,出汗量也相對更少,吃得太咸,鹽分攝入也就多了,排出的卻少,就很容易被高血壓等疾病盯上。
隱形鹽攝入多:老一輩的人條件有限,食物種類選擇也比較少。而現代人食物種類豐富,隱形鹽的攝入也增加了,容易導致總體鹽分攝入超標。
人均壽命變長:現代人的平均壽命要比以前的人更長,器官老化程度相對更高,對于健康也更加重視,能夠更早地發現問題,因此看似疾病更多了。
提醒大家,有食管癌、胃癌、肝癌等腫瘤家族史的人群,以及高血壓患者、腎功能不全患者、卒中高危因素的人群,最好不要吃咸菜,否則很可能會增加疾病發作的風險。
腌菜時,掌握正確方法,可以將亞硝酸鹽控制在較低水平,下面就教大家幾招。
首先要加足鹽。通常腌制咸菜用食鹽量的基本標準為蔬菜、水果凈重的10%—25%;腌漬果蔬、地下莖菜的用鹽量要高于腌漬葉菜的用鹽量。
其次要將食材本身的水分充分地擠壓出去。將食材切好后,撒上精鹽拌勻,腌制上一段時間,使其滲出水分,然后再用清水洗干凈鹽,接著用力攥干水分,這樣腌出的菜口感脆,還不容易變質。
另外,腌菜時還可加入三樣“法寶”。
法寶一:維生素C。這是一種非常強的抗氧化劑,能夠阻斷亞硝酸鹽形成亞硝胺,并且降低亞硝酸鹽含量。腌菜時,每1公斤腌菜放入400毫克維生素C,不僅可阻斷大部分的亞硝酸鹽產生,還能防止腌菜發霉。
法寶二:醪糟。醪糟是自帶酒香和發酵菌種的,取醪糟中的米酒,加入腌菜里,其中的發酵菌可以幫助蔬菜中的微生物發酵,還會增加一些甜味,味道會更加爽口綿甜。
法寶三:白酒。做好的腌菜,在封保鮮膜或蓋蓋子之前,一定要滴上適量的高度白酒,可有效地去除腌菜中所含的細菌、雜質,防止腌菜“生花”,延長其保存時間,吃起來也更香。
另外,大家在吃腌菜時最好同時食用新鮮蔬菜水果,如辣椒、菜花、香菜、鮮橘、柚子等。這是因為這些果蔬中維生素C能與亞硝酸鹽發生還原反應,阻止致癌物質生成。
自制美味腌菜
酸辣蘿卜條
【原料】白蘿卜、蒜、辣椒醬、白醋、白糖。
【做法】蘿卜去皮切條,放鹽攪拌,腌40分鐘,把蘿卜的水擠出。
調制酸辣汁:把四勺白醋、三勺白糖放入辣椒醬里調勻融化,然后放入蒜末攪拌。
把腌好的白蘿卜條倒入調好的酸辣汁攪拌,等蘿卜入味后就能吃了。
辣白菜
【原料】白菜、梨、姜、蒜、辣椒面、韭菜。
【做法】先把白菜從中間劈開,鍋內倒水加鹽燒開,把白菜放入水中煮軟,注意要先煮白菜根部位;梨去皮去核切塊,把姜、蒜切塊,和梨一起放入榨汁機中榨成汁,加入辣椒面、鹽打勻,韭菜切段備用;煮好的白菜晾涼后,在每層白菜葉中抹上做好的辣椒醬,撒上少許韭菜段。整個白菜處理好之后,卷成卷放入密封罐或密封盒中,腌制一個月即可食用。
清寒冬日,天地簡靜,嚼著咸菜,吸啜著熱騰騰的小米稀粥,尋常的日子也風生水起。形式上雖然清淡,舌尖上的滋味卻是百轉千回,有“欲辨已忘言”的氣質。陳年光影里的腌咸菜,承載著舊日的清貧和饑饉、歡樂和憂傷,牽動著蓬勃溫暖的鄉愁。咸菜所蘊含的農耕時代的精神和氣質,讓人迅速抵達內心的清明與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