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曼

湖北是農業大省,糧食產量連續9年保持在500億斤以上,淡水魚、油菜籽等產量常年位居全國前列,鮮蛋、蜂蜜、食用菌、淡水小龍蝦出口量多年位居全國第1位,是全國重要的農產品商品基地和國際國內重要農產品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支撐,在建設農業強國的大局中占有重要地位。
黨的二十大對全面推進鄉村振興作出重大部署,提出“加快建設農業強國,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為新時代的“三農”工作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湖北省委農辦主任,省農業農村廳黨組書記、廳長吳祖云表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農業農村系統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守牢“三農”工作重中之重地位,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加快建設農業強省,大力實施強縣工程,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為建設全國構建新發展格局先行區和“建成支點、走在前列、譜寫新篇”作出更大貢獻。
堅定不移保障糧食安全,筑牢農業“基本盤”
解決好吃飯問題始終是治國理政的頭等大事。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方位夯實糧食安全根基,確保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加快建設全國現代農業基地,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夯實糧食等重要農產品穩產保供基礎,為保障國家‘米袋子‘菜籃子供給安全作出湖北貢獻。”吳祖云說,要筑牢“基本盤”,堅定不移保障糧食安全,并從三個方面予以重點強化。
強化責任落實。推動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抓好“菜籃子”市長負責制考核,確保糧食產量穩定在500億斤以上、生豬年出欄量穩定在4200萬頭左右、水產品產量穩定在500萬噸以上、蔬菜產量穩定在4000萬噸左右、油菜籽產量穩定在250萬噸以上。
強化基礎支撐。落實“良種、良田、良法、良機、良技”五良配套,到2035年確保把永久基本農田全部建成高標準農田,加強耕地地力保護與提升,打造優質糧食生產板塊。深入推進畜禽標準化養殖,積極推進油菜綠色高質高效示范創建,規范發展稻田綜合種養。
強化政策保障。調動地方政府抓糧和農民種糧“兩個積極性”,營造重農抓糧的濃厚氛圍。會同氣象、應急、水利等部門,強化農業防災減災綜合保障,健全預警監測和應急機制,提高應對極端天氣的能力。
堅定不移實施強縣工程,讓農民群眾共享發展成果
中國式現代化,離不開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是帶動農民共同富裕。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仍然在農村。縣域作為農村經濟、社會、文化等發展的基本單元,是解決城鄉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的主陣地。
對此,吳祖云說:“我們將對標省委強縣工程決策部署,深入踐行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建強一個中心、構建三個體系為抓手,大力開展美好環境與幸福生活共同締造活動,加快推進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就地城鎮化和以縣域為單元的城鄉統籌發展。”具體來講,從四個方面著力推進。
著力推進城鄉融合發展。把鄉鎮建成鄉村治理中心、農村服務中心和鄉村經濟中心。統籌縣域城鎮和村莊規劃建設,保護傳統村落和鄉村風貌,打造一批配套完善、宜居宜業、特色鮮明的美麗城鎮。持續實施鄉村建設行動,建設5000個示范村,完善鄉村水、電、路、氣、通信、物流等基礎設施。
著力推進農業產業化。緊緊抓住產業振興“牛鼻子”,大力實施培育壯大龍頭企業“十百千萬”工程,深入推進十大重點農業產業鏈建設,力爭到2025年農產品加工業產值超過1.85萬億元、躍居全國前五位。加強農業招商引資、招大引強,推動企業聯合、整合和重組,建立產業聯盟,支持龍頭企業上市。辦好湖北農業博覽會、農民豐收節,推動農業“走出去”,擦亮“健康是個寶、湖北產品好”金字招牌。
著力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堅持黨建引領鄉村治理,探索推廣運用積分制、清單制和數字化等新方式。推進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深入開展清廉村居示范創建,構建鄉村數字治理新體系,提升為農民服務能力。著力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嚴格落實“四個不摘”要求,保持主要幫扶政策總體穩定,確保脫貧不返貧、振興不掉隊。力爭到2025年全省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2.2萬元,進入全國前列。
堅定不移踐行“兩山”理念,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農業是生態產業,農村是生態系統的重要一環。如何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吳祖云認為,必須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建設農業生態文明,實現農村生產、生活、生態和諧共榮。
首先,推進農業綠色生產。推廣綠色增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質量安全的農業主推技術,建設一批示范樣板。開展綠色種養循環農業試點,深入開展生態農場建設與評價認證,推進“三沼”綜合利用示范。力爭到2025年培育綠色、有機、地理標志農產品2400個以上,確保我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合格率達到98%。
其次,加快推進農業科技創新。抓好重大農業科技創新平臺建設,在良種培育、精深加工、智慧農業等領域攻克一批“卡脖子”關鍵技術,示范推廣綠色高質高效技術模式,力爭到2025年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超過65%。大力實施“頭雁”工程,力爭到2025年示范帶動鄉村產業振興帶頭人20萬人以上。
再次,常態化開展長江十年禁漁。從“水里”到“餐桌”的全鏈條入手,完善長效監管機制,鞏固長江禁漁成果,保持打擊非法捕撈高壓態勢。加強禁捕水域網格化管理,全面落實禁捕工作屬地責任。充分發揮天網工程作用,持續提升漁業監管能力。
最后,加強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實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整縣推進項目,力爭到2025年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達到80%。推進受污染耕地生態修復與安全利用。抓好外來入侵物種綜合防控,維護農業生態安全。
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創新,激發農業農村發展活力
改革創新是新時代鄉村全面振興的不竭動力。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賦予農民更加充分的財產權益。怎樣將改革創新轉化為荊楚農業農村的發展活力?吳祖云說:“堅持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用好深化改革這個法寶,盤活各類資源要素,增強發展動能和后勁。”
穩步推進農村承包地改革。引導土地經營權規范有序流轉。探索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的具體辦法。力爭到2025年土地經營權流轉交易市場實現涉農縣全覆蓋。
穩慎推進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推動鄉鎮宅基地規范審批,建立村級宅基地協管員制度。加快建設宅基地管理信息平臺,探索宅基地分配、流轉、有償使用等方面的新經驗新辦法,總結形成一批制度性成果。因地制宜開展農村閑置宅基地和閑置住宅盤活利用試點示范。
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發放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證書,加強農村集體資產監管,規范集體經濟組織運行,完善農村資產交易管理信息平臺。推進“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改革,發展壯大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全面推進村級債務化解,確保到2025年全省基本完成非經營性債務化解工作。
加快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試點,鼓勵組建區域性、行業性聯合社。深入實施家庭農場培育計劃,培育一批“六有”家庭農場。開展多元化、多層次、多類型的農業社會化服務,帶動小農戶融入現代農業產業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