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丹 張雯霏
【摘要】語文聯結性學習,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與建構“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的學習過程。在課堂學習活動中,應在“大單元”視角引領下明確目標,將學習內容與兒童生活經驗相聯結,與主題相關的拓展閱讀資源相聯結,從而構建積極的學習場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和創造,促進語文素養不斷提升。
【關鍵詞】語文聯結性學習;文本聯結;自我聯結;閱讀聯結
心理學聯結主義理論認為,人類的復雜學習與動物的簡單學習本質上都是在“試誤”過程中形成的“刺激與反應聯結”,學習就是形成聯結。語文聯結性學習,是教師引導學生主動發現與建構“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各個要素之間的關聯”的學習。它以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的,依托學習任務構建情境體驗的言語實踐板塊,從而創生積極的學習場域,提升學習的內驅力。它是一種閱讀策略,是一種創新大膽的思維方式,也是一種符合學習規律的學習方式。語文聯結性學習不僅重視單篇的知識點和訓練點,還重視知識點的延展性,關注句與句的聯結、言與意的聯結、文章與作者的聯結、課內學習與課外生活、課外閱讀的聯結。本文以統編版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肥皂泡》為例,談一談在進行單篇課文教學時,如何打開學生聯結性學習的通道。
一、文本聯結:由“單篇”轉向“單元”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的內容編排往往是圍繞一個主題,把多篇相關的文章整合在一起,構成“大單元”。這就意味著教師在設計單篇教學任務目標時,也要注重學習內容的前后聯結,要有“大單元”意識。
1.縱覽單元要素,明確單元目標
統編版小學語文教材采用“人文主題”和“語文要素”雙線并進的結構方式編排。《肥皂泡》一課是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第三篇課文,它的人文主題是“童年”,這一主題在中年級語文教材中是首次出現,再次出現將是四年級(上冊)第六單元。這一單元的單元導語頁直接引用冰心的語句:“童年啊!是夢中的真,是真中的夢,是回憶時含淚的微笑。”雖然選擇的文章不同,但主題內容相承接。
單元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句子”,關鍵詞聚焦在“多種方法”,這便是大單元目標之一。而三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的語文要素是“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縱覽發現,這一單元的閱讀教學的起點是學生已經具備的理解詞語的能力,那么大單元目標可以定為:在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的詞語的基礎上,提升學生對難懂句子的理解力。
2.結合課后習題,聚焦單篇目標
《肥皂泡》一文課后思考題第一題“用自己的話說說吹肥皂泡的過程”,結合三年級(下冊)《紙的發明》和語文園地中“詞句段運用”的內容發現:學生已有一定提取關鍵信息的能力,并能口頭介紹活動的過程。
課后思考題第二題“有一些句子不容易讀懂,找一找說出句子的意思”,這道題直接指向本單元的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句子”。什么是學生難懂的句子?聯結三年級(上冊)第一單元“閱讀時,關注有新鮮感的詞語和句子”的語文要素發現,不管是吳然、泰戈爾還是《肥皂泡》的作者冰心,這些名家都有自己獨特的語言表達方式,許多詞語很是新鮮生動,看似尋常又覺得陌生。對學生來講,讀起來有新鮮感的句子往往就是難理解的。
課后思考題第三題是“想象美麗的小球還有哪些美麗的去處”,對學生來說,想象不難,但要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卻是本篇文章的難點。細細品味,為何作者的想象里有海、有山,而不是其他的地方呢?
結合課后習題,教學目標便可聚焦在:能通過提取關鍵詞說清楚吹肥皂泡的過程;找出文中不容易讀懂的句子,并運用多種方法來理解;體會作者由肥皂泡產生的豐富想象,感受作者童年的快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能發揮自己的想象說出肥皂泡還有哪些美麗的去處。
二、自我聯結:由“他歷程”轉向“我歷程”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強調要創設真實而富有意義的學習情境,建立語文學習、社會生活和學生經驗之間的關聯。課堂教學時不直接灌輸現成的“答案”或“知識”,而是利用語文聯結性學習,幫助學生將文本呈現的信息與自身的經歷或相關經驗聯系起來,從而促進對文本的理解,生發兒童自主的積極學習行為。
1.勾連兒童學習經驗
在課堂教學中勾連兒童的學習經驗,能讓學生體驗一個“真我”的學習歷程。通過教材分析發現《肥皂泡》一文有多處語文要素的前后關聯,可以以此勾連學生的學習經驗,幫助他們實現知識的結構化。
比如第三自然段是寫吹肥皂泡。教學時,先引導學生回憶之前第三單元《紙的發明》一課中,利用流程圖介紹蔡倫造紙的過程,遷移到這一課,引導學生關注作者是如何用一連串表示動作的詞寫清楚吹肥皂泡的過程的,接著讓學生找出表示吹肥皂泡先后順序的連接詞:然后、再。最后聯結生活實際,邊說邊演,說清楚吹肥皂泡的過程。
比如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輕清透明的球面上亂轉”這句話,可以借助之前理解詞語的多種方法來學習:聯系生活中吹肥皂泡的情景來理解;借助插圖,仔細觀察圖中的畫面來理解;借助之前學過的熟字組詞的方法來理解, “輕盈、清澈、透明”就是“輕清透明”的意思;還可以聯系下文“光影零亂”這個詞來理解。接著再理解句子就水到渠成,輕松多了。
2.豐富兒童生活體驗
在上《肥皂泡》一課前,帶領學生親手制作肥皂水,去操場吹一吹,追一追泡泡,豐富他們的生活體驗。課堂上便能輕松落實語文要素:“運用多種方法理解難懂句子。”制作肥皂水時,用小棒將水和碎肥皂“攪拌攪拌”就是“和弄和弄”;肥皂泡快要破裂之前總會不停抖動,這就是肥皂泡“顫巍巍”的樣子。
在積極學習中,學習者如果能夠清楚地感覺到學習活動是與自己有密切關系的,就會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也就會有更多的情感、認知和行動投入。可見,用生活的邏輯觀照學生的學習活動,便可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和創造。
三、閱讀聯結:由“一篇”轉向“一類”
語文學習離不開資料的搜集和查閱,豐富的文獻資料不僅能夠充實學生的語言儲備,擴大閱讀量,更能幫助學生逐步提升科學與人文素養。因此,語文聯結性學習應依托于文本而又不局限于文本,適時對文本進行有效延伸,使文本與學生所學、所讀、所想構成一個相互聯結的整體。
1.拓展資源,深度理解文本
還是理解“五色的浮光,在那輕清透明的球面上亂轉”這句,在前面自我聯結的基礎上,學生已經能體會到句子中隱藏的顏色美,這時再補充冰心《再寄小讀者》《燈光》中的兩個句子。
我們這里也是漾出晴光,就是柳葉舒青,杏花怒放了!
——《再寄小讀者》
天光中已出現了魚肚白色,燦爛的朝陽,不久就要照到窗前的書桌上了。
——《燈光》
類比閱讀發現:“輕清透明”與“五色的浮光”、“柳葉舒青”與“杏花怒放”、“魚肚白色”與“燦爛的朝陽”,這里面不僅有深淺的顏色對比,更是冰心的語言特色。巧用文外資源,精心選擇冰心作品中的經典語句,在品讀語言文字中既讀懂了句子,又推動言語智慧的實踐轉化,從而獲得更深層的閱讀體驗和學習收獲。
為了進一步落實“體會作者由肥皂泡產生的豐富想象,感受作者童年的快樂,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這一教學目標,引入冰心的文章《大舞臺》中兩段話:“蒲公英和苦菜一齊開花的日子,山上像是撒滿了星星,這會引得她跑東又跑西。”“她終日在海邊和山間奔游,和水兵們做朋友,也常和附近莊里的打魚人聊天。”
學生閱讀這段文字可知:小時候冰心的大舞臺在山上、海邊、山間。她喜歡在山上奔跑,去海邊玩耍。廣闊的世界就是她生活的大舞臺。這時再讀第二自然段的“下雨的時節,不能到山上海邊去玩,母親總教我們在廊子上吹肥皂泡。”問學生想到了什么?學生便能領悟:下雨了,小冰心不能去山上奔跑,不能去海邊玩耍,但是泡泡能飛,當小冰心仰著頭,目送泡泡向空中飛去時,她的心仿佛也跟著泡泡一起飛到天上,飄過大海,飛越山巔……肥皂泡寄托的是童年的夢想和無盡的快樂。
2.群文閱讀,豐厚人文主題
除了單篇教學中的聯結性學習,以一篇帶一類的聯結性學習也越來越多地出現在語文教學中,也就是群文閱讀。“群文閱讀”由單篇引向多篇,這種閱讀教學方式引進課堂,能給予學生更多新鮮的閱讀體驗,當然在選文上也更加考驗教師的學科專業功底和素養。
結合《肥皂泡》一文,可以收入冰心的另外幾篇寫童年的文章進行類比閱讀:比如兒童詩《雨后》以及《種一片樹葉》等,讓學生進一步感受冰心清新雋永的文字風格和童心童趣的主題。還可以不僅僅局限于冰心的文章,以童年為主題與其他幾位作家的文章進行群文閱讀,如梅子涵的《女兒的故事》、秦文君的《女生賈梅》、桂文亞的《班長下臺》,由此產生聯想,引發移情,從而想到自身有趣的成長故事,激發自我表達的欲望。
總之,語文聯結性學習力求打開學生的學習通道,在課堂教學中,應以大單元的視角發現語文各個要素之間的相互關聯,獲得并重構文本以及拓展文本資源與學生知識經驗、生活經驗之間的邏輯關系,從而構建積極的學習場域,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情緒下進行學習和創造,促進語文素養不斷提升。
(作者單位:江蘇省無錫市東亭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