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愛芳
人才是創新之核、發展之要、強國之基。羅田縣堅持把人才作為“第一資源、第一動力、第一要素”,著力構筑人才“引育留用”新高地,不斷涵養人才“生態圈”,為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重要人力智力支撐。
精準引才,打造人才“集聚區”。圍繞急需緊缺,博納各方優才。聚焦“五縣”發展戰略、“一縣一城”目標定位、“產業羅田”建設思路,積極探索“聘引”高端人才、“直引”緊缺人才、“攬引”企業人才等多種引才路徑,面向各類高校、科研院所、龍頭企業引進急需緊缺人才。厚植桑梓情懷,吸引回歸賢才。緊盯羅田籍在外高層次人才、企業高級管理人才、高校畢業生等群體,通過定向招錄、柔性合作、回鄉辦企等方式,已簽約能人回鄉創業項目366個,引進專家教授、企業高管100余人,“能人回鄉”五種模式在全國全省推廣。深化交流合作,實施柔性引才。近三年,先后引進6名省直機關企事業單位優秀人才到羅田掛職任職,柔性引進院士專家9人、省派“博士服務團”成員5人,聘請“三區”人才118名、科技特派員37名,建設院士工作站1家、專家工作站6家、省級校企研發中心2家。
系統育才,打造人才“蓄水池”。培植創業沃土,筑牢發展基石。常態化開展“干部夜校”“經濟大講堂”“羅田大講壇”,選派基礎素質好、有發展潛力的人才到基層一線工作,擇優選拔24名優秀年輕干部赴縣廣源集團掛職鍛煉。聚焦重點領域,培育專業人才。實施衛生、教育、電商、文旅等特色人才培養項目,加強企業人才梯隊建設,更加注重二代企業家培養力度,通過名師名醫名家工作室建設、農村實用拔尖人才培養以及大學生村醫、到村任職大學生和一村多名大學生培養等方式,全力培育一支“帶不走”的基層人才隊伍。培育鄉土人才,助力鄉村振興。以鄉土人才培養為重點,近三年,培育省市農技推廣骨干人才、新型職業農民、農業職業經理人300余人,扶持壯大鄉村產業發展人才,累計培訓青年農民、種養大戶、農民合作社負責人等群體2000余人次。
科學用才,打造人才“助推器”。注重項目牽引。圍繞把羅田建設成為全國“風光水儲一體化”清潔能源產業示范縣目標,推動人才、服務向項目聚集,三峽集團平坦原抽水蓄能電站、中國電建生態家園2個百億元項目成功落戶。注重平臺賦能。推進校地合作,與武漢紡織大學徐衛林院士團隊建立了紡織服裝產業及人才戰略聯盟,與省林科院共建大別山分院,武漢大學朱仁山教授團隊在河鋪鎮建設1200畝制種基地,打造國家級紅蓮型雜交水稻“芯片”。發揮國家級“雙創”示范基地引領作用,成立全省首個“網紅聯盟”和“千人直播助農團”。注重產才融合。圍繞打造清潔能源、生物醫藥、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文旅康養四個百億主導產業,有針對性地開展招才引智活動,先后吸引了卓爾集團、居然之家、燕兒谷公司、名羊公司等一大批羅田籍的優秀企業家回鄉創業。
真情留才,打造人才“強磁場”。辟建綠色通道,優化服務保障。制定出臺《關于加強和改進新時代人才工作的實施意見》等人才政策措施,進一步優化人才工作運行機制,加大財政對人才工作的投入力度,已發放高層次人才獎勵資金37萬元,給予科技創新成效顯著的企業獎勵資金391萬元。注重人文關懷,激發奮進力量。落實領導干部聯系服務專家人才制度,常態化開展走訪慰問、健康體檢、專家研修、休假療養,持續推進“我為人才辦實事”活動,為新引進的高層次人才配租拎包入住人才公寓110套,為全縣23名全市首批高層次人才安排免費體檢。堅持正向激勵,增強內生動力。加強對人才的政治吸納,換屆以來有55名優秀人才被推選為市級“兩代表一委員”。評選表揚金牛獎、金點子獎、金話筒獎、萌芽獎等優秀人才22人。連續三年評選表彰全縣優秀科技工作者90人。◆
(作者系羅田縣委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