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春梅
近代中國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曾說:“家庭者,人生最初之學校也。”家庭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基礎。學生的健康成長離不開家庭與學校密切配合。家校共育意義重大。作為家教指導志愿者,我參加了江蘇省揚中市教育局舉辦的“家教指導進家庭”21天在線入戶雙陪伴活動,通過21天線上家庭日記打卡,及時互動,即時化解各種家庭情境中的教育問題。在指導中,我采用共情與肯定相結合的方式,在共情的基礎上不斷肯定,促進求助家長發現自我、開發潛能,看到自身長處,消除自卑感,擁有更積極的價值觀,從而促進其自我成長,營造良好家庭氛圍。
共情憧憬,肯定成績
梅媽媽有兩個孩子。本次活動所陪伴的老大平時學習主觀能動性不強,較為被動和拖延,讓她十分苦惱。在線上家庭日記打卡中,梅媽媽寫道:“我和班主任電話聊了很多,分析了孩子拖延的原因,可能是課外作業‘惹的禍。從一年級開始,他每天回來都有課外作業,做校內作業時拖延,就避免了課外作業。這么長時間以來,我們也沒有就這個問題進行過探討。昨天,我和孩子達成協議:1.以后除了提升類的題目偶爾做一做,其他課外作業一律不布置;2.課外輔導班不愿意上的也不勉強;3.上課必須認真聽講,課后必須高質量完成家庭作業。仔細想想,孩子也才五年級,沒有必要如臨大敵一般地對待他的功課。從現在開始,繼續保持好的上課狀態,注重作業質量,堅持閱讀,相信我們都能夠變得更好!”
對此,我是這樣回復的:“梅媽媽,看到你今天一大段的內容,我和你一樣高興,對孩子的未來充滿信心!媽媽通過和老師的溝通,似乎發現了大寶的問題所在。難能可貴的是,媽媽能夠用民主的方式和孩子一起探討解決方法。另外,不妨思考一下,他的閑暇時光可以用來干什么?”“快樂著媽媽的快樂,憧憬著媽媽的憧憬”,我首先對媽媽的情緒作出反應。接著,對于媽媽在家庭教育中表現出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幫助其確定并強化正確行為,從而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最后進行開放式提問,鼓勵家長思考更細化、更切實可行的教育方法,促進家長自我成長。
共情焦慮,肯定努力
黃媽媽是一位全職太太,對孩子的控制欲較強,喜歡干預孩子的生活。在家庭日記中,黃媽媽寫道:“每天放學回來,孩子作業完成得總是很不理想,還很拖拉,不知道時間的珍貴。遇到不會的題目,她就坐在那兒發呆,不去動腦筋解決問題。我先跟她溝通,讓她先寫會的,然后再寫不會的,可是她就是坐著不動。我立刻火冒三丈,只能用‘武力來解決問題,雖然孩子也勉強做了,可是我知道這種方式不好,但就是控制不住自己。”
黃媽媽生活的重心全都在孩子身上,所以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極易焦慮,從而導致教育行為不當。對此,我首先安撫好黃媽媽的情緒,看到她的辛苦:“媽媽辛苦了,在陪伴孩子做作業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奏效,確實容易焦慮、上火。”接著肯定黃媽媽在教育孩子的過程中做出的努力,不管行為是否正確,能夠主動調節方法總是好的:“從今天的打卡內容可以看出來,媽媽至少使用了兩種教育孩子的方法。當軟的不行,就來硬的,‘動武需要體力,也需要情緒支配。另外,媽媽已經意識到自己的情緒問題了。”最后,我提出開放性問題:“大部分時候,打孩子和罵孩子,唯一能起的作用就是宣泄情緒,是不是有別的方法呢?期待寶媽的發現。”以此觸發媽媽深入思考:“自己的教育行為能不能帶來良好的效果?”
共情憤怒,肯定本性
馮媽媽是一位教師,具有較強的責任心,在家庭教育中起主導作用,也善于自我反省、自我成長。在某一天的家庭日記中她寫道:“今天因為我要上網課,沒時間陪他。等我上完課卻發現他只完成了一項作業,氣得我都快心梗了,只要我不陪著,作業的效率就極低。真想動手狠狠地揍!”
在家庭教育的過程中,家長們會產生多種情緒:焦慮、抑郁、開心、煩惱、憤怒……這些都是正常的情緒反應,對家長的情緒表示理解,對人的真心本性進行肯定,能快速走近家長心里,敞開其心扉,讓陪伴更有實效:“淡定,馮媽媽!辛苦了一天,教育好了別人家的孩子,卻發現自家的田荒著,一定很氣憤吧。‘氣得想要揍和‘沒揍,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祝賀你成功控制情緒!面對教育的失敗,生氣很正常,歡迎你在群里發泄出來。在孩子的問題上還可以多花些心思,睿智的媽媽從來不缺方法。”
心理學家卡爾·羅杰斯在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就提出:在心理咨詢過程中要始終保證一點——以人為探究中心。要實現心理咨詢師和來訪者之間有效的心理溝通,就必須先共情,然后引導來訪者直視自己的內心世界,喚醒來訪者自我發現,促使其自我成長。在21天在線入戶雙陪伴活動中,我在共情的基礎上不斷肯定家長們的成績、努力、本性,很快就提高了家長的覺察能力、情緒轉化能力、沖突調解能力,以及科學家教實操水平的勝任能力,為家庭的和諧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中市聯合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