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義務教育階段兒童學習負擔過重,極大地影響到學生的身心健康和長遠發展。要切實改變學生學習負擔過重的現狀,校內教學改革是其關鍵。“雙減”背景下的閱讀教學就需要教師以理念更新帶動教學創新,在科學的觀念指導下,實現課堂閱讀教學的多元化。教師可以設計各種閱讀實踐活動,減少“無效閱讀”,巧妙引導兒童進行思辨性閱讀與表達,在閱讀中感受人物的情感,深入分析文章內涵。教師要淡化“講”與“教”,著眼于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通過有效的策略來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一、喚醒表達興趣,強化語言構建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應優化課堂語言構建,提升學生在閱讀教學活動中的參與活力,培養學生主動“聽”“說”“讀”“寫”的意識,在生動的體驗和語言表達中,豐富學生的語言積累。做到這一點首先要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為其心靈“減負”,喚醒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讓語文教學回歸到自然淳樸的狀態,使學生更好地習得語言。這是語文閱讀教學的本真,也是語言學習最基礎的開始。在開展語文閱讀教學時,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進行思考,設計一些適合學生年齡特點的實踐活動,利用強化、獎勵、展示等多種有效形式,給學生營造良好的環境,關注學生的閱讀認知結構,促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思考,將語言知識真正內化于心。
二、聯系生活經驗,開展真實讀寫
杜威曾說道:“在學校里,兒童的生活成為決定一切的目的。”可見,教學是以學生生活為中心的。在進行閱讀教學時,教師應該從學生的實際生活出發,結合自身的生活體驗、既有知識,在能動的學習中,激發思維,活躍身心,使其迸發出表達熱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及時捕捉學生的情感體驗,以此作為學生言語智慧的生長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學習。學生進行讀寫時,教師應積極關注兒童真實的需求,發現他們的困惑點與興趣點,關注他們對學習目標的了解,根據體驗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時調整任務。語文學習的生活性就是讓學生與日常生活廣泛聯接,讓他們有更多的空間和時間去體驗,去搜集和整理資料。對小學階段的學生來說,他們已經能夠認識,并且能夠在他們具體的分析和研究中總結出自身的經驗和教訓。這樣的閱讀教學減少了學生簡單、機械的學習,并且對學習空間作了延伸,豐富了學生的精神世界,增加了學生的情感體驗。
三、借助群文閱讀,激發思維生長
在閱讀教學中,關注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提升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必要點。如果閱讀中缺乏個性化的理解和深層次的思考,就會影響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思維能力的提升。想要改變語文閱讀教學效率低、方式單一的現狀,就需要教學者改變以知識傳授為本位的教學觀,強調利用豐富的教學資源不斷創設情境,引導學生質疑、論證,激發思維生長。借助群文閱讀可以啟發學生在閱讀中對學習內容進行分析和比較、歸納和總結、發現和創新,發展和落實高階思維力。群文閱讀需要教師設計一個議題,讓學生在課堂閱讀時,圍繞群文閱讀的議題進行閱讀。學生圍繞相關的閱讀材料進行擴展,站在不同的角度分析文本內容。教師選擇學生感興趣或者有困惑的文章作為材料,充分注重“引導”與“激發”,“引導”是提出課文中心和重點內容中有意義、有價值的問題,“激發”是激發學生內在感情,觸發學生自主思維,圍繞問題尋求解決方法,以便展開教學互動。通過群文閱讀,讓學生在富有探討性的問題支架引領下思辨,達成閱讀思維的進階。群文閱讀就是通過教者有效的指導和教育,在理性分析與感性體驗等多重作用的驅動下,在學生對案例文本的分析、綜合、評價、創新等的基礎上,培養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創新能力、問題解決能力,提升學生的決策力、批判性思維能力等。
四、進行學科融合,拓寬閱讀維度
講述、示范、模仿等是傳統的閱讀課堂中常見的教學方式,它們在解決具體的、單個的知識點問題上,是行之有效的。但是,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入,發展“核心素養”已成為育人目標,未來社會需要的應該是一種應用型、復合型、創新人才,即將兒童作為一個完整的、獨立的個體培養,以此讓學生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成長。傳統的教學方式與我們所需求的綜合的、完整的、開放的問題解決能力是不能匹配的。基于跨學科融合的多樣化學習實踐,既能夠培養學生創新的思維品質和綜合的問題解決能力,也是落實“雙減”政策的重要路徑。跨學科融合將主觀認知與客觀現實有效連接,將理論知識與生命情感體驗融為一體。這要求教師們聚焦真實情境下的問題解決,營造開放真實的學習場,這才是適應跨學科融合學習的教學方式。關注課程的綜合性與實踐性,有助于達到“知行合一”的生命境界,才能培養學生適應個人終身發展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必備品格。不同學科之間進行整合關聯是學科發展的必然趨勢,將本學科的知識與其他學科融會貫通,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升整體閱讀價值。
總而言之,在“雙減”政策下,小學語文教師應積極創新教學模式,積累語言運用經驗,重視對文學意象的捕捉,學習思辨方法,從而真正實現閱讀教學的“減負增效”。
(作者單位:江蘇省揚州市邗江區揚大教科院附屬楊廟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