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丹
(景德鎮陶瓷大學 江西 景德鎮 333403)
陶瓷繪畫界對陶瓷繪畫語言體系建構的研究從未停止,大多都在陶瓷繪畫語言多以材料和手法等形式探析。本文的重點是生活對陶瓷繪畫創作的啟發,以及如何進行有溫度有深度的陶瓷繪畫創作,為陶瓷繪畫創作提供部分建設性意義與一定的參考價值。
“何故閑來種芭蕉,早也瀟瀟,晚也瀟瀟。”這是清代詩人蔣坦在院里種芭焦數顆,一天在蕉葉之上題的詩句,隨后他妻子秋芙也回題:“是君心緒太無聊,種了芭蕉,又怨芭蕉。”詞話間頓感生活的藝術,此類文學藝術中的生活之美,最為真實。字里行間無不閃現藝術之美,生活源于藝術,像魚與水之情。我們每一個人,置身其中滿是觸電般酥麻,驕陽明月,柴米油鹽,無不由生活組成我們每個人的的藝術世界。
陶瓷與人的生活息息相關,從上古一路走來,和人的發展緊密相連,試問哪門藝術能有陶瓷更與人貼近生活。陶瓷藝術是享受,更是生產力,好的陶藝是生活之必需品。
藝術者的天命便是在生活的野草灌木之中,仗藝術之劍,為藝術披荊斬棘定關中。如何將生活情感灌注到陶瓷繪畫當中,以下為筆者的見解。
(1)生活實踐與理論相結合,這對生活和藝術創作都是有利的。在藝術創作時,理論和生活實踐都是值得思考和重視的,并要始終堅持。“腹有詩書氣質華”,日復一日的積淀,能逐漸開闊心胸,以達到目的。以理論知識為基石,方能得心應手。在前進道路上遭遇挫折之時,求助于理論知識以自省,參考書籍,向大師和前人學習。理論與生活實踐的關系是密不可分的。當創作受阻時,首先要讓自己平靜下來,應該多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去思考,借助不同手段途徑,要自由的揮舞畫筆而不要有所約束,放空自己,讓思維自由。
(2)量變產生質變。這并非是簡單量的積累,而應該在每一次的練習實踐當中都有所領悟、進步,方能引起質變。①量變向質變的轉化是對描繪形象的歸納和概括。②量變引發質變是關于世界的變化規律,同樣藝術的發展非直線性的,屬于躍遷式的,不同層面的融合毫無痕跡表現,量變則是不同層面連接的尺碼。③量變是在不斷的復合與試錯,穹宇之下皆為復合體,物與物相互結合、累加,乃至躍進到新的境界,融合為全新的多結構體。
各個不同結構體都能正確的融合且穩定下來,反復這個過程,繼續向上躍遷,成為更偉大的多結構體,產生原來所沒有的技能,然而并非每個層面規律都一樣。如若少了結構功能主義層面的思考,單單以量求變是完全片面的。例如:歷史中民窯青花,陶瓷畫工時常迫于生計需要大量的繪瓷,在這個過程中,畫工就會在繪制的過程中進行“偷工減料”,但試圖對瓷繪作品里的形象進行精簡的同時,卻使畫面不失豐富。筆者認為就是在這種保量又不失質的情況下,長此以往,畫工通過歲月的積累在不知不覺中已然發生了質的改變,實現了由“匠”向“藝”的飛躍。不斷對青花產品進行精簡和提煉,不斷復合與試錯,最終使其由量變產生質變,從歷朝歷代陶瓷殘片中,可以清楚的發現其發展脈絡。我國部分民間青花作品是超越所有時代的,是絕對的巔峰級藝術。
(3)那么怎樣使作品飽含感染力,有溫度,這必須要有大量的練習,才能對技法能夠隨心應用,但對于畫作的努力以及所花費的心血,從畫面中是能感受的。拿出一件官窯作品,就是最好的說明,在當時燒造一件成功的瓷器所需要付出的心血。陶瓷繪畫發展不斷完善,在新時代涌現出新的面貌和風格。
(4)情感表達。陶瓷繪畫不管是苦心的創作,還是有感而發的表達,當代陶瓷藝術最常見的元素始終是情感表達。情感是生命個體對自身、對他人、對社會的感受,是內在生命的跳動。正是陶瓷材料的特殊屬性,使木、水、火、土和人類進化發展的親密關系,貼合了陶瓷創作當中的瓷泥、窯火、釉水、礦物顏料組合變化所產生的偶然性,是其他任何畫種不可比擬的,所具有的包容力能承載更多,讓巧思、情感、靈感暢快表達。吸引著廣大創作者在陶瓷繪畫中傾訴自我情感,情感落到陶瓷繪畫作品當中,在陶瓷繪畫語言當中找到了情感的宣泄口。陶瓷是世界的語言,拉進彼此情感距離,讓陶瓷繪畫作品暢游世間人海。無論何種風格流派,紛繁精彩,驚喜、隱喻、困惑、奔放,情感表達始終最為人們熱衷的。有情感、有溫度能夠推動和發展陶瓷繪畫,情感對于陶瓷繪畫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有溫度的情感需要表達,因陶瓷繪畫而創作。
繪畫創作者需要通過思考、靈感和技法去實現獨特的藝術魅力和溫情的表達。不是對物象的照搬,它是在創造一個全新的秩序,給予全新的規則。帶給人們最高級的享受,讓人品位其中美的意味和美的力量。
(5)作為陶瓷繪畫,最應該是對陶瓷材料多收集考察、多實踐、多思考,繪畫材料是創作的基礎條件,特別是陶瓷材料的特殊屬性,最終畫面需要經過火的洗禮,這其中的曲折和不確定性,對于陶瓷繪畫創作是至關重要的。陶瓷繪畫不同的材料特性對作品效果起關鍵作用,展現出不同的審美表達。畫筆對于畫面的意趣展示就有極大的差異,一種筆便形成獨特的審美畫面效果。礦物釉料,化學色劑上的種類區別,毫不夸張的說是真正意義上的繁雜萬千,所呈現出的畫面效果是任何畫種所不可比擬的,它可以體現世間上千萬種質感、顏色、肌理,若以千萬乘以千萬得出的結果是無窮無盡,這代表了創作者對于材料的探索也將是無窮無盡,陶瓷材料在任何一張畫面里的潛力將會超乎想象。陶瓷材料在歷史上是不斷變遷的過程,當代陶瓷材料的迭代更新給予了創作者無限的可能,所以陶瓷繪畫材料是對于傳統的繼承,也要在此之上進行創新,為陶瓷繪畫語言體系的建立開創出一片新天地。
(6)審美決定陶瓷繪畫的需求,審美的提高將反饋于生活。創作者應在紛亂中堅持自我審美,在百花爭艷的繪畫界中應如何鑒別優良,審美是關鍵,更是繪畫者對美的升華、外化、匯聚的總結。
(7)學會分辨事物的高尚與低俗。繪畫的高尚是富含哲理和溫情的。繪畫即是追求真善美,當代不乏大量被物欲沖昏的人試圖為了博取大眾關注,更甚至拉低人們審美以制造泛娛樂,僅僅只是為了獲取利益。當然也有少數用反科學反智以抨擊時事的,這能讓大眾切換非常規視角看待問題,又或是用血腥、暴力、色情來模擬真實的體驗。
(8)用心創作。瓷繪工匠與藝人本質差別在于對畫面的深度把握。陶瓷繪畫要珍惜第一想法,多用智力而非蠻力。要作為一個人去創作,切忌麻木機械的繪畫,善于獨立思考,創造性的去面對繪畫。
(9)《偏愛原始性》貢布里希開宗明義即說,“這是一本關于原始性品味運動的書”。他歸納“原始性”為樸素的美,純粹的有靈魂的美,崇高的美是藝術家為何要表達并創作藝術的根源之一,它不會為時代所拋棄。唯有對畫面深度把握才會出現的美,把對有限的人生畫入到無限的時空河流之中,感悟天地萬物休憩與共的“和合”之美。
偏愛“原始性”是貢布里希理論研究和對比得出的一條藝術真理,如此就能區分“偽”美的費勁之畫和那些灑脫、抽象、大氣磅礴的好作品,用“原始性”的標準去評判,就可以輕松區別,不被假象迷惑。如同意大利畫家卡斯蒂廖內的總結:“一條自然的線條,簡簡單單的一筆,輕松地一揮而就,讓人覺得畫家的手不需費勁,也不需技巧,自己就移動到了終點,而效果與畫家的設想完全吻合,這才體現出藝術家的高妙之處。”
(10)“畫如其人”,繪畫風格是和創作者個性相一致的,風格的形成需要量變的積累,在創作者具有獨特審美時,用心探求畫面深度的創作作品方能成風格。
“繪畫就是將瞬間化為永恒。”繪畫的意義在于它能展現情感和生活的神妙溫情世界,要不斷提升修養和增長見聞,才能有所感有所思地去表達,畫面中獨特的東西才會越來越多,最終形成體系,走出自己的繪畫之路,為畫之人千萬要耐下性子來,要耐得住寂寞,切不可隨波逐流。不要在追求自我當中喪失判斷,要向前人取經,開拓視野。我們在生活當中品味情感,追逐快樂,讓生活成就繪畫。
總而言之,陶瓷繪畫,乃至藝術都是向美而生,繪畫者應當偏愛“原始性”的樸素、純粹及有溫度的美來開創畫面,審美的高尚使得藝人們發掘繪畫深度的美,要求我們孜孜不倦的去探求,去歸納與總結自我的所思所想,量變引起質變而出風格,方能美稱謂藝術,用心去創作,創造出有溫度的陶瓷繪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