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俊莉,宋新輝
(1.廣東中金嶺南凡口鉛鋅礦,廣東 韶關 512399;2.廣東生態工程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520)
村干部是鄉村振興中組織振興和人才振興的重要組成部分,直接承擔著各項農村基層工作的組織和實施,在鄉村振興推進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整體能力水平可直接有效地推動整個鄉村振興的進程,因此其整體能力的提升一直都是黨和國家重點關注的內容,國內相關學者對其進行了系列研究[1-10]。2021年,按照中央部署要求,廣東高質量完成26244個村(社區)“兩委”換屆。換屆后,村(社區)“兩委”干部質量明顯提升,結構進一步優化。其中村(社區)黨組織書記學歷、年齡實現“一升一降”,大專以上學歷占62.8%,比上屆提高25.2%;平均年齡44.4歲,比上屆下降2.8歲。前期調研顯示,新換屆村干部在鄉村振興政策體系、持續學習能力、公眾服務能力、群眾威望、危機處理能力、基礎農業知識等方面存在明顯差距,因此,有必要對其工作及技能勝任情況進行研究,為后續其綜合服務能力提升奠定基礎。
根據國內外研究現狀,結合廣東實際,我們設定了廣東村干部勝任力要素初稿,通過專家評述、村干部打分后進行修正,將其構成要素劃分為一級要素三個,分別是思想道德能力、崗位專業知識、崗位核心能力;思想道德能力包括對黨和國家鄉村振興政策熟悉度、基層黨建熟悉度、農村法律基礎、管理學基礎4個二級要素;崗位專業知識包括農村土地政策及利用、農村財務與金融、農村規劃基礎、農村基建、農村社會治理、鄉村文化建設、農村產業發展7個二級要素;崗位核心能力包括政策解讀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農民糾紛處理能力、組織策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學習態度6個二級要素。各二級要素設定具備、比較具備、一般、較差、嚴重不足5個層級,分別賦分5-1分。
2021年6月至2022年10月,我們對全省617名村干部進行了勝任力測評,并結合訪談進行了歸納,詳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新換屆村干部的勝任力要素由高及低分別為對鄉村振興政策熟悉度、學習態度、政策解讀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組織策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鄉村文化建設、管理學基礎、基層黨建熟悉度、農村基建、農村社會治理、農民糾紛處理能力、農村土地政策及利用、農村規劃基礎、農村產業發展、農村法律基礎、農村財務與金融,相應分值分別為3.64、4.36、4.22、4.1、3.99、3.75、3.65、3.52、3.37、3.33、3.21、3.15、3.11、3.11、3.05、3.03、2.98分。

表1 廣東新換屆村干部勝任力測評分析
結合訪談我們發現,新換屆村干部普遍較為年輕、學歷較高,愿干事、敢擔當,這些關鍵要素直接體現在對鄉村振興政策熟悉度、學習態度、政策解讀能力、信息化應用能力,均值均能達到4分以上;此外,隨著大量外出務工經商返鄉、返鄉大學生和退役軍人增補到村兩委干部中,其組織策劃能力、溝通協調能力、鄉村文化建設、管理學基礎等有了明顯的提升。但是,新當選村干部對基層黨建熟悉度、農村基建、農村社會治理、農民糾紛處理能力、農村土地政策及利用、農村規劃基礎、農村產業發展、農村法律基礎、農村財務與金融整體較弱,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研究結果顯示,當前廣東新換屆村干部在多個環節還需要大量的培訓,組織部門、農業農村部門需遴選相應的機構,根據村兩委干部勝任力需求、短板等從課程體系、教學方法等方面加快整體能力的提升。
緊扣廣東省新換屆“兩委”干部的崗位需求和個人需求、緊扣其對本職工作的勝任力情況,從政治理論素養、崗位所需能力、個人知識水平等方面入手,建立“共性+特性”課程體系,緊扣“缺什么補什么、干什么學什么”,在解決共性需求培養的同時,個性化培育村干部所需能力,最終實現鄉村振興人才水平的總體提升。
緊扣村干部工作實際,采取“線上+線下”、“理論+實踐”、“送教上門”等教學方法,以課堂理論教學、實地考察基層學習等形式,全方位提高村干部水平,并將其進行學分計算;同時,多維度鼓勵學生自主學習、線上線下討論、加強學員之間的互動交流與溝通,總結同類問題的最優處理方案,在保障順利完成其學歷提升課程的同時,有效增強學員處理農業農村問題的能力。
當前我國的培訓評估只是在培訓結束后對培訓效果進行的評估,屬于一種事后評估,無法準確發現當前培訓模式中所存在的不足,尤其有些評估對時效性要求很高的時候,不能及時評估,并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對當前培訓進行修正。本研究將培訓評估貫穿于整個培訓體系中,在培訓過程中不斷修正,力求凝練出適合更適合學員能力提升的培訓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