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麗莎,何倩儀,姜藝琳,戴伊雯,粟 郁
(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 管理學院,廣東 珠海 519087)
手工匠人在創造獨具匠心的工藝產品過程中,養成的嚴謹、專業、追求極致的態度與品質,被稱為“工匠精神”[1]。2016年“工匠精神”首次出現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并連續成為2017-2019年政府報告的熱點。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表彰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中精辟闡釋了“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的科學內涵,指出工匠精神“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生動體現”。由此,工匠精神作為品質傳承的代名詞,跨越了時代和行業的局限,成為各行各業勞動者的職業追求。在新時代大力弘揚工匠精神,培育各行各業勞動者持續專注和勇于創新的精神訴求已上升為國家意志和全民共識。工匠精神在新時代得到進一步詮釋與發展,不僅是行業治理的話語啟示,更是企業管理的價值導向。在后疫情經濟環境下弘揚工匠精神,重新審視工匠精神,闡釋工匠精神新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建構工匠精神話語體系,煥發勞動者精神力量,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本文基于知識圖譜厘清工匠精神研究的發展脈絡,通過梳理有關工匠精神的內涵、結構維度和測量的相關文獻,最后提出工匠精神未來的研究方向和趨勢,對促進對工匠精神的理解、推動工匠精神的進一步研究有重要意義。
工匠精神對經濟與社會的作用逐漸為社會各界所關注,不同領域的學者逐漸參與到工匠精神的相關研究中。為系統把握工匠精神相關研究的發展脈絡,本文基于中國知網數據庫,選取2013-2022年間以工匠精神為主題并發表在SCI來源期刊、北大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和CSCD來源期刊的698篇相關文獻,運用CiteSpace進行時間軸圖譜分析(見圖1)。工匠精神的研究路徑演化可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初步探索階段(2013-2016年):以薛棟[2]與王麗媛[3]為代表的學者率先開展對工匠精神內涵與價值意蘊的探究,后有學者圍繞工匠精神的歷史演變、內涵價值與高職培育展開討論。2016年工匠精神受到廣泛關注。李德富和廖益[4]指出精益求精是工匠精神的行為體現,未來培育工匠精神既需厚植我國工匠文化,也需借鑒他國優良品質。第二,快速發展階段(2017-2019年):2016年后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論文數量激增,學者們從不同視角對工匠精神展開研究,關注重點逐漸由古今中外工匠精神的內涵對比和歷史演變轉化為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探索。如曾顥和趙曙明[5]從管理學視角,構建工匠精神的動態模型,指出中國情境下工匠精神需要經歷持續、擴大、衰退與轉變4個階段,方能在個人與組織中得到實踐。第三,系統研究階段(2020年至今):伴隨著社會各界對工匠精神的廣泛討論,工匠精神研究上升到理論層面。李群等[6]聚焦制造業,對工匠精神展開系統深入的研究,深入分析工匠精神在個體、組織及跨層次中的影響機制,揭示了工匠精神在現代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圖1 工匠精神研究關鍵詞共現時間軸
在全社會呼喚工匠精神的背景下,以工匠精神為主題的論文數量激增,主要聚焦于工匠精神內涵的剖析與解讀。國內學者從不同視角對工匠精神進行了界定,暫未形成統一的觀點。基于現有文獻的歸納與梳理,工匠精神的內涵界定大致分為價值觀、態度、行為、資本和綜合五大視角(見表1)。
表1 工匠精神的內涵
大部分學者從價值觀、態度的視角來界定工匠精神。有學者認為工匠精神作為一種意識形態,是一種能夠引導和激勵人們實現更高層次目標的價值觀。也有學者基于行為視角認為工匠精神是通過員工的具體工作行為而體現出來的意識形態。隨著工匠精神研究的深入,價值觀、態度、行為等單一視角難以全面而系統地詮釋工匠精神的內涵。以李群等[17]和葉龍等[18]等為代表的學者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工匠精神是價值觀、態度和行為的綜合體現,進一步深化了工匠精神的內涵。
工匠精神在企業管理中的重要性愈發凸顯,工匠精神對組織績效的作用效果受到學者們的關注。郭會斌等[16]提出了工匠精神的資本化概念,就工匠精神個體、群體和組織3個層面進行提煉和升級,以此構建工匠精神在企業內的擴散和傳導機制。楊俊青等[19]基于知識共享理論對智能制造背景下的企業工匠精神與企業創新績效間關系展開探索,研究發現企業工匠精神的培育與提升可以促進企業知識共享行為的發生,促進知識在組織內部以及跨組織間的傳遞與分享,進而提升企業績效。具備工匠精神的員工在工作中對創新的專注和卓越的追求,激發出精益求精、極致鉆研、崇尚完美等行為,提升個人和組織的創造力,從而獲得更高的組織創新績效。由此可見,工匠精神作為一種職業綜合素質,包含著對職業篤定堅持與精益求精的態度,以及持續學習與勇于創新的行為。因此,結合當下中國國情和時代需求,闡釋新時代背景下工匠精神的時代內涵和價值,建構工匠精神話語體系,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社會價值和意義。
工匠精神已經引起學界的廣泛關注,但目前關于工匠精神測量和維度劃分并沒有形成統一和權威的結論。通過梳理文獻發現,現有關于工匠精神結構維度的觀點差異較大,且多從職業特征與工作過程視角對工匠精神的結構維度進行劃分(見表2)。例如葉龍等[20]借助文獻研究、實證分析和開放式問卷調查的方法,將工匠精神細分為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和勇于創新三個維度;喬嬌等[21]學者利用開放式問卷調查,將工匠精神劃分為精益求精、敬業奉獻、一絲不茍、堅持4個維度。以趙晨等[22]為主的學者們基于對網絡志和文獻的研究構建了包括“個人成長、責任擔當、精益求精、珍視聲譽、篤定執著”的五維框架。
表2 工匠精神的結構維度
李克強總理在2016 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將“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作為一項重要任務,其中“精益求精”已被學界認為是工匠精神的核心內涵。精益求精是個體在工作中追求卓越,展現了人們對質量、工藝技術、職業責任的追求。近年來學者將工匠精神研究拓展到企業家和企業創新績效。企業研發和技術人員孜孜不倦追求創新,實現質量與技術上的突破。勇于創新也逐漸成為衡量工匠精神的重要維度之一。
現有關于工匠精神維度提煉主要基于對企業領導、企業員工、高職院校學生、大學生等群體,尤其企業員工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與服務業2個行業。不同職業領域中倡導的工匠精神存在一定的差異,未來研究可以根據不同職業特質,提出不同情境下工匠精神的結構維度。
目前工匠精神的測量研究處于零星探索式研究階段,暫未形成系統有效的評價工具。學者們通常將其視為一個多維度的復雜構念,先采用訪談法與扎根理論對工匠精神的維度進行劃分并形成初始量表,再采用實證分析進行大樣本調研,這樣既能避免定性研究方法的主觀性,也能進一步檢驗其工匠精神測量量表與維度劃分的合理性。
李群等[25]圍繞工匠精神展開了較為持續性的研究,聚焦于制造業員工,開發出具有良好信效度的工匠精神量表,為工匠精神實證研究提供了結構清晰的測量工具,并得到國內學界廣泛的認可。另一位較早探索開發工匠精神測量量表的學者周明茹[43]結合了定性與定量研究的優勢,對工匠精神進行更為科學與合理的結構維度劃分,最終通過理論探索形成工匠心理半開放式問卷,采用問卷調查與編碼分析的方式形成五維度的大學生工匠心理問卷,完善了工匠精神的探索過程。此外,還有學者基于文獻研究,將工匠精神劃分成多個維度,不同維度分別采用對應的國外權威量表并加以修正。
總體來說,學界對于工匠精神暫未形成系統和一致的觀點。工匠精神測量研究多為理論性概括,鮮有通過規范實證研究進行檢驗。為系統和全面詮釋工匠精神,有必要展開工匠精神的識別與測度研究,開發有效的測量工具,以推動工匠精神的理論研究。
基于已有的國內外相關文獻,本文系統梳理了工匠精神實證研究框架(見圖2)。目前基于個體心理與行為視角探究工匠精神影響因素的研究已相對成熟。如鄧志華等[15]通過實證檢驗發現,對員工貢獻關注度高、容錯程度較高以及樂于激勵員工的領導更能激發員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高自我效能感與高組織認同的員工更容易產生工作投入,會主動尋求工作上的盡善盡美,自愿投入時間與精力,由此提升崗位勝任力。員工這些工作行為都被認為是工匠精神在工作中具體表現形式。這些研究從工作資源層面和心理資源層面揭示了員工工匠精神的培育機制,使得工匠精神的前因變量探討趨于完善。
圖2 工匠精神實證研究框架
現階段從組織層面探究工匠精神形成機制的研究很少,當前研究主要圍繞不同領導風格對工匠精神的影響,組織層面的前因變量較為單一。未來研究可以嘗試從團隊特質和團隊氛圍等方面切入,進而豐富組織層面工匠精神前因變量的相關研究。
現有工匠精神結果變量的研究更多關注工匠精神對組織或個體的能力與行為的影響,鮮有研究關注工匠精神對組織氛圍或個體意識的影響。其中,組織層面主要是圍繞工匠精神對組織能力與績效的影響機制展開,工匠精神能夠激發個體強烈的信念,具有更強的目標導向與執行力,更容易產生創造性行為促進創新,有助于提高企業競爭力與績效水平[51]。個人層面則主要集中在意識與行為方面,基于價值觀視角,學者們指出工匠精神不僅能夠提高員工工作的積極情緒,強化其學習與交流的意愿和行為,還能增強對組織戰略的理解能力,有助于個體滿足實現自我價值與推動職業生涯發展的需要。
工匠精神內涵是眾多學者關注的共同話題。學者們基于對工匠精神特質提煉,通過相關文獻或政策的研讀,結合新時代背景,形成工匠精神的內涵特征。因此,現有對工匠精神的詮釋囊括了工作場所的各種優秀品質和職業行為,不同行業與職業群體間差異并未凸顯。未來需采取更為科學和系統的研究,厘清工匠精神與相似概念的區別以及國內外工匠精神的異同,尤其是區分不同群體與行業層面的工匠精神內涵,通過挖掘工匠精神在不同行業與職業中的特征,為更加全面和深入地理解工匠精神,理解其在不同社會生產領域的積極作用具有重要意義。
由于工匠精神的邊界尚未明晰,工匠精神的實證研究不足。現有關于工匠精神維度探索大多采用定性歸納的方式,鮮有研究遵循規范的量表開發流程,缺乏對其結構維度進行科學的實證檢驗,不利于推進工匠精神的實證研究。未來研究可基于調研對象的深度訪談,采用扎根理論研究方法,科學展開工匠精神結構維度探索,通過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式,設計與開發工匠精神的測量量表,為拓展工匠精神的實證研究提供測量工具。
當前工匠精神的相關研究主要集中在制造業的領導與員工和“潛在”工匠人才,尚未涉及行業間的差異與其他行業主體。現有實證研究主要圍繞領導風格、員工心理和行為以及環境因素對工匠精神形成的影響機制,但對工匠精神在企業或者行業的作用效果挖掘較少。未來研究可關注工匠精神對員工個體的創新行為和組織績效等因素的影響,為全面和系統研究工匠精神的作用效果及其培育途徑提供理論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