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芃芃,付清華,楊昱鑫,李鐵根,李飛,任小艷,王紅霞
(1.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甘肅 蘭州 730070;2.蘭州石化職業技術大學,甘肅 蘭州 730060)
新時代對職業教育適應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正本清源,準確定位職業教育與普通高等教育的區別,職業教育改革要以類型特色為基點出發,具體來說,要把握好以下幾點。
(1)以能力為本位。
職業教育更加重視學生技能的培養,突出以能力為本位的教學理念,而不是一味的重視知識的儲備、學術、學歷的提升。以能力為本位,增強職業教育的適應性,其內涵為:一是重視學生動手實踐技能、工作能力的培養,確保學生“零距離、能上手”。二是重視學生思政教育,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包括思想道德、思想品格、個人修養、職業素養、職業道德等。
(2)以就業為導向。
大多數學生上學的目的是畢業后能找個好工作,學生最終要走向工作崗位,走向社會。因此,就業是根本。換言之,職業教育要緊跟經濟發展的需求,包括專業的設置的調整、教學內容的更新、教學方法的創新等,以培養出滿足生產崗位需求的新時代技術人才。
(3)以服務為宗旨。
堅持“以服務求支持、以貢獻求發展” 的教學方針,使職業教育更好的履行培養人才、傳播文化、服務社會的職能。一是職業教育要以服務區域經濟發展為前提,通過提供專業服務、培養專業技能人才等為區域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和支撐。二是職業教育要致力于服務國家重大戰略方針,尤其近年來國家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戰略,職業院校人才的培養為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做出了貢獻。
道橋專業群由道路建設工程監理、道橋工程檢測、橋梁工程技術、道路養護與管理、工程造價5個專業組成,密切對接、高度契合甘肅公路交通大走廊、大通道、大樞紐建設,對應甘肅加快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互聯互通一體化發展。其中,道路橋梁工程技術專業對接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網建設設計、施工與檢測;建設工程監理專業滲透在工程建設的全過程,對工程全過程起到協調、控制等作用;工程造價對應上述工程建設的造價編制、計量計價、項目管理等工作;道路養護與管理專業延長公路使用壽命,提高公路使用水平,對應高等級公路養護與“四好”農村公路。群內專業貫穿于公路建設設計、施工、檢測、監理、造價、運營維護全產業鏈條,全壽命周期、全崗位工作。
道橋專業群致力于培養不僅吃苦耐勞、品行良好、工作敬業、具有良好職業素養的人,而且需要實踐能力強、學識扎實、有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能較好地適應交通一線施工企業的需求。道橋專業群面向的工作崗位有:施工員、測量員、安全員、檢測員、造價員以及工程設計、施工、養護、管理等方面的技術人員。
新時代增強職業教育適應性,就是在現有職業教育已取得初步成效的基礎上,從硬件和軟實力2個方面提升職業教育的現代化。
(1)改善職業院校的硬件辦學條件。
職業教育的基本社會職能是服務和帶動區域經濟的發展,新時代背景下,調研一線企業所采用的先進設備,生產工藝,生產技術。按照新標準要求引進和改善教學設備、儀器、實訓設備等辦學硬件條件,提升職業教育辦學條件。
(2)優化職業教育辦學制度。
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辦學制度立足以下4點:一是職業教育要適應新時代產業發展的需求;二是要使職業教育縱向融通,中職、高職、職教本科無縫銜接;三是教育要給學生灌輸終身學習的理念,不斷給自己充電;四是根據新時代提出的新要求,改革職業教育的辦學體制與辦學制度,實現個人發展與企業、社會需求相互吻合。
新時代背景下以全面提高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質量,作為增強人才培養適應性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1)堅持立德樹人、全面育人的原則。
培養學生首先要重視德育的培養,把思政教育融入教學的全過程,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學生過程中重視學生身心健康和能力素質的共同培養,依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和職業教育發展趨勢制定教學計劃。
(2)提升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水平。
構建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體系,暢通人才培養通道,提升人才培養水平。辦好職業教育,首先要有科學合理的教學標準,根據工作崗位的需求調整人才培養方案,要不斷健全和完善課程體系,統籌安排公共基礎課、核心專業課、專業基礎課、實訓實踐課、勞動教育課,使職業教育課堂向任務化、模塊化的方向發展。其次,豐富的教學內容、信息化的教學手段,創建生動形象、特色鮮明的教學資源。最后,構建終身教育、終身學習的制度。
近年來,國家一直在提倡產教融合,學校也在實行產教融合,但是效果不好,產教融合還停留在表面,企業與學校存在“兩張皮”的問題。
長期穩定的校企合作需要有健全、完善的機制做保障,然而,我國產教融合相關制度還不完善,缺乏相關的法律制度,這使得校企合作無形中增加了風險和隱患,如果企業與學校合作的過程中出現意見分歧,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機制,往往會造成不得不終止合作。
新時代一線企業崗位對技術技能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需要理論知識扎實、實踐能力強、上手快的應用型技術技能人才。然而,相對滯后的教學體系,難以培養出滿足社會需求的人才。具體表現為教材更新較慢,內容相對陳舊;教學方法落后,教學手段單一;師資建設乏力,“雙師型”教師人員不足等。
雖然政策導向一直視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同等重要,職業教育是高等教育的一種,但是普通高等教育在人們心目中有較深的烙印。多數家長都希望自己孩子能上本科院校,甚至一本院校、重點大學。有選擇條件的情況下不太愿意自己的孩子上職業院校,認為職業院校是考不上大學的“差生”沒辦法才選擇的學校,所以生源較差。職業院校的硬件設施和經費投入明顯不如本科院校。一方面由于長期以來職業院校的不被足夠重視,投入力度不足,教學設備陳舊、落后,根本不能滿足信息化教學的要求。試驗儀器、培訓設備落后、甚至已經被淘汰,生產崗位已經采用更先進的技術、設備。另一方面,對老師開展的技術更新培訓不夠,相當一部分老師沒有掌握新技術、新方法、新工藝,所以給學生授課的內容跟不上生產崗位的需求變化。
推進專業數字化改造升級。為適應新基建帶來的新要求,適應全社會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技術發展帶來的交通基礎設施高端化趨勢,推進群內傳統專業數字化、智能化轉型。工程造價專業圍繞公路基礎設施全壽命周期造價控制,結合建筑BIM技術進行改造升級,道路養護與管理專業向智能化、機械化、信息化方向改造升級。
服務“新基建”開設新專業。服務智慧交通,設置智能交通技術等專業(偏基建方向);服務國家質量基礎設施建設,設置土木工程檢測技術;服務城市地鐵及管廊工程,設置地下與隧道工程技術。
一是注重培養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培養學生良好的工匠精神和職業素養,確保學生“下得去、留得住”;二是按照“崗位相近、知識關聯、技能相連”的組群邏輯,優化專業群課程體系,確定專業群核心能力,強化學生實踐技能、工作能力和創新意識,確保學生“零距離、能上手”;三是篩選確定優質合作企業,在實訓教學、創新創業、技能大賽中開展“崗課賽證”融通改革,增強校企合作的有效性,確保學生“有發展、能提升”。
(1)構建“模塊化”知識結構,開發“德技并修、共享互融”教學體系。
專業群通過分析設計、施工、測量、檢測、造價等職業崗位知識、技能、素質要求,打破學院和專業壁壘,構建“德技并修、共享互融”的融合型“模塊化”教學體系。專業群對接崗位知識結構,構建“基本素質模塊、崗位通用模塊、職業崗位模塊”三級遞進知識模塊;對接職業能力構建“基本技能模塊、專項技能模塊、綜合技能模塊”三級遞進技能模塊。
(2)建設“一主兩副、教培互通”技術技能人才培養機制。
以學歷教育為主,構建高等職業教育技術技能人才成長通道,以“職業技能等級證書(X證書)”和“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為兩副,推進筑路工、橋隧工等職業資格培訓和鑒定,為返鄉農民工、退役軍人、下崗人員提供職業技能培訓,提升就業能力。
(1)引聘結合,構建高水平教學團隊。
創新人才引進方式,堅持全職與兼職相結合,設立特聘專家、客座教授、產業教授崗位,引進行業企業高水平專家。擬聘蘭州交大教授1人擔任科研帶頭人,道路、橋梁、隧道行業著名專家1人擔任技術帶頭人、1人擔任產業帶頭人。聘請甘肅公交建集團等單位高水平專家擔任專業帶頭人,與校內專業帶頭人共同制定人才培養方案,專業建設緊跟產業轉型。
(2)名師引領,構建“結構化”教學團隊。
發揮教學名師示范引領作用,構建造價、施工、養護、監理、檢測等5個教學團隊,開展模塊化教學、教育培訓,培育年輕教師和技術骨干。
(3)實施崗位互換,提升“專兼職”教師能力。
做到每學年教師全員參與培訓,參加教學能力培養,提升教學水平;參加科研能力培訓,提升科研水平;參加信息化教學培訓,提升信息化教學能力;利用假期時間到企業實踐,提高實踐能力;組織教師參加專業前沿知識講座,提高教師的專業能力。聘任行業內的專家、企業的高級技術人員、技術能手、技術標兵、優秀管理人員等到學校兼職代課,把企業一線技術融入到課堂教學中,提高企業在人才培養過程中的參與度。
(1)基于基本技能培養,建設“基礎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
在新校區新建包含力學實訓室、水泥材料實訓室等總建筑面積約3000m2的材料實訓中心,增加材料實驗教學設備種類、數量,改善實訓環境,完善實訓中心功能,提升實踐教學能力;建設真實地質結構實訓場,開展地質結構超前預報實訓、培訓。建設地下工程實訓場,開展地下工程施工實訓,培養學生在地下工程明挖車站、隧道暗挖等方面的施工能力;新建安全工程實訓中心,建設安全工程實訓體驗區;新建鐵道工程實訓中心。擬購買高速鐵路長軌精調軟件(含50個節點)、CPIII控制測量系統、軌縫探傷儀、CRTIII型軌道板及磨具檢測工裝等實訓設備,提升實訓中心水平。
(2)基于專業技能培養,建設“綜合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
新建無損檢測實訓中心,建設標準化無損檢測場地、無損檢測智慧化教室,購置路面病害檢測車等先進設備,基于真實生產環境開展實踐教學、技能大賽、技術培訓、行業比對、對外服務等業務,提升教育教學及技術服務水平;新建典型地形地物測繪室外實訓場,模擬真實環境的測繪實訓。瞄準先進測繪技術裝備和理念,結合高鐵、城軌、橋梁、高層建筑等高精度生產勘測的需要,在原有基礎上增加全自動測量機器人、高精度電子水準儀等先進測量儀器設備數量,與數字化實訓平臺相結合開展實訓教學,確保學生對行業新型技術裝備的掌握,建設具有鮮明特色的新型數字化測繪實訓中心。
(3)對接各類證書要求,建設“專項型”校內實踐教學基地。
提升現有BIM實訓中心軟硬件配置條件,購置AutodeskRevit等BIM相關軟件、高性能教師工作站等設備,提升BIM實訓中心軟硬件水平;升級數字化測繪中心,建立單基站北斗CORS系統、無人機航測系統、航測數據處理系統,在教學中推廣應用。
(4)培養綜合技能,打造“功能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
遴選優質大型規模企業開展“功能型”校外實踐教學基地建設,完善現有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構建基于崗位需求的校外實訓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