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回顧與展望(1984—2021)*

2023-01-16 06:52:42胡文雯梁家熒
民族翻譯 2022年5期
關鍵詞:研究

⊙ 胡文雯 梁家熒

(廣州中醫藥大學,廣東 廣州 510006)

民族醫學是指中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是我國少數民族在歷史上創造的和沿用的傳統醫藥的總稱,是各少數民族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在生產生活實踐中積累的防病治病的豐富醫藥知識和實踐經驗的總結”[1]1。民族醫學不僅是中國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世界傳統醫學的重要組成部分。至今我國有35個少數民族的醫學已被發掘整理成文字資料[1],由于這些民族都有自己的語言,在發掘整理和傳播中不可避免會涉及民族語言和漢語、民族語言之間,以及民族語言和外語的翻譯活動。馬晶晶、穆雷曾對少數民族翻譯研究的現狀進行梳理,指出“少數民族翻譯研究一直是我國翻譯研究里的薄弱環節”[2]。民族醫學翻譯研究作為少數民族翻譯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國翻譯研究中一直處于較為邊緣的位置。“期刊論文是特定時期某個領域研究的風向標”[3],學位論文是研究生完成的較高層次的系統研究成果。為了管窺國內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整體發展狀況和動向,本文擬采取文獻計量學的方法,以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CNKI)為數據來源,收集國內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方面的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進行深入分析。

一、數據收集方法

根據相關研究,在我國已整理出35個少數民族的傳統醫藥文字資料,有的民族醫藥“建立了相當完整的醫學體系”,有的“正在總結整理,梳理和提煉出系統的理論”,有的“只剩下一些零星的單方驗方和醫療經驗”[1]2-3。其中19個民族有醫藥專著(各民族醫學分布不均)和較豐富的藥物資源,在臨床上的運用也比較活躍,包括藏族、蒙古族、維吾爾族、傣族、壯族、苗族、瑤族、彝族、侗族、土家族、朝鮮族、回族、哈薩克族、畬族、布依族、仡佬族、拉祜族、羌族、水族等[1]。鑒于這19個民族擁有較為豐富的醫學資料,本研究將具體民族醫學檢索范圍限定為這19個民族的醫學,考察內容主要包括醫學和藥學翻譯研究。首先將檢索主題詞設定為“民族醫藥翻譯”“民族醫藥漢譯”“民族醫藥英譯”“民族醫學翻譯”“民族醫學漢譯”“民族醫學英譯”“民族藥學翻譯”“民族藥學漢譯”“民族藥學英譯”等;其次按照這些主題詞在中國知網期刊數據庫依次對19個具體民族醫學進行檢索,以藏族為例,將檢索主題詞設定為“藏醫藥翻譯”“藏醫藥漢譯”“藏醫藥英譯”“藏醫翻譯”“藏醫漢譯”“藏醫英譯”“藏藥翻譯”“藏藥漢譯”“藏藥英譯”“藏族醫學翻譯”“藏族醫學漢譯”“藏族醫學英譯”“藏醫學翻譯”“藏醫學漢譯”“藏醫學英譯”等,其余民族以此類推。檢索對象為期刊論文和學位論文,檢索時間為1984年至2021年。在排除不相關文獻和重復文獻后,檢索共得到有效文獻125篇,其中期刊論文100篇,博士學位論文3篇,碩士學位論文22篇,涉及藏、傣、侗、哈薩克、回、蒙、苗、維、瑤、彝、壯等11個民族。本文將此11個民族醫學分別簡稱為藏醫、傣醫、侗醫、哈醫、回醫、蒙醫、苗醫、維醫、瑤醫、彝醫和壯醫,按民族分類對這125篇文獻進行簡述,并通過整體發文趨勢、關鍵詞分析、研究主體、核心期刊發文情況等四個主要觀察點進行統計分析,探討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現存的問題,并對此提出展望。

二、各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概要

本文檢索所得11個民族的醫學翻譯研究相關文獻共125篇,其分布情況如下表:

表1 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相關文獻分布(單位:篇)

(一)藏族醫學翻譯研究

藏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藏醫翻譯研究”)在民族醫學翻譯研究中起步最早、文獻最豐富,檢索到有效文獻60篇。1984年,拉杰東珠就指出《藏醫藥選編》漢譯本中錯譯誤譯現象,并強調藏醫藥翻譯必須“恰如其分”[4]。早期的藏醫翻譯研究重點包括藏醫或中藥研究者對《四部醫典》等藏醫藥經典著作進行漢譯研究,重點關注藏醫術語和藏藥名稱翻譯[5],藏醫術語漢譯研究也成為研究者們關注的一個熱點[6]。早在20世紀90年代,洪武娌與蔡景峰介紹西藏醫學在國外的傳播概況時,就提及國外藏醫學家曾將《四部醫典》《藍琉璃》等藏醫經典著作翻譯成蒙古、英、俄、日譯本[7]。此后藏醫史和藏醫傳播研究領域越來越關注藏醫翻譯,藏醫翻譯史研究也日益變得豐富,其研究重點包括:阿育吠陀梵文醫典和藏醫經典的關聯[8]、吐蕃時期藏漢醫書翻譯和醫學交流[9]、藏醫醫典的蒙譯版本研究及藏醫在蒙古文化圈的傳播[10]、藏醫醫典在俄羅斯的翻譯及藏醫在俄羅斯和歐洲的傳播[11],等等。此外,外語學界也開始關注藏醫英譯。黃婧指出藏醫術語英譯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具體翻譯方法[12]。羅輝運用數據庫和互聯網資料分析“藏醫”英譯名“Tibetan medicine”和“Sowa-Rigpa”的使用情況,指出英譯應考慮我國國家利益和國際上的主體地位[13]。藏醫術語翻譯一直是藏醫漢譯和英譯研究的共同關注點,術語標準化是其中的難點。對此,王杭提出建立藏醫術語語料庫,利用語料庫和網絡語料促進藏醫術語的藏漢及藏英翻譯實踐,為藏醫術語的翻譯研究和實踐提供了新的視角[14]。

(二)壯族醫學翻譯研究

壯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壯醫翻譯研究”)文獻相對豐富,但起步較晚,檢索到有效文獻25篇,最早發表年份為2014年。壯醫翻譯研究歷史不長,研究機構集中在廣西中醫藥大學、廣西民族大學、廣西大學及廣西民族醫藥研究所,其中廣西中醫藥大學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頗豐。曾振東從壯醫常見病癥名稱的角度出發,對音譯后的壯醫病癥名稱與中西醫病名進行了分析對照[15]。壯醫病名規范化研究和壯醫藥漢譯人才的培養也成為研究者后續的關注點之一[16]。壯醫翻譯研究中英譯研究角度較為豐富。壯醫學者蒙潔瓊進行了基于機器翻譯的壯醫英譯應用研究[17];李曉瀅、汪華運用模因論視角探究壯醫英譯,提出了接受性、忠實性和釋意性三原則[18];柳江帆、周鋒結合傳播學5W模式,提出要將壯醫藥文化傳播的主體、內容、方式、對象、效果等因素納入到傳播分析中[19];鄒德芳以文化翻譯觀的視角指出廣西壯瑤醫藥文化外宣翻譯不能只看重語言層面的對等,應提高文化譯本的可接受性,努力實現文化功能等值[20]。這些翻譯理論和傳播學理論的運用使民族醫藥翻譯研究擺脫就事論事的局限,對推動民族醫藥翻譯理論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三)蒙古族醫學翻譯研究

蒙古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蒙醫翻譯研究”)始于2003年,檢索到16篇有效文獻。主要研究機構大部分集中在內蒙古醫科大學、包頭醫學院、內蒙古大學、內蒙古民族大學等內蒙古地區的高校,其中內蒙古醫科大學在此領域的研究成果較多。蒙醫的古籍翻譯研究是推動蒙醫藥史學研究和蒙醫藥文化傳播的重點[21],布仁達來曾提出蒙醫古籍文獻整理過程中根據不同源語(古蒙古語、藏語、斯拉夫語)的文獻要采取不同的翻譯方法[22]。蒙醫藥術語漢譯也是研究者們關注的問題,德力格瑪強調蒙醫名詞術語規范化研究的重要性,并提出了具體的翻譯技巧和方法[23]。另外,蒙醫的英譯研究同樣關注蒙醫藥術語的翻譯,劉艷華、劉茜雯等從模因論等角度探討了具體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24-25]。

(四)其他

傣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傣醫翻譯研究”)始于2000年,檢索到8篇有效文獻,大多為傣醫文獻、古籍檔案翻譯整理情況的介紹和綜述[26]。其中有一篇涉及傣醫英譯研究,提出了傣醫術語英譯的四項原則[27]。回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回醫翻譯研究”)始于1990年,檢索到4篇有效文獻。研究主要圍繞傳世回醫藥典籍《回回藥方》,通過對其音譯名稱和術語的考證與釋讀進行史學研究和語言學研究[28]。維吾爾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維醫翻譯研究”)始于2012年,檢索到有效文獻4篇。研究維醫翻譯的學者主要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高校,研究內容包括從歷史學角度研究《突厥語大詞典》中醫學詞匯的翻譯活動、維醫成藥商品名稱的漢譯原則和方法等[29-30]。侗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侗醫翻譯研究”)始于2016年,檢索到有效文獻2篇,研究內容分別為侗醫病名漢譯研究和侗醫藥文化英譯研究[31]。哈薩克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哈醫翻譯研究”)始于2019年,檢索到有效文獻2篇,研究者主要來自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高校,研究重點為哈醫術語漢譯的規范化問題[32]。瑤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瑤醫翻譯研究”)也始于2019年,檢索到有效文獻2篇,研究者均來自廣西中醫藥大學,研究重點為英譯。如,鄒德芳和鄒雯從生態翻譯視角研究瑤醫養老文化英譯,探討瑤醫英譯的翻譯策略和方法等[33]。彝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彝醫翻譯研究”)僅檢索到有效文獻1篇,發表年份為2017年,是胡梁雁以開發彝醫古籍檔案的視角強調了翻譯的準確度[34]。苗族醫學翻譯研究(簡稱“苗醫翻譯研究”)也僅檢索到有效文獻1篇,發表年份為2015年,是樂萍在目的論的視角下對貴州苗藥英譯策略進行的研究,并將此運用于苗藥英譯教學[35]。

三、民族醫學翻譯現狀

(一)整體發文趨勢

本文對檢索到的有效文獻進行時間階段統計,1984年到1989年為第一階段,其后每10年作為一個統計階段,以此類推,所得結果如圖1。整體而言,民族醫學翻譯研究在2000年前發展緩慢,發文量僅為9篇。但邁入21世紀后,發文量增長較快。2000—2009年發文量為12篇,2010—2019年發文量增長到88篇論文,2020—2021年論文發表量高達16篇。結合前文概要,我們可以發現,藏醫和回醫翻譯研究起步較早,傣醫和蒙醫研究跟隨其后,起步于21世紀初,其余7個民族醫學翻譯研究2010年之后才開始。雖然民族翻譯研究總體起步較晚,但隨著民族醫藥資源保護和文化研究意識的增強,近十多年來慢慢得到研究者的關注,這與國家對民族醫藥事業的政策支持有密切關系。2002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村衛生工作的決定》中指出:“要認真發掘、整理和推廣民族醫藥技術”。2007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國家民委、衛生部等十一個部委局聯合制定并發布了《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等十一部委關于切實加強民族醫藥事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繼續做好民族醫藥文獻發掘整理工作”“有計劃、有步驟地完成一批民族醫藥文獻的校勘、注釋、出版工作,并將其中的重要著作漢譯出版;對歷史上無通行文字的民族醫藥深入發掘整理,繼續將口傳心授的醫藥資料編著成書,保存保護下來”。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引導下,民族醫藥研究人才隊伍得以逐漸壯大,民族醫藥文獻的發掘整理為民族醫藥翻譯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研究對象,而翻譯過程中出現的術語翻譯不統一,以及民族翻譯人才培養困難等問題也亟需研究者們探討解決。

圖1 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發文趨勢圖(單位:篇)

(二)關鍵詞分析

對檢索到的有效文獻關鍵詞進行歸納分類,共分為24類關鍵詞,發表于20世紀80年代和90年代的部分文章未列關鍵詞,則未納入統計。按照出現頻次高低,關鍵詞排列順序如下(括號內為關鍵詞出現具體頻次):民族醫藥(102),古籍(60),術語(規范)(51),英譯(22),翻譯(19),(民族)地區(19),(國際)傳播(17),翻譯策略/方法(17),文化(12),民族學(史)(9),漢譯(9),醫術/病名(8),(統計)分析(7),人物(7),翻譯理論(5),語料庫(機器翻譯)(5),中醫(4),宗教(3),人才培養(2),流派(2),翻譯史(1),期刊(1),論文(1),漢學(1)。

從統計可以看出,由于關鍵詞“民族醫藥”包括藏醫、蒙醫等各種民族醫藥,因此出現頻次最高;其次,當前各民族醫學翻譯研究選題相對集中在古籍及術語的翻譯研究、翻譯策略方法以及民族醫藥文化傳播研究等。關鍵詞分類中唯一涵蓋的外語是英語,雖然前文概要中有部分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涉及其他語種,但關鍵詞的缺位說明其他語種還未成為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關注點。值得注意的是,“翻譯理論”“語料庫(機器翻譯)”等均未出現在頻次最高的前10類關鍵詞。這也說明當前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理論性和研究深度尚需加強,語料庫等創新研究方法雖已得到嘗試性運用,但仍存在較大的推廣空間。民族醫藥翻譯對人才的要求頗高,需要兼備民族醫藥、民族語言、外語和翻譯等學科知識,因此翻譯人才相對匱乏。但在民族醫藥翻譯研究的關鍵詞中“人才培養”的出現頻次非常低,也說明民族醫藥翻譯人才培養未得到足夠重視,相對滯后。民族醫藥翻譯史研究可以反映出醫學和語言學的互相影響,因此不僅對民族學、歷史學等學科有重要研究價值,同時也是翻譯史研究的重要觀察點。但是從關鍵詞統計來看,學術界對民族醫藥翻譯史的關注甚少,還存在較大的挖掘空間。

(三)研究主體

對檢索到的有效文獻第一作者的研究領域進行統計,除去無法確認的具體身份及重復作者,共統計出102位第一作者。根據第一作者在中國知網中標注的相關身份說明及發文內容的綜合歸納,其研究領域可分為民族醫學、外國語言學、中西醫學、民族語言學、歷史學、政治學及其他,統計占比見表2。

表2 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文獻第一作者研究領域統計

由表2可看出,研究民族醫學的學者占比最高,為33.33%。這表明,民族醫學領域長期接觸民族醫藥,對民族醫學翻譯的重要性認識更為深刻,是民族醫學翻譯研究主力軍。其次為外國語言學領域,占20.59%,其研究大多為英譯,暫未見涉及其他外語。再次為中西醫學領域,占比17.65%,研究內容主要圍繞民族醫學典籍中的術語翻譯、民族醫學常見病癥和少數民族藥物名稱的翻譯考證,可見民族醫學翻譯研究已進入中西醫等主流醫學學者的研究視野。民族語言學者有其語言和專業知識的優勢,應是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重要力量,然而占比不高。可見在民族語言學領域中,民族醫學翻譯是相對缺乏關注度的課題。歷史學占比與民族語言學相同,研究內容主要包括民族醫學史及傳播。從上述研究主體分布來看,民族醫學翻譯研究自身具有跨學科研究屬性,研究主體多樣化。但翻譯學界主體(外國語言學和民族語言學)并未成為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主流領域,說明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游離在翻譯學界研究之外。

(四)核心期刊發文情況

對檢索到的有效文獻中核心期刊發表頻次進行統計,分布如表3。核心期刊數據庫包括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北大核心)。這三個數據庫單獨計算,同一篇論文可能同屬不同數據庫。

表3 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相關論文在核心期刊的發表頻次(單位:篇)

由表3可以看出,在民族醫學翻譯領域中,僅有4個民族醫學(藏醫、回醫、蒙醫及壯醫)的翻譯研究相關論文在核心期刊上發表,但頻次都不高,占總文獻數比例也較小,這表明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高層次研究成果產出較少。此外值得關注的是,這些在核心期刊發表的論文大多數將翻譯研究運用于民族醫藥歷史考證,僅有4篇論文與民族醫學翻譯策略以及翻譯技巧研究直接相關,其中藏醫翻譯研究2篇,蒙醫翻譯研究與壯醫翻譯研究各1篇。這說明翻譯本體研究還未成為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主流,客觀上導致民族翻譯研究的選題未能得到翻譯學界的高度重視。

四、問題與展望

如上文所述,受國家政策的大力支持,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整體呈逐步發展態勢,大大推動了民族醫藥的傳承和傳播,但在翻譯研究中仍處于比較邊緣的位置。主要問題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研究領域存在局限。本文只檢索到11個民族的醫學翻譯研究相關文獻,還有相當大部分的民族醫學并未進入民族翻譯研究視野。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總體發文量不大,各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發展差異較大,藏醫、壯醫、蒙醫翻譯研究相對豐富,其他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相對較少。民族翻譯研究選題范圍有限,集中在民族醫藥、古籍研究、術語翻譯及規范化研究等傳統領域。民族醫學國際傳播研究中,藏醫和蒙醫翻譯研究涉及俄語、英語、日語、斯拉夫語等多語種研究,但止步于介紹性敘述,缺乏文本研究。其他民族醫學的國際傳播研究大部分集中于“英譯”,其他語種相對缺乏。

第二,民族醫學翻譯理論建設不足。部分檢索文獻已經從文化翻譯理論、目的論、模因論、傳播學和生態翻譯等視角對民族醫學翻譯的翻譯原則、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進行研究,但占比不大,大部分文獻并未涉及理論框架的建構和運用。民族醫藥翻譯研究未能及時借鑒翻譯學前沿理論范式和研究模式,這也限制了民族醫學翻譯研究高水平成果的產出。

第三,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方法存在提升空間。藏醫翻譯與壯醫翻譯研究對運用語料庫技術、互聯網大數據分析技術和機器翻譯技術等方面進行有益探索,將語料庫和機器翻譯運用于民族醫學翻譯實踐中,倡導民族醫學術語語料庫的創建,但這種創新研究方法在民族翻譯研究中未得到廣泛運用。

第四,民族翻譯研究的跨地區跨學科合作有待加強。民族翻譯研究比較集中于民族地區,雖然研究主體呈多樣化,但翻譯學界主體并未充分參與到民族醫學翻譯研究中。地區間和學科間的合作不足也直接影響了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的多元產出。

鑒于以上問題,筆者認為民族翻譯研究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予以加強。

第一,拓寬研究領域。將至今尚未進入研究范圍的民族醫學納入翻譯研究對象,可以豐富民族醫學翻譯研究。除了民族醫藥古籍研究、術語翻譯等傳統優勢選題外,文化傳播、翻譯史、翻譯人才培養、翻譯實踐等領域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加強。應充分發掘各民族醫學之間以翻譯為橋梁的互動歷史,如藏蒙醫學之間,維哈回醫學之間、苗壯彝侗傣瑤醫學之間,以及少數民族醫學與漢醫學之間等,觀察各民族醫學文化之間的互譯互通和互鑒互補,以此深化中華民族傳統醫藥學研究。另外,不少民族醫學,如藏醫、蒙醫、哈醫、傣醫、朝醫等,除了在我國有所分布,還傳播到周邊國家與地區,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相關國家地區,如蒙古、俄羅斯、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緬甸、朝鮮等。今后還應在全球化視域下,將周邊國家與地區民族醫學納入翻譯研究對象,并與國內民族醫學進行比較分析,這將有助于拓寬民族醫學翻譯的研究的深度與廣度,同時亦可促進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傳統醫學的交流與合作。

第二,豐富理論視角,深化理論探究。民族醫學翻譯研究要積極吸收翻譯學的研究成果,引入更多理論視角,借由多元理論視角深度挖掘民族醫學翻譯多方位的理論價值。如民族醫學翻譯作為傳統醫學文化場域的重要翻譯活動和翻譯現象,可以納入社會翻譯學的考察框架。其綜合性的研究模式可以將文本、認知和文化等視角融合起來,揭示民族醫學翻譯活動背后的社會運作機制,以及民族醫學翻譯譯者和翻譯活動在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廣泛運用創新研究方法。語料庫、機器翻譯等研究方法已經被廣泛運用到翻譯學研究中,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應借鑒學習這些研究方法,如創建民族醫學術語庫、民族醫學古籍平行語料庫、民族醫學多語種語料庫等。民族醫學術語庫的創建有助于實現民族醫學術語翻譯標準化、提高民族醫學機助翻譯效率,促進民族醫學的傳播。另外,創建民族醫學古籍平行語料庫和民族醫學多語種語料庫,通過大規模的真實語料和數據分析,突破個案研究的局限,開拓研究視角,提高民族醫學翻譯研究成果的科學性和學術價值。

第四,加強跨地區跨學科合作。國內各地區間的合作可實現地區資源利用的最優化,加強跨學科合作有助于打破民族醫學翻譯研究中的學科壁壘,各取所長,實現優勢互補。以蒙醫翻譯研究為例,可在現有研究基礎上實現跨地區多學科的合作深入研究。如,內蒙古地區的蒙醫翻譯研究團隊可以與西藏、青海、四川等地區藏醫翻譯研究團隊進行合作,探究蒙藏醫學翻譯的共性與特性。同時民族地區的蒙藏醫學翻譯研究團隊也可以與其他地區的傳統醫學或翻譯研究團隊合作,實現資源和平臺的優勢互補。此外,蒙醫翻譯研究還可與史學、宗教學、“一帶一路”研究、傳播學、語言學等相關學科聯動,構建立體化的翻譯研究模型。

五、結語

總體而言,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民族醫學翻譯研究近幾十年來越來越得到學術界的關注,研究重點包括民族醫學古籍、民族醫學術語、翻譯策略和方法等。但民族醫學翻譯研究總體較為薄弱,且各民族醫學研究較為不均衡。為此,本文從研究領域、理論視角、研究方法和跨地區跨學科合作等方面對民族醫學翻譯研究進行概要回顧,探討現存的問題,并提出了一些展望,以期推動民族醫學翻譯研究向縱深發展,以翻譯為橋梁促進中華各民族醫學文化之間的互譯互通、互鑒互補,深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研究,促進中國醫學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地區的高質量傳播與交流合作,為構建人類衛生健康共同體貢獻積極力量。

猜你喜歡
研究
FMS與YBT相關性的實證研究
2020年國內翻譯研究述評
遼代千人邑研究述論
視錯覺在平面設計中的應用與研究
科技傳播(2019年22期)2020-01-14 03:06:54
關于遼朝“一國兩制”研究的回顧與思考
EMA伺服控制系統研究
基于聲、光、磁、觸摸多功能控制的研究
電子制作(2018年11期)2018-08-04 03:26:04
新版C-NCAP側面碰撞假人損傷研究
關于反傾銷會計研究的思考
焊接膜層脫落的攻關研究
電子制作(2017年23期)2017-02-02 07:17:1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欧美成人精品高清在线下载| 中文毛片无遮挡播放免费| 日韩成人免费网站| 亚洲第一网站男人都懂| 啦啦啦网站在线观看a毛片| 色AV色 综合网站| 国产理论一区| 无码久看视频| 一本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视频一区视频二区| 久久精品人妻中文系列| 国产福利拍拍拍| 久久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麻豆自制|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第一区免费 | 中文字幕伦视频| 国产精品成人久久| www.亚洲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视频| 性69交片免费看| 国产成人福利在线视老湿机| 97se综合| 91成人免费观看在线观看| 国产精彩视频在线观看| 亚洲美女久久| 欧美中文字幕第一页线路一| 欧美日韩北条麻妃一区二区| 五月六月伊人狠狠丁香网| 久久黄色毛片| 国产亚洲精| a级毛片一区二区免费视频| 精品欧美视频| 老色鬼久久亚洲AV综合| 乱码国产乱码精品精在线播放| а∨天堂一区中文字幕| 久热中文字幕在线| 麻豆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第一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微拍精品| 伊人五月丁香综合AⅤ| 欧美精品在线免费| 亚洲精品国产日韩无码AV永久免费网 | 凹凸精品免费精品视频| 三级视频中文字幕| 久久国产精品麻豆系列| 二级特黄绝大片免费视频大片| 日本亚洲欧美在线| 日本五区在线不卡精品| 欧美日韩国产在线人成app| 孕妇高潮太爽了在线观看免费| 一区二区日韩国产精久久| 中文成人在线| 少妇极品熟妇人妻专区视频| 伊人国产无码高清视频|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无码软件| 91久久偷偷做嫩草影院| hezyo加勒比一区二区三区| 免费网站成人亚洲| 四虎成人精品在永久免费| 四虎在线高清无码| 国产精品无码AV中文| 国产丝袜91|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乱系列中文字幕在线视频| 内射人妻无套中出无码| 黄色网站在线观看无码| 97精品国产高清久久久久蜜芽| 日本午夜精品一本在线观看 | 露脸一二三区国语对白| 92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美女自慰在线观看| 黄色片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lululu在线观看| 亚洲高清资源| www.99在线观看| 亚洲性日韩精品一区二区| 中文成人在线视频| 国产91精品调教在线播放| 欧美在线三级| 亚洲一区二区无码视频| 国产91av在线| 永久免费无码成人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