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天韻

2022年12月21日,市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四十七次會議表決通過了《上海市浦東新區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于2023年2月1日起施行。這是市人大常委會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制定的第十五部浦東新區法規,也是繼《上海市浦東新區綠色金融發展若干規定》后,第二部圍繞綠色生態制定的浦東新區法規。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要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上海一直積極貫徹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以“雙碳”目標為導向,堅持新發展理念,大力加強老港生態環保基地等資源化再利用園區建設,推動資源化再利用發展。肩負著奮楫而行的新使命,浦東新區正在按照總書記的要求,積極構建和諧優美生態環境,嚴格落實資源化再利用制度。
上海作為一座超大型城市,人口眾多、產業集聚,建設“無廢城市”是“東方明珠”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讓上海無廢,讓城市更美,繞不開體系建設,離不開分類管理。
作為一項系統工程,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涵蓋多個領域,涉及眾多部門。為加強政府層面的統籌協調和部門間的協同合作,多措并舉筑牢政府部門依法管理的“鐵籬笆”,《規定》從四個方面作出了規定:明確市政府加強領導,深化與國家有關部門的協作,統籌協調有關重大事項;明確浦東新區政府建立分工明確、權責明晰、協同增效的綜合管理機制,推進落實工作;明確市相關部門按照規定履行各自職責,完善政策措施,深化制度創新,支持和保障浦東新區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工作;明確浦東新區相關部門按照各自職責做好相關工作。
除了明確政府部門的相應職責,根據浦東新區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實際,提出相應的分類管理措施更為關鍵。在征求意見座談會上,有的企業主體提出,生活垃圾經處置后產生的無機二次廢棄物,體量大、再次利用率低。特別是以老港基地為例,無機二次廢棄物主要是生活垃圾焚燒爐渣和飛灰、建筑垃圾分揀骨料,最高量可達每天6000噸,經預處理、分類篩選后,產品完全可在建筑行業進行高價值再利用。但是,目前資源化再利用產品很難獲得市場認可,往往生產了也無處可用。企業主體提出,希望針對資源化再利用產品制定標準,由政府帶頭使用,充分挖掘資源化再利用產品的價值和潛力。
堅持需求導向、問題導向,緊扣減量化、資源化和無害化,《規定》聚焦工業固廢、農業固廢、建筑垃圾、生活垃圾四大領域,進一步強化、提升了資源化再利用相關具體要求:要求采取措施支持企業采用先進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減少工業固體廢物的產生量,并支持高端再制造、智能再制造產業發展;要求促進主要農業固體廢物全量利用,推動農作物秸稈、蔬菜廢棄物、綠林廢棄物多元化利用;逐步實現建筑垃圾全面資源化再利用,并在市政建設項目中推廣使用符合要求的建筑垃圾資源化再利用產品;暢通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利用渠道,建立規范有序的回收利用鏈條。
提起垃圾處理場,大家都會下意識皺起眉頭。然而上海老港生態環保基地卻能顛覆你的想象。作為全球最大的以生活垃圾為主的資源化、生態化、智慧化固廢綜合處置基地,老港基地承擔著上海50%的固廢末端處理和資源化重任,日處理垃圾能力超過20000噸,其中處置生活垃圾約為12500噸/天。雖然每天“消化”上海約一半的生活垃圾,現在的老港卻簡潔現代,沒有撲鼻的臭味、臟亂的場景,倒像是一座現代工廠。
在前期立法調研過程中,人大代表專程前往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園區調研。據介紹,早期的生活垃圾處置,一直以填埋為主,作業、工藝、管理較為單一落后,曾經的老港經常遭到周邊居民的投訴。這幾年,老港基地內的固廢處置中心多管齊下,通過現場填埋強化管控、藥劑噴灑促進中和、氣體收集削減總量、全面監測減少疏漏等多種方式全面扎緊異味管控“籬笆”。多措并舉下,市民對老港異味的投訴數量逐年下降,從2019年732件、2020年405件,到2021年的79件,異味管控收到了實在效果。這些,都是立法需要充分借鑒和吸收的先進經驗。
為提高城市資源利用效率,打造智慧園區,《規定》針對資源化再利用園區建設作了特別規定:明確按照發展需求,在浦東新區建設老港、黎明等資源化再利用園區,同時明確了老港園區的功能定位;在老港園區規劃、開發建設、運營調度、管理服務“四統一”機制實踐基礎上,進一步拓展范圍,也可以適用于其他資源化再利用園區;要求浦東新區充分考慮園區地理位置、目標定位及發展需求,規劃配套園區周邊公用設施和道路交通設施,做好設施保障工作;明確園區建立健全生態環保指標體系,運用先進的工藝和技術,減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總量,建立循環系統,實現資源能源利用效率的最大化。此外,明確加快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體系建設,遵循環境友好的原則,按照規劃和標準,設置可回收物交投服務點、中轉站、集散場。
“無廢城市”是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為引領,通過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持續推進固體廢物源頭減量和資源化利用,最大限度減少填埋量,將固體廢物環境影響降至最低的城市發展模式。圍繞整個城市固體廢物產生量最小、資源化利用充分、處置安全這一建設目標,加強制度政策集成創新,增強園區建設的系統性必不可少。
在征求意見座談會上,不少企業主體提出了他們的需求。電,是園區重視的能源。以老港基地為例,基地處于電網末端,電能經長距離輸送線路損失量大,造成大量清潔能源(綠電)浪費。若能實現基地內電能高效利用、就地消納,既可吸引清潔能源生產企業入駐基地,實現每年增加超100億元的綠色GDP收入;又能大量減少電能輸送損耗。地,是關乎園區資源化再利用企業長期發展的資源。比如生活垃圾焚燒產生的飛灰,部分仍屬危險廢棄物,經簡單預處理后仍需填埋處置,占用土地資源。由此,落地投產能將廢棄物完全、充分資源化的項目至關重要。環評審批,也是企業高度重視的辦理手續。能否在不降低標準的條件下,簡化企業環評編制過程和時間、縮短環評審批時限、提高環評審批效能也是后期減輕企業負擔、優化營商環境的關鍵所在。
圍繞支持保障,《規定》提出一系列改革創新制度舉措:用地上,規定規劃產業用地中劃出一定比例,專門用于發展資源化再利用產業,相關項目可以采用“帶方案”出讓或者“帶方案”租賃方式供地;對于確需整體實施、整體建設的固體廢物資源化再利用項目,在不突破國家出讓規模底線要求和明確項目開竣工要求的前提下,鼓勵創新優化供地方式。生態環保上,資源化再利用項目的環評下放至區級審批或者備案;相同類型的資源化再利用項目環評,可以實施一次性受理和集中審批的“打捆”方式,并探索項目環評和排污許可“兩證合一”;園區已完成規劃環評且有效落實規劃環評有關措施的,項目環評手續可以按照規定予以簡化;同時,明確市生態環境部門可以制定浦東新區排污許可管理細化名錄,對相關國家大法的規定作了必要變通。園區建設上,明確探索園區配套建設可供多個市場主體共享的治污設施“綠島”模式,并探索老港、黎明等園區資源化再利用企業開展電力市場化交易模式創新。此外,還在碳減排、財政、金融、稅收等方面提出相應保障措施。
自市人大常委會承擔制定浦東新區法規立法任務以來,已有15部浦東新區法規接連“上新”。從最初的優化營商環境、促進重點產業發展,到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創新社會治理,浦東新區法規的觸角已經伸展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成為支持浦東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法治保障。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浦東新區法規將提交審議和付諸表決,浦東新區法規將更好地推動制度型開放,助力浦東蹄疾步穩走出一條在法治軌道上推進改革的新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