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秀靖

我提出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建設以及管理第三衛生間的建議》入選上海市第十五屆人大代表優秀議案建議案例。
這件建議源自2019年我去新疆的一次旅游。一天,我準備夜宿布爾津鎮,在一個集市吃過晚餐后,走出集市,邊上有座漂亮的尖頂小屋,定眼一看,是一間公共廁所。此時一男子推著輪椅,輪椅上坐著一老婦,徑直走進了一間衛生間。好奇心驅使我跟了過去,只見其中一個門的門口掛著“第三衛生間”的牌子,還有輪椅和“一家三口”的示意牌,另外兩間分別是“男”“女”。我這才明白,“第三衛生間”是除男、女以外,給不方便如廁的人士使用的。
待如廁的兩人出來,我又進去打量了一番:“第三衛生間”寬敞明亮,非常干凈,無障礙設施、幼兒設施等齊全,在偏遠且人口不多的小鎮有這樣的衛生間,這讓我感到非常詫異。天色暗了下來,各式彩燈把小鎮裝扮得如童話般,這個公共廁所也融入小鎮夜景中,增添了些許溫馨。我思緒萬千,印象中,上海有很多廁所都掛著“輪椅”的示意牌,大多只有一個蹲位,很難看到“第三衛生間”這樣的稱呼。那么上海有多少像布爾津這樣的廁所?有需要的人是否能找得到、用得上?
回滬后,我開始翻閱相關文件、資料,了解第三衛生間。第三衛生間是為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便的親人,尤其是異性而設置的衛生間。生活中,帶異性兒童外出,上廁所問題困擾著父母,也給如廁的其他人帶來尷尬;不能自理的老人難以走出家門,照顧異性父母在外如廁也不方便。上海作為國際化大都市,又是高度老齡化的城市,這樣的衛生間應該成為“標配”。
我搜尋周邊第三衛生間的位置,按著地圖一間間地跑去查看。根據原國家旅游局發出的《關于加快推進第三衛生間(家庭衛生間)建設的通知》,這些年,上海在落實建設第三衛生間上做了很多工作,但還是存在著一些問題。比如,大型商場、旅游景點、社區等公共場所的第三衛生間數量太少,許多大型社區、公共休閑區域缺少第三衛生間;還有些第三衛生間的導引標識不清晰,有的還上了鎖不開放。另外,人們也缺少對第三衛生間的認識,錯誤地認為它是殘疾人專用的衛生間,導致第三衛生間使用率較低。綜合以上情況,我寫了相關建議。
隨后,這件建議由市綠化市容局承辦,我也與承辦單位進行了深入交流,了解到一些正在開展的相關工作和相關規劃。站在代表的角度,我還將自己的一些思考建議和承辦單位同志作了交流。在今后的城市更新改造中,在新社區、新公園、新商城等項目建設中,能否把第三衛生間作為一項重要因素考慮進去?還有,為什么會出現第三衛生間數量不多、標識不清、關閉不開放等問題?可能是商場等擔心增加管理運營成本。但換個角度思考,將第三衛生間配置好、管理好,可能就是這個商場、這片景區贏得市民好感的一個加分項。我希望身在上海的人,都會像我一樣,有被第三衛生間打動的溫馨體驗。相反,如果僅僅將第三衛生間作為應付檢查的擺設而疏于管理,這塊占用了不小位置的廁所可能會成為刺眼的敗筆。要知道,“上鎖”本身釋放的就是不友好、不開放的信號。
廁所是一座城市的文明標記,第三衛生間更是指向城市治理的人性化和精細化。它就是上海的一張名片,尤其是在倡導“人性化城市”的上海,提升第三衛生間的數量和舒適度應盡快提上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