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何曙光

——“我是小艾,你有什么問題問我嗎?”“我是小艾,你有什么煩惱就大聲說出來啊!”“我是小艾,你還有什么需要我幫忙嗎?”
——“小艾小艾,你能給我講個故事嗎?”“小艾小艾,你能回答這個問題嗎?”“小艾小艾,我們一起唱歌吧?”
2022年3月,上海疫情沖擊到學校的時候,大批學生在家長的陪同下住進了隔離酒店。在窄小的隔離空間里,家長孩子都無所適從、內心焦慮。而此時,有個隔離點的十幾個孩子,每人都得到了一臺可愛的機器人,這個沉寂多日的隔離點,第一次傳來了陣陣歡快的笑聲。
作為來自基礎教育領域的代表,我一直關注學校師生的心理健康。尤其在疫情肆虐上海的3月,緊急封控、隔離觀察讓學生身心都經受著考驗。比起身體免疫,避免疫情引發的心理危機是當務之急。我多方聯系生產心理咨詢機器人的愛心企業,第一時間與隔離點商議,落實了企業捐助的十多臺心理咨詢機器人。機器人沒有感染風險,系統中儲備了各種心理量表和知識,還能在線聯系專業心理咨詢師,實現了遠程心理援助和陪伴。當天晚上,當我聽說孩子們與機器人成了好朋友,隔離點里歡聲笑語不斷,我終于放下了心。
結束隔離后,孩子們把機器人帶回了家,成了永久的好朋友。孩子的心理老師說,心理機器人解決了疫情期間咨詢困難的問題,成為心理老師的得力助手;孩子們反饋,系統中的冥想等功能起到了安撫作用,讓煩躁的情緒得到了緩解;家長們透露,這些機器人還有家庭教育指導功能,解決居家封控期間的親子溝通問題。
后來,這些機器人走進了方艙,為病患帶去安慰,也發揮了心理健康知識普及的作用。而在這之前,心理機器人還遠赴他鄉,走進了云南的學校,填補貧困地區心理咨詢資源空缺……這些及時幫助群眾解決“急難愁”的事,是我履職生涯中最難忘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