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顧 欣
幼兒剛入園時往往難以適應新的環境。這就導致不少幼兒出現焦慮情緒,甚至哭泣、吵鬧等。因此,教師要采取有效措施,幫助幼兒消除不良情緒,縮短入園適應期,使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促進幼兒健康成長。
弗洛伊德心理學理論認為:“人格分為‘本我’‘自我’‘超我’三種結構。”幼兒第一次入園通常處于“本我”階段,需要滿足“自我中心”“快樂玩耍”等相關需求。如果幼兒在這些方面的要求沒有被滿足,就會萌生消極情緒,從而產生一些不良行為,甚至影響心理健康發展。
針對這種現象,教師可以用游戲的方式引導幼兒,讓幼兒在“玩”的同時逐漸適應在園生活,實現從“本我”到“自我”的轉變,從而獲得進步。例如,面對愛哭鬧的幼兒,教師可以先詢問緣由,再進行引導。幼兒可能會表達“想回家”或者“找媽媽”等想法。教師可以對幼兒說:“哦,原來是想媽媽了。我們先玩會兒游戲,媽媽馬上就要到了。”此時,幼兒情緒通常能夠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教師再跟進一步,對幼兒說:“寶貝可以把老師當作好朋友,想要干什么,都可以跟老師說。”因此,教師要轉變教育理念,對幼兒多一點愛心、耐心,通過正確的方式安撫幼兒情緒,轉移幼兒注意力,通常能夠取得理想的效果。
一是情緒游戲。在新生入園時,教師需要幫助幼兒理解“情緒”,通過對情緒的理解與管理,提高幼兒對情緒的控制和適應能力。教師可以借助游戲化的方式,達成相應的教育目的。例如,在“娃娃變變變”活動中,教師通過游戲的方式,讓幼兒理解面部表情,形成積極的情緒導向。教師借助一些簡單的卡通圖片,呈現積極情緒與消極情緒。教師提前準備一些娃娃表情圖片,再準備一面小鏡子,對幼兒說:“小朋友們,我們去娃娃家做客好不好?你們愿意去嗎?”結合幼兒的反應,教師繼續引導幼兒:“今天,老師要介紹你們與娃娃交朋友。”此時,教師向幼兒展示“快樂娃娃”的圖片,對幼兒說:“你們看,這個娃娃好開心呀!她每天都快快樂樂,生活很開心。你們喜歡這個快樂小朋友嗎?”此時,幼兒通常會有較積極的回應,表示喜歡“快樂娃娃”;接著,教師引導幼兒“變變變”,讓幼兒拿出小鏡子,對著鏡子做出同樣的表情,體會快樂的感受等。當然,面對“難過娃娃”,教師可以使用同樣的游戲方法。在游戲過程中,幼兒可以利用鏡子,模仿不同的表情,形成積極的情感態度。
二是音樂游戲。音樂是情緒傳遞的重要途徑,也是情緒表現的重要方式,能夠有效地幫助幼兒適應新環境。例如,在“小獅子歷險記”音樂活動中,教師鼓勵幼兒大膽表達感情。
在這個音樂故事中,森林里的小獅子經歷了很多困難,學會了如何與朋友相處。小獅子參加森林聚會時,是高興的感情表現;小獅子碰見小公雞時,是傷心的感情表現;小獅子交了新朋友時,是高興的感情表現。針對這三個主要的情緒結構,教師要分別進行引導,讓幼兒通過打節拍等方式,產生情感共鳴,做出相應的表情附和,實現情緒體驗。
三是角色游戲。幼兒的模仿天性較強,角色游戲能夠提高幼兒的共情能力。幼兒與同伴和諧相處時,適應能力也逐漸提高。例如,在“我不哭”角色游戲中,幼兒扮演“布娃娃”“毛毛熊”“皮皮猴”等角色,體會不同角色的“傷心”或者“憤怒”等感情。幼兒在語言和動作的還原中,更容易產生共情,實現良好的能力轉化。例如,在“跳方格”游戲中,幼兒A 想要挑戰更遠的“格子”,卻因自身原因摔倒在地,出現哭叫等情況,不愿起身。面對這種情況,幼兒B、幼兒C 能夠主動幫助幼兒A,通過蹲下來詢問、擦眼淚等行為,化解幼兒A 的不良情緒。最后,幼兒A 被扶起之后,又重新參加“跳方格”游戲。

幼兒要想獲得健康成長,不但需要具備健康的身體,而且需要良好的心理素質。《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中指出:“關注幼兒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種發展潛能和不同發展障礙,與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進幼兒健康成長。”因此,縮短新生入園適應期,離不開家長的支持和配合。除了教師的教育、幼兒之間的互助,家長同樣要積極參與。教師可以通過家訪、家長會、家長群等途徑,向家長傳授相關的教育理念和策略,引導家長與幼兒園攜手合作,為縮短幼兒入園適應時間而共同努力。因此,家園雙方要密切配合,共同合作,采取有效方式幫助新入園幼兒盡快適應幼兒園生活。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既要準確把握幼兒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又要充分尊重幼兒發展連續性進程上的個別差異,支持和引導每個幼兒從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發展。”對幼兒而言,縮短入園適應期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但可以提高幼兒的適應能力,而且促進幼兒心理健康;對幼兒園而言,縮短入園適應期不但能夠提升管理效率,而且有助于提高保教質量,促進幼兒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