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婷婷
近年來,來自離異家庭的幼兒越來越多。由于缺乏父母關愛等原因,這類幼兒引發的教育問題接踵而至。因此,教師要密切關注離異家庭幼兒現狀,培養他們良好的行為習慣,促進他們健康成長。
本文以中班幼兒小菡(化名)為研究對象。小菡是一個聰明伶俐、能說會道、思路清晰的女孩。同時,她性格倔強,不會輕易改變或妥協。小班下學期,父母離婚后,小菡一直跟媽媽和外婆生活在一起。這期間,她的情緒非常低落,經常跟別人爭搶,有時還會尿濕褲子。
最近一段時間,小菡總是尿濕褲子,有時在游戲活動時,有時在午睡時。這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天,中午過后,幼兒紛紛上床午睡了。可是,小菡慢慢吞吞地上床。可是,小菡剛鉆進被窩便說:“老師,我要尿尿,你抱我去!”我問小菡:“睡覺前應該先去小便,你以前都是這樣的。”小菡回答道:“可是,奶奶說我還小,我要讓大人抱著去。”
小菡以前午休時習慣良好,最近變化較大。奶奶過分溺愛,總想在生活上給予小菡更多關愛,以彌補父愛的缺失,使小菡養成了過分依賴成人的習慣。
在集體活動的互動環節,大家開始尋找同伴,一起唱《找朋友》。小菡選擇了一個偏僻的位置坐下,低著頭不說話。這時,一諾找她一起唱歌,她坐在位置上無動于衷,兩只手東摸摸、西摸摸。一諾憋紅了小臉說道:“小菡,我來找你一起唱歌,你怎么不理我呀?”一諾一邊說,一邊伸手拉,小菡才勉強站起來。
小菡在集體活動時選擇獨自坐在角落里,不樂意與同伴一起唱歌。當同伴主動發出邀請時,她一開始沒有做出積極回應。在同伴伸手拉她時,她才不情愿地起身。在整個過程中,小菡刻意回避,缺乏積極性,不愿與同伴合作。
在“娃娃家”游戲時,小菡扮演“媽媽”,成成扮演“爸爸”。這一天,“爸爸”照常上班,“媽媽”在家帶“寶寶”。“爸爸”下班回來時,“媽媽”對“爸爸”說:“午飯時間到了,你去做飯吧!”“爸爸”把手里的公文包一放,說:“好的,我這就去!”“媽媽”抱著“寶寶”走到廚房,發現新投放的玩具材料非常有趣,將手里的“寶寶”扔給“爸爸”。這時,“爸爸”也對玩具材料感興趣。于是,小菡、成成中止角色游戲,爭搶起了新投放的玩具材料。小菡趁成成不注意時一把搶過玩具材料,說:“我就要玩,先給我玩!”
小菡和成成在游戲時有語言和肢體互動,但沖突發生源自對新投放的玩具材料的爭搶。小菡沒有遵循“先來后到”的原則,不顧及成成的感受,直接從成成手中一把奪過玩具材料。
偶發的家庭變故勢必會影響幼兒教育,有的家長過于嚴厲,有的家長過分溺愛,有的家長放任不管。這樣會對幼兒的心理健康造成不可逆的影響。為此,教師要對每個幼兒的家庭情況了如指掌。例如,教師要了解父母等長輩的心理變化和生活軌跡變化,了解幼兒的在園表現,及時與家長溝通;然后,教師根據實際情況,找出問題的癥結,了解幼兒的真實需求,適時干預和疏導,以幫助幼兒擁有健康的心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良好的師幼關系能夠更好地促進幼兒健康成長。面對離異家庭幼兒,教師要以關懷、接納、尊重的態度與他們交往,耐心傾聽并理解他們的想法和感受。同時,教師要時刻關注他們的一舉一動,敏感地察覺他們的真實需要。
良好的同伴關系有利于幫助離異家庭幼兒形成積極的心態,從而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教師要積極組織各種活動,為離異家庭幼兒增加同伴互動的機會,從而養成合作、分享、謙讓等良好習慣和交往技能,促進其社會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