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古作兄

區域活動是幼兒自由、自主參與的活動。教師的主要任務是為幼兒創設適宜的環境、提供適宜的材料,引導幼兒積極活動。為此,我園基于幼兒需求,合理規劃空間布局,提升區域活動的有效性,提升幼兒參與游戲活動的積極性。
在區域環境創設中,我園遵循“兒童本位”原則,充分分析幼兒當前的內在需要、現階段的發展目標。例如,由于幼兒對快遞產生了興趣,教師在創設“星星快遞站”角色區前,對社區資源進行整合,組織幼兒到附近的菜鳥驛站參觀,了解菜鳥驛站的功能及工作人員職責。針對“快遞單哪里來”“怎樣填寫快遞單”等問題,教師、幼兒討論后決定,由幼兒自主設計快遞單、用畫畫的方式填寫快遞單。“星星快遞站”創設后,幼兒自主選擇角色,嘗試把實踐中獲得的經驗運用到游戲中,豐富了角色區的游戲內容。填寫、包裝、收件、運輸、投送……幼兒分工合作,忙得不亦樂乎。教師的“退后”給予了幼兒發展的空間,培養了幼兒的溝通、合作、創造等能力,真正實踐了“在游戲中學習、在游戲中發展”的教育理念。
區域設置的數量需要根據活動室空間的大小、班級幼兒的人數等,以及區域的教育需求、幼兒對該活動的興趣等因素具體確定。例如,“星星快遞站”角色區深受幼兒喜愛,每天活動頻率較高。教師劃分出“快遞單設計處”“快遞單填寫處”“包裝處”“快遞員收發處”等便于幼兒自主活動的區域。
區域活動的“動”“靜”要分開,避免幼兒在同時活動時相互干擾。例如,幼兒對美工區活動感興趣,專注力較持久。教師在設置時,選擇鄰近角色區和語言區的區域,既減弱了角色區的嘈雜,又為語言區的設置起到了間隔作用。語言區設置在相對安靜、光線較好的角落;建構區是一個動態區域,將其設置在活動室走廊中,既保證了寬敞、平整的搭建空間,又保證了搭建活動的連續性。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建議:“創造機會和條件,支持幼兒自發的藝術表現和創造。提供豐富的便于幼兒取放的材料、工具或物品,支持幼兒進行自主繪畫、手工、歌唱、表演等藝術活動。”可見,適宜、豐富的材料能夠促進幼兒與材料產生有效互動。
美工區——“創意天地”。美工區材料較為繁雜,我園選擇了低結構的材料,注意材料的遞進性,讓每一名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意愿去表現。同時,教師根據活動主題和實施進程調整適宜的材料,鞏固幼兒獲得的經驗。例如,在“了不起的我”主題活動中,教師組織家長收集舊T 恤,引導幼兒用線描畫裝飾T 恤;接著,教師充分利用每寸空間,將幼兒作品制作成吊飾美化室內環境,增強幼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益智區——“動手動腦”。在益智區空間布置上,我園重視區域之間的相融性,關注材料投放的動態性與層次性。例如,在“設計門牌號碼”活動中,教師引導幼兒為小動物住的新家設計門牌號碼。在“奇妙的世界”活動中,教師增設了“會跳舞的小紙片”“雞蛋的懸浮”等科學探索活動。在“拼圖”活動中,教師提供不同的七巧板及拼圖、紙筆等,引導幼兒根據自己的能力選擇合適的活動。幼兒可以看圖示進行拼圖,可以獨立拼出新圖形,體驗成功的感覺。建構區——“建構樂園”。有效的材料是提高幼兒建構水平的前提,可以發展幼兒的多種能力。例如,在“萬里長城”建構活動中,教師提供手機App 引導幼兒查找長城的圖片,了解長城的基本結構,與幼兒一起收集紙盒、奶粉罐、易拉罐等材料;在“大馬路”建構活動中,教師將建構空間轉移到戶外活動場地并提供了大型碳化積木。這些常見的物品能夠激發幼兒的建構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