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劉 爽

陳鶴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大自然、社會是開拓思維的寶貴資源,教育者應幫助幼兒親近自然,關注周圍環境,引導幼兒在愉悅、自由的探索體驗中,自主運用視覺、聽覺、觸覺等多感官探究。在園本自然課程的研究和實施中,我園注重教育內容的“鮮活”、教育形式的“靈活”、教育效果的“激活”,充分體現“經驗先行、探究在前”的主動學習教育策略,讓教育過程成為幼兒自發生成、自愿參與、主動探索、自主建構的過程。本文以“銀杏樂”主題活動為例,談談這方面的體會。
一次午后散步,幼兒在種植園驚奇地發現一棵銀杏樹。大家你一言我一語,議論開了:“你看,銀杏樹葉像什么?”“咦! 怎么有的葉子大有的葉子小?”“樹上的果子能吃嗎?”“樹太高了,我們的手夠不著,怎么辦?”……為此,教師追隨幼兒的興趣,為幼兒準備了一張親子調查表,讓他們帶著問題,踏上“銀杏樂”探索之旅。
“銀杏樹真高呀!”“這節樹枝怎么掉下來了?”“我撿到了成熟的銀杏果。”“我們比比誰的果子大。”“樹上有這么多成熟的白果,我們一起摘吧!”“我來敲,你們在樹下撿吧。”……看著樹上滿滿的銀杏果,幼兒討論著如何采摘,找來了梯子、竹竿、樹枝、網兜等工具。
解析:興趣是最好的教師,興趣是學習的動力。游戲本身具有張力,教師沒有完整地預設游戲目標,而是主動“留白”。在“摘果子”游戲中,教師主動放手,引導幼兒思考用哪些工具摘果子。他們尋找、收集了安全、多樣、有層次、有挑戰、可操作的材料,滿足觀察、探索、實踐的需要。
《3~6 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中指出,科學探究的三大目標是讓幼兒“親近自然,喜歡探究”“具有初步的探究能力”“在探究中認識周圍事物和現象”。成人要善于保護和發現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自然和實際生活,引導幼兒通過觀察、比較、操作、實驗等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幫助幼兒不斷積累經驗,運用于新的學習活動,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方法和能力。在對幼兒的觀察探究活動中,教師不僅是活動的組織者,還是引導者、支持者。
幼兒看著摘下來的果子,談論著:“這是白果嗎?”“不是呀,我記得奶奶買回來的白果是硬殼。”“這個果子臭臭的、軟軟的。”“白果上有白白的粉。”“白果聞起來怪怪的。”“這里面到底是什么呢?”……幼兒躍躍欲試,想揭開“廬山真面目”。有的幼兒用力剪,有的幼兒用磚頭砸,有的幼兒放在地上磨,有的幼兒用腳踩等。幼兒大膽嘗試剪、砸、磨、踩、摔、咬等去殼的方法,他們樂此不疲,提高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進入浸泡環節,幼兒在連續觀察、比較、實驗中,對銀杏果由硬變軟的過程有了更加直觀的生活體驗。
解析:教師的有意“退位”激發了幼兒探究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幼兒完整體驗給銀杏果去皮的探究樂趣。幼兒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了滿滿的成就感。同時,他們進一步自主學習的愿望越發強烈。教師創設了真實的游戲場景,利用鮮活的教育資源,讓幼兒走進生活中體驗,讓他們的所見變得真實、新鮮、立體和全面。此時,大自然成了幼兒快樂游戲的廣闊天地,他們在真實的自然場景中實際操作、親身體驗。
幼兒將掉落的銀杏葉帶到班級區域,與銀杏葉親密接觸。在科學區,幼兒最喜歡拿著放大鏡觀察葉面,有了不少新的發現。銀杏葉大小不同,顏色也有深淺。它們的厚薄不同,有的較薄,手感柔軟;有的較厚,手感稍硬。有的葉子表面有一條條線,有的中間有一道長長的裂口。他們把自己的發現用繪畫、符號等方式,逐一記錄在表中,自發地交流著各自的發現。例如,幼兒在記錄時提出了一些疑問:銀杏葉為什么有的是黃色的,有的是褐色的?為什么銀杏葉邊緣像波浪線?銀杏葉上的線是什么?為什么銀杏葉長得不一樣?在美工區,銀杏葉成了幼兒的最愛。他們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選擇區域內容和學習伙伴,自主進行操作、探索和交往,嘗試用不同的工具創作,如“樹葉貼畫”“樹葉裝飾”“樹葉影子”等。在表演區,幼兒將這些樹葉制作的飾品戴在頭上,扮演“銀杏公主”,開心地手拉手唱著、跳著。
解析:幼兒愉悅地游戲,不僅增進了幼兒之間的合作,還促進了各區域之間的互動。“銀杏樂”主題活動不是教師預設的,而是基于幼兒的興趣生成的。教師用問題引發幼兒討論和思考,激發幼兒的探索欲,鼓勵幼兒勇于嘗試,給予幼兒充分的信任,提供自由的時間和空間,讓幼兒自主操作、自我反思和總結。
“銀杏樂”主題活動體現了四個重要功能:一是源于幼兒,讓幼兒構建起自我的認知;二是得到家長的關注,讓家長了解幼兒的成長力量;三是體現教師價值,激發教師走近幼兒的熱情;四是與幼兒園同事分享,豐富了幼兒園的課程資源。因此,“銀杏樂”主題活動實際上是一個載體,既見證著幼兒的發展,又是家長了解幼兒、理解認同幼兒園教育的良好途徑,還可以促進幼兒、教師、家長之間的互動。
“銀杏樂”主題活動的推進過程,實質是一個對話的過程。不僅體現在師幼之間的對話,還體現在幼兒與幼兒之間的對話、幼兒與材料之間的對話、幼兒與家長之間的對話。這樣的對話讓幼兒能感受教師、家長、同伴對自己的認可,欣賞自我發展的力量,在對話過程中不斷推動活動走向更高水平。